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重複博弈的魅力,得人心者得天下(2 / 3)

齊王回答:“我不知道。”

他說:“若是您知道天下人心的歸向,那麼齊國就可以保全下來;若是不知道天下人心歸向的話,那麼齊國就不可能保全了。”

齊王問道:“天下人心究竟歸向誰呢?”

他說:“歸向漢王。”

齊王又問:“您老先生為什麼這樣說呢?”

他回答說:“漢王和項王一起向西進軍攻打秦朝,已經明白地約定好了,先攻入鹹陽的人就在那裏稱王。漢王先攻入鹹陽,但是項王卻背棄了盟約,不讓他在關中稱王,而讓他到漢中為王。漢王擁立以前六國諸侯的後代,攻下城池立刻就給有功的將領封侯,繳獲了財寶立刻就分贈給士兵,和天下同得其利,所以那些英雄豪傑、才能超群的人都願意為他效勞。而項王既有背棄盟約的壞名聲,又對別人的功勞從來不記著,對別人的罪過卻又從來不忘記;將士們打了勝仗得不到獎賞,攻下城池也得不到封爵;不是他們項氏家族的沒有誰得到重用;對有功之人刻下侯印,在手中反複把玩,不願意授給;攻城得到財物,寧可堆積起來,也不肯賞賜給大家,所以天下人背叛他,才能超群的人怨恨他,沒有人願意為他效力。因此天下之士才都投歸漢王,漢王安坐就可以驅使他們,這並不是靠人的力量,而是上天保佑的結果。”

聽了他這番長篇大論,齊王已經漸漸被說服,便問自己應該如何做才能順應天意。酈食其見時機已到,便把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現在漢王已經據有敖倉的糧食,阻塞成皋的險要,守住了白馬渡口,堵塞了大行要道,扼守住蜚狐關口,天下諸侯若是想最後投降那就先被滅掉。您若是趕快投降漢王,那麼齊國的社稷還能夠保全下來;倘若是不投降漢王的話,那麼危亡的時刻立刻就會到來。”齊王認為酈食其的話是對的,就聽之信之,撤除了兵守戰備,天天和酈食其一起縱酒作樂。

大將韓信聽說酈食其不費吹灰之力,憑三寸不爛之舌便取得了齊國的支持,心中很不服氣,就乘夜幕的掩護,帶兵偷襲齊國。齊王田廣聽說漢兵已到,認為是酈食其出賣了自己,便對酈食其說:“如果你能阻止漢軍進攻的話,我讓你活著,若不然的話,我就要烹殺了你!”

酈食其說:“幹大事業的人不拘小節,有大德的人也不怕別人責備。老子絕不會替你再去遊說韓信!”於是,齊王下令將酈食其烹殺,然後帶兵向東逃跑,齊國隨後就被韓信攻取了。

承諾從來就是與風險同在的。作為一個謀士,酈食其盡心盡力為劉邦四處奔走,希望用結盟的方式壯大劉邦的勢力,他自己也用身家性命擔保自己許諾的真實性。這種重信用的氣節,是他身上的閃光點。但是,他卻不知道自己所處的地位。也就是說,他雖然和齊王許下了諾言,但是他卻不知道劉邦會不會也信守這個諾言,以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儒生,即使在外交上再重信義,也抵不過君王善變的命令和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將。他為劉邦贏得了齊國的支持,但是充其量是劉邦的一顆棋子而已,韓信攻齊其實是在劉邦的默許下進行的。

其實,酈食其所承受的風險就是來自劉邦。在劉邦和齊王的這場博弈中,劉邦使出了軟硬兼施的策略,一方麵讓酈食其前去議和,獲取齊王的信任以最大限度地放鬆警惕;另一方麵又讓韓信帶兵攻打齊國,這兩手對於徹底擊敗齊王來說,的確是高明的決策。隻可惜,局中的酈食其看不穿劉邦的心思,選擇以生命為代價來捍衛當初的諾言,但承諾最終還是毀在了韓信的鐵蹄之下。犧牲了一個酈食其,並且讓韓信背負了全部的罪名,獲得了齊國的劉邦才是利益上的最大贏家。

其實,在臨死之前,酈食其完全有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並且守住信義,隻要他堅持與齊王一起去麵見劉邦陳說利害,事情不是沒有挽回的餘地。可他偏偏在這個時候以為自己守得住,不相信劉邦會出爾反爾,不相信韓信會輕易發兵,這正是他的悲哀之處。

博弈法則:

在博弈中,承諾是為了贏得對方的信任,但是接下來是否要信守承諾,還是要看自己利益的需求。當一方突然選擇了背叛的時候,置身於承諾中的第三者如果受製於人,還死命堅守的話,往往會成為別人利益的犧牲品。為了避免悲劇的發生,要求人在作出承諾之前就要充分考慮自己的處境和信守承諾所要承受的風險。

讓人信服,而非征服

在劉備病死白帝城的時候,南方地區一個很有威信的少數民族首領孟獲,發動西南一些部族起來反抗蜀國。

為防止蜀國遭到內外夾攻,諸葛亮派人去向東吳孫權講和。同時,他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積蓄糧草,訓練兵馬。經過兩年時間的艱苦努力,蜀中形勢逐漸穩定,諸葛亮決定親率大軍,兵分三路征討孟獲。

出發時,參軍馬謖對諸葛亮說:“孟獲叛將倚仗那裏地勢險要,離成都距離遙遠,很久以來就不服從朝廷的管束。你今天用武力打敗他,你一回師,他明天又可能叛變。所以,對付他攻城為下,攻心為上。這次出征我認為不應該以消滅他的人員為目的,而應該從心理上征服他,這樣才能收到好效果。”

馬謖的話,也正是諸葛亮心裏所想的。諸葛亮讚許地點點頭,說:“你的建議很好,我一定照著去做。”

孟獲得到諸葛亮率軍出征的消息,連忙組織人馬進行抵抗。

諸葛亮了解到孟獲作戰勇猛,力大無窮,性格耿直豪爽,說一不二,但缺少計謀。於是,一個降伏孟獲的作戰計劃便在諸葛亮的頭腦裏逐步形成。

首先,他向全軍發出命令:對敵人首領孟獲,隻能活捉,不要傷害。接著,他把大將王平叫到跟前,低聲對王平講了幾句。王平會意,便帶領一支人馬衝進孟獲的營寨。孟獲連忙迎戰,交戰沒有多久,王平猛然掉轉馬頭,向荒野奔去。

孟獲見王平敗逃,心裏有說不出的高興。他馬上喝令手下的人,快速向前追趕。

王平來到一個穀地,兩岸是陡峭的絕壁,腳下是狹窄崎嶇的山路。沒走多遠,王平突然轉過身來,眼睛望著緊隨而來的孟獲,仿佛要同他在這裏決戰。

孟獲不知是計,握緊戰刀,催馬前趕。還沒接近王平,忽聽後麵喊殺聲震天。轉頭一看,孟獲才發覺自己已被蜀軍包圍。

孟獲任憑自己如何勇猛無敵、力大無窮,終究敵不過蜀軍大隊人馬的輪番進攻。漸漸地,他感到體力不支、氣喘籲籲了。又有一隊蜀軍從四麵包圍過來,孟獲心裏一驚,馬兒突然向上一躍,孟獲從馬上跌落在地,被衝上來的蜀軍捆了個結結實實。孟獲被押到諸葛亮麵前,孟獲以為自己必死無疑。不料諸葛亮走下帥台,親自給他鬆了綁,並好言好語勸他歸順。

孟獲大聲說:“這次是我不小心從馬上跌下來,被你們捉住,我心裏不服!”

諸葛亮也不斥責他,把他帶到蜀軍營地四處走走看看,然後問他:“孟將軍,你認為我蜀軍人馬怎樣?”

孟獲高傲地說:“以前我不知道你們的陣勢,所以敗了。今天看了你們的營地,我覺得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下次我一定能打敗你們!”

諸葛亮坦然一笑,說:“那好哇,你現在就回去,好好準備準備,我們再打一仗。”

孟獲回到部落,重新召集人馬,積極籌備同蜀軍的第二次交戰。

有勇無謀的孟獲,哪裏是蜀國丞相諸葛亮的對手!沒出一天工夫,孟獲再次被蜀軍將士生擒了。

諸葛亮對孟獲好言好語勸慰一番,又將他放了。這樣捉了放,放了捉,反反複複進行了七次。

孟獲第七次被捉,終於被諸葛亮的誠意感動了。他流著眼淚說:“丞相對我孟獲七擒七縱,真可稱得上是自古以來都沒有的仁至義盡的事啊!我從心裏佩服丞相。從今以後,我絕不再反叛了。”

孟獲被釋放以後,立刻會見各部族的首領,萬分感慨地對大家說:“蜀國丞相真是謀略過人。他訓練的兵馬,一個個機智善戰,我們再也不要與他為敵、興兵作亂了!”

由於盂獲在各部族首領中威信很高,大夥聽了他的話,不再提反叛的事了。

為了節省軍費開支,避免官府和少數民族再發生衝突,諸葛亮決定不在這裏設一官一府,也不留一兵一卒,仍然請孟獲及各部族首領各自管好自己的屬地,友好相處。

“七擒孟獲”的故事是典型的重複博弈,諸葛亮與孟獲的多次交鋒,總是擒了就放,目的就是希望孟獲能夠明白,諸葛亮想要的是大家和平共處,不是趕盡殺絕。最初孟獲並不心服,他總覺得能找出自己失敗的原因,可是經過一而再、再而三的較量,諸葛亮還是擒了就放,直到第七次,孟獲終於心悅誠服了。這就是重複博弈的魅力,在一次次的重複中,逐漸攻破了人的心理防線,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

博弈法則:

真正聰明的人會做長遠的打算,武力征服隻會激起被征服者的厭惡乃至仇恨,最終要麵對的結果是對方的奮起反抗。這種征服隻會帶來潛在的威脅。真正的智者懂得“攻心為上”的妙處,往往會采取溫情的策略,讓人信服。信服的對手也就成了自己潛在的盟友。

得道多助,不在道義上失去正義的力量

清軍入關後,長城以內,上至敗亡的皇族大臣,下至黎民百姓,人心惶惶,動蕩不安。麵對這種局勢,早年投靠清軍的漢族文人範文程建議首先要安撫人心,執政的多爾袞采納了他的意見,從上而下推行了一係列行之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