第十一章重複博弈的魅力,得人心者得天下(3 / 3)

清朝以異族入主中原,要想贏得漢族百姓和士大夫的支持談何容易。於是,在範文程的主持下,清統治者首先為縊死的崇禎皇帝和他的皇後發喪三日,曉諭天下,“以昭大義”,並派人保護明陵。同時還宣布:“故明諸王來歸者,不誇其爵。”這就促使明王室很多不想繼續對抗的成員對清統治的認可和接受,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那些抗清集團的力量。

穩定王室力量的同時,多爾袞還傳諭城中各級漢族官吏各司其職,照常辦理公務,並給這些人照常發放津貼。另外,不僅規定降服者升級、殉死者立廟、隱逸者征辟錄用,而且要求內、外衙門的公章,全部要鑄有滿、漢文字,使漢族官員名義上能與滿族官員平起平坐、有職有權。所有官員、退休官員、舉人、貢監生員,都可減免一定的賦稅、徭役,而且盡可能地幫助漢族地主恢複舊業,如此絕大部分漢族官紳被安撫。在舊有官吏的支持下,騎在馬背上的八旗軍隊很快就控製了混亂的局麵。

明朝末年,賦稅不斷增加,如遼餉、練餉、新餉、召買,等等,名目繁多,老百姓不堪重負。農民起義軍進城後,燒毀了征收簿冊。而萬曆年間的舊冊卻得以幸存,但其賦稅數額則比現行的要少得多。於是,有人建議責成有關部門另造新冊,範文程堅決不同意,他說:“即使以此為額,猶恐老百姓難以承受,豈能有更多的過分要求呢?”清政府采納了他的意見,從而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緩和了政府與百姓間的矛盾。

另外,範文程格外注意賑濟安排那些鰥寡孤獨、無依無靠之人,撫慰戰亂中的傷者和亡者家屬。種種安撫措施施行後,效果立竿見影,使明朝遺民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尋常百姓,都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對清廷的敵意,一觸即發的反抗情緒也逐漸消沉下來,大局漸漸穩定。這些措施對清政府來說,無疑是必要而且必須的,對以後統治秩序的鞏固和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充分體現了一個新興王朝虛心建業的決心和努力。以至於遠在揚州的抗清名將史可法,在上書給南明福王時,也不得不萬分感慨:“以清之能行仁政若彼,而我之漸失人心如此,臣恐恢複之無期,而偏竟未可保世!”此語體現了反清人士的無奈和歎服的矛盾心理。

1645年,江南平定之後,範文程為了確保長治久安,他建議開科取士,網羅人才。他說:“治天下在得民心,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請再行鄉、會試,廣其登進。”清政府接受了該建議,規定每逢子、午、卯、酉年,各直省舉行鄉試;每逢辰、戌、醜、末年,舉行會試。這一舉措,籠絡了知識階層的心,獲取了他們的普遍好感和擁戴,認為清皇帝乃“聖明之主”。出於感恩戴德的心理,這些皓首窮經的知識分子盡釋前嫌,開始全心全意地投靠了這個新建立的異族朝廷,視為己出。知識階層為一個民族的靈魂所在,其態度的轉變,對所有民心的最終歸附起了決定性影響。

範文程在清初所進獻的策略就是遵循這條法則作出的。否則,不依靠漢人的力量,不順應民心,以一個來自白山黑水之間的異族蠻姓獨自統治中原大地是絕對不可能的。

博弈法則:

孟子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征服他人可以有兩種策略,一是武力征服,武力和高壓可能達到暫時壓製他人的目的,但是“失道寡助”,這種做法也往往留下仇恨和反抗的隱患;二是以德服人,用仁慈、誠信等柔性法則能夠感化人心,“得道多助”,贏得道義上的勝利,更容易征服他人。

江河不擇細流,有容乃大

楚莊王逐鹿中原,連續幾次獲得勝利,楚莊王於是乘興在宮殿中與大臣和將士們徹夜飲宴交歡。席間歌舞妙曼,美酒佳肴,燭光搖曳,酒酣耳熱之際,突然大殿上的蠟燭被風吹滅了。有人趁機拉扯了王妃的衣服,王妃急中生智,把那人帽子的纓帶扯斷,並悄悄告訴楚莊王。莊王知道後,立即下令說:“今晚君臣痛飲,如果不拉斷自己的帽帶,就不算喝得暢快。”在場的官員紛紛在黑暗中把帽帶拉斷,等蠟燭重燃,所有人的帽帶都弄斷了。這件事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幾年後,吳國攻打楚國,楚莊王遇到生命危險。這時,有一位將領奮不顧身保護莊王,並多次衝入敵軍陣營奮勇作戰。戰後,楚莊王召此人來問,那個人跪下說:“我就是當年酒醉失禮之人,因為感念您不殺之恩,自己的這條命早就是您的,今天才有機會報答您的恩情。”楚莊王如果當時憑一己之憤而殺了那個衝動的年輕人,哪來後日舍身保護自己的勇士呢?

孔子的學生子貢曾問孔子: “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生受用呢?”孔子說:“那大概隻有一個 ‘恕’字吧!寬恕別人,他人對自己做了不願意接受的事情,自己明知道無法接受,那就不要再將它施加給別人。”《論語》中強調一個“恕”字,孔子說這是為人必須學會的,所謂“恕”是忠恕——寬容之意,一個人要有寬容之心。穿梭於茫茫人海中,麵對一個小小的過失,常常一個淡淡的微笑,一句輕輕的道歉語,帶來包涵、諒解,這是寬容;在人的一生中,常常因一件小事,一句不經意的話,使人不理解或不被信任是在所難免的,這時候以容己之心容人就很重要。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是同樣的道理。

以上是孔子教育弟子和後代的言論,其實,西方的哲人耶穌也說過同樣的話——有人打你的左臉,你就把右臉也給他打;有人拿你的外衣,你就連內衣也給他。這句話常被人們誤解,認為是沒有原則的懦弱妥協,其實,耶穌的本意也和孔子一樣,說的是寬容。把右臉給那打自己左臉的人,隻是表示自己已經原諒了他曾犯過的錯誤。

統治者胸懷寬廣,才能招天下人歸服。一個統禦他人的人,要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虛懷若穀既是重要的思想作風,又是謀略手段。“君子之德如風”,寬容大度必能感召部屬,贏得人心。

德國柏林空軍俱樂部舉行盛宴招待空戰英雄,一位年輕士兵斟酒時不慎潑在烏戴特將軍的禿頭上。頓時,士兵悚然,全場寂靜。

倒是這位將軍卻悠悠然。他輕輕地拍了拍這位緊張的士兵的肩頭,安慰他說:“老弟,你以為這種治療有用嗎?”話音剛落,全場立即爆發出響亮的笑聲,人們緊繃的心弦也鬆弛了。

大肚能容天大之事,任他人矯揉造作,抑或忘恩負義,都能不為我所動。偉大的心靈可以彌補一切缺陷。寬容是一種修養,是一種胸懷,是一種博愛,是一種智慧。

博弈法則:

“謹慎使你免於災害,寬容使你免於糾紛。” 寬容不是膽小無能,而是一種海納百川的大度。“江河不擇細流方能成其深,山巒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也是同樣的道理。

善用人情,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回報

曹丕是曹操的長子,曹操被漢獻帝封為魏王後,把曹植立為世子。但曹丕覺得自己的地位並不穩定,因為弟弟曹植在才華上比自己更勝一籌。

曹植能文能武,胸有大誌,才思敏捷。曹操築銅雀台,率諸子登台,令他們各自作賦。年僅十九歲的曹植,援筆立成,文辭通達耐讀,令曹操滿心歡喜。每當曹操問及軍國大事,曹植都能對答如流,因而備受寵愛。當時曹操身邊有名的謀士楊修、丁儀、賈適、王淩等人,都傾向立曹植為太子,並為曹植應付曹操的考察出謀劃策,使曹操認為曹植比曹丕更有能力。 長子曹丕雖然文才不如曹植,但在政治鬥爭經驗上卻比弟弟老練得多。他籠絡的都是些明於政略而且在朝中掌握實權的官僚人士。出於打擊曹植的目的,曹丕經常派人探聽弟弟的消息,並收買曹植府中的下人,讓他們到曹操那裏告密,曹操知道楊修等人為曹植出謀劃策的事情,心裏很反感,對曹植的才能的認可也大打折扣。

麵對曹植爭立太子的威脅,深有謀略的太中大夫賈詡還告訴曹丕,要寬厚仁德,奉行仁人誌士簡約勤勉的精神,朝夕兢兢業業,不要違背做長子的規矩。曹丕聽了他的話,時時注意修養,暗自砥礪,使曹操和大臣們都對他很看重。

曹操即將率軍出征,曹丕與曹植都前去送行。臨別時,曹植作了一篇洋洋灑灑的送軍辭賦,極力稱頌父王功德,並當眾朗誦得聲情並茂,使得曹操和他的左右文武大臣萬分高興。曹植也因此受到眾人的誇獎。曹丕悵然若失。這時,他的謀士吳質悄悄在曹丕耳邊說:“大王要離開了,你隻要表示傷心就是了。”曹丕果然抹著眼淚向曹操告別,表示為父王將要出生入死而擔憂,祝願父王與將士平安。曹操很受感動,也掉下了眼淚。 這件事使曹操覺得曹丕文才雖然不如曹植,但是心地善良,對他有感情。再加上左右侍從替曹丕說好話的人不少,曹操寵愛曹植的心漸漸變了。當然最終沒有作出改立太子的決定。

且不說曹丕兄弟到底誰聰明,但從人情世故上來說曹丕的策略是很實用的。出征在即,擔心的眼淚當然比一首豪放的詩詞更能打動人心。能牽動人心的策略往往才是最有效的策略,善用人情,可以用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回報。

博弈法則:

能牽動人心的策略往往才是最有效的策略。以情動人,能開啟人的心扉,真正喚起別人的共鳴和認同,聰明的人往往善於打“情感牌”,因為這種策略能使人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