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歎,軟弱的漢景帝在七國叛亂的當口,竟然抱著僥幸的心理,妄圖借助犧牲晁錯這個替罪羊來保全自己,這可以看做是漢景帝的一次賭注,可惜,他這次“棄卒保車”的行為並不成功,“誅殺晁錯”消耗自己的實力,還除去了對手的心腹大患。可以說,這一局漢景帝輸得很慘,可以說賠了夫人又折兵。好在還有善於用兵的大將周亞夫,他很快就平定了叛亂。否則,漢景帝的命運可想而知。
博弈法則:
事情到了危急的關頭,就要當機立斷,通過權衡利弊,不惜作出一定的犧牲,也要除掉禍根。否則,優柔寡斷、瞻前顧後,一味妥協、退讓,隻會助長對方的野心,任禍患蔓延,悔之晚矣。
驚天豪賭隻落得身敗名裂
曆史從來不乏投機者,大多數是些有實權無實名的幕後操縱者,這種策略最大的好處是易於攻守,能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隻要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脅,他就可以借助名義上的傀儡發布時令,排除異己,打擊對手。但是,也有不少的野心家和好賭客,急不可耐地走到台前,他的確坐上了至尊的龍椅,過了一把皇帝癮,但是很快就因為名不正、言不順或者自己的倒行逆施,落得個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漢成帝是個荒淫的皇帝,即位以後,朝廷的大權逐漸落在外戚(太後或者皇後的親屬叫外戚)手裏。成帝的母親、皇太後王政君有八個兄弟,除了一個早死之外,其他七個都被封為侯。其中最大的王鳳還被封為大司馬、大將軍。王鳳掌了大權後,他的幾個兄弟、侄兒都十分驕橫奢侈。隻有一個侄兒王莽,因為他父親死得早,沒有那種驕奢的習氣。他像平常的讀書人一樣,做事謹慎小心,生活也比較節儉。人們都說王家子弟數王莽最好。
王鳳死後,他的兩個兄弟前後接替他做了大司馬,後來又讓王莽做了大司馬。王莽很注意招攬人才,有些讀書人慕他的名氣來投奔,他都收留了。
漢成帝死後,不出十年,換了兩個皇帝──哀帝和平帝。漢平帝即位的時候,年紀才九歲,國家大事都由大司馬王莽做主。有些吹捧王莽的人都說王莽是安定漢朝的大功臣,請太皇太後王政君封王莽為安漢公。王莽說什麼也不肯接受封號和封地。後來,經大臣們一再勸說,他隻接受了封號,把封地退了。
公元2年,中原發生了旱災和蝗災。由於多少年來,貴族、豪強不斷兼並土地,剝削農民,逢到災荒,老百姓沒法活下去,都騷動起來。為了緩和老百姓對朝廷和官吏的憤恨,王莽建議朝廷節約糧食和布帛。他自己先拿出一百萬錢,三十頃地,當做救濟災民的費用。他這樣一帶頭,有些貴族、大臣也隻好拿出一些土地和錢來。 太皇太後把新野(今河南新野)的二萬多頃地賞給王莽,王莽又推辭了。
王莽還派八個心腹大臣分頭到各地去觀察風土人情。他們把王莽不肯接受新野封地這件事到處宣揚,說王莽怎麼虛心,怎麼謙讓。當時,中小地主都恨透了兼並土地的豪強,一聽王莽連封給他的土地都不要,就覺得他是個了不起的好人。王莽越是不肯受封,越是有人要求太皇太後封他。據說,朝廷裏的大臣和地方上的官吏、平民上書請求加封王莽的人共有四十八萬多人。有人還收集了各種各樣歌頌王莽的文字,一共有三萬多字。王莽的威望就越來越高。
別人越是吹捧王莽,漢平帝就越覺得王莽可怕、可恨。因為王莽不準平帝的母親留在他身邊,還把他舅家的人殺光。漢平帝漸漸大了,免不了背地裏說些抱怨的話。
有一天,大臣們給漢平帝上壽。王莽親自獻上一杯毒酒。漢平帝沒有懷疑,接過來喝了。第二天,宮裏傳出話來,漢平帝得了重病,沒過幾天就死了。王莽還假惺惺地哭了一場。漢平帝死的時候才十四歲,當然沒有兒子。王莽從劉家的宗室裏找了一個兩歲的幼子為皇太子,叫做孺子嬰。太皇太後命王莽代天子朝政,稱其為“假皇帝”(假是代理的意思)或“攝皇帝”。
有些文武官員想做開國元勳,勸王莽即位做皇帝。王莽也覺得做代理皇帝不如做真皇帝。於是,一直以推讓出名的王莽這會兒決定不再推讓了。王莽向太皇太後討要漢朝皇帝的玉璽。王政君這才大吃一驚,不肯把玉璽交出來。後來被逼得沒法子,隻好氣憤地把玉璽扔在地上。
公元8年,王莽正式即位稱皇帝。改國號叫新,都城仍在長安。從漢高祖稱帝開始的西漢王朝,統治了210多年,到這時候就結束了。王莽終於實現了夢寐以求的皇帝夢,擺脫了在皇權背後指手畫腳的時代,但是他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同時也失去了作為皇權外戚的這頂保護傘。從暗處走到明處的王莽,令天下人驚歎不已。他們終於知道了王莽此前的恭謙和禮讓隻是掩飾自己篡位的野心,並且王莽頒布的法令加深了人民的苦難;各地漢朝皇室因為江山易主,對王莽也恨之入骨,他們在各地組織人馬,準備武裝反抗王莽的統治。這種種力量彙集成一股強大的洪流,很快就衝垮了王莽政權。公元23年,起義軍攻入長安,王莽這個竊國大盜終於被憤怒的人民殺死了。
王莽一生狂熱地追逐權力,可是始終不明白,自己作為一個沒有合法名義的外戚,是不能隨意拋棄可以利用的政治籌碼,徑直走向皇權的。他的皇帝夢使他陷入了迷狂,有了實際的權力還不滿足,還想坐上皇帝的寶座,正是這個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行為,葬送了這個狂妄賭徒的身家性命。
博弈法則:
在曆史的投機者中,位置很重要,是置身幕後還是走向前台?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策略。精明者多選擇置身幕後,操縱前麵的傀儡來實現自己的欲望和野心,借助前麵的傀儡他可以最大限度地隱藏自己和保護自己;也有人冒險走到前台,最大限度地滿足了自己的權力欲和虛榮心,但同時他也失去了任何保護,成為眾矢之的。
慘無人道,終落得可恥下場
隋煬帝楊廣,又名楊英,小字阿摩,公元581年封為晉王,在南下滅陳和抵禦北方突厥的過程中,他立有大功,並籠絡了一批人才,一心要取代兄長楊勇的太子地位。楊勇由於生活奢侈,漸漸失去了隋文帝的歡心。楊廣就迎合文帝的心意提倡節儉,偽裝出生活儉樸、不好聲色的樣子。每當文帝到他府中,他就把濃妝豔抹的姬妾鎖進裏屋,王府中隻安排幾個又老又醜的婦人,穿著粗布衣服,在左右侍候,他又故意將樂器的弘弄斷,使樂器上布滿了灰塵。放置在引人注目的地方。文帝見了以為楊廣像自己,十分稱心。有一次,楊廣外出狩獵,正逢下大雨。侍衛給他送上油衣(雨衣),他拒絕道:“兵士們都在大雨中淋著,我一人豈能穿上獨自避雨呢?”文帝聽了以為楊廣還具備仁愛之心,日後能成大事,更加喜愛,與此同時,楊廣又勾結和楊勇不和的越國公楊素,在文帝和獨孤皇後麵前極力中傷楊勇,誣陷楊勇在文帝生病期間,說他盼望父皇快死。文帝聽後逮捕了楊勇,於公元600年把楊勇廢為庶人,改立楊廣為太子。楊廣篡位的第一步成功。
公元604年7月,文帝病重臥床,楊廣認為登上皇位的時機已到,迫不及待地寫信給楊素,請教怎樣處理將要到來的文帝後事。不料送信人誤將楊素的回信送給了文帝。文帝讀後大怒,馬上宣召楊廣入宮,要當麵責問他。此時,宣華夫人衣衫不整地跑進來,哭訴楊廣乘她換衣時無恥地調戲她,使文帝更醒悟到受了楊廣的蒙騙,拍著床子大罵:“這個畜生如此無禮,怎能擔當治國的大任,皇後誤了我的大事。”急忙命在旁的大臣柳述、元岩草擬詔書,廢黜楊廣,重立楊勇為太子。楊廣得到安插在文帝周圍的爪牙的密報,忙與大臣楊素商量後,帶兵包圍了皇宮,趕散宮人,逮捕了柳述、元岩,謀殺了文帝。楊廣又派人假傳文帝遺囑,要楊勇自盡,楊勇還沒有作出回答,派去的人就將楊勇拖出殺死。就這樣,楊廣以弑父殺兄的手段奪取了皇位,史稱隋煬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大業”。
楊廣一奪到帝位,就顯露出荒淫奢侈、殘虐人民的本性,成為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浪子、暴君。他好大喜功、荒淫無道、橫征暴斂、窮兵黷武,搞得國庫虧空、民不聊生。最後被親信縊死。一代暴君,終落得個可恥的下場。
博弈法則:
世上有不少貪戀權力之人,他們都是些喪心病狂的賭徒,不惜下任何賭注,使用任何殘酷、卑劣的手段,也要贏得自己想要的一切。但是,這樣的人最終會走上自我毀滅之路。
玩物喪誌,莫讓欲望摧毀理智
齊桓公,名小白。在春秋諸侯爭霸中,是把齊國霸業推向頂峰的主角人物。他曾毫不隱晦地向管仲說:“寡人不幸而好田,又好色,得毋害於霸乎?”作為一國之君,愛好打獵雖然可能會因此荒於政事,但還不是太要緊的事。而好色,卻是成就偉業的大忌。但既然他自己承認好色的不幸,也難得一份坦誠了。
齊桓公奪得王位,將政事交付管仲後,便放心過自己的風花雪月、獵鹿逐馬的逍遙生活了。他先後有九個正式夫人,其餘偶爾獲幸的婢妾就無以計數了,每次出征,總要隨帶姬嬪以供娛樂。好獵好色,也就罷了,畢竟不是所有的紅顏都是禍水。其實,齊桓公不僅好色,他還好吃,人性所天生的七情六欲他都發掘出來了。
他聽說自己廚房裏有一個名叫雍巫的人精於烹調,便召來開玩笑說:“寡人嚐鳥獸蟲魚之味幾遍矣,所不知者,人肉味何如耳?”雍巫聽後,沒有說話就退下了。等到開飯的時候,雍巫獻上了一盤蒸肉,嫩如乳羊,甘美無比,桓公吃完後很是詫異。詢問後才知道雍巫殺了自己三歲的兒子,讓桓公嚐人肉之味。
晚年的齊桓公欲望不減當年,他自謂功高無比,廣建宮室,務求壯麗,一切乘輿服飾攀比周王,以追求舒適快樂。他生活上這類驕奢淫逸的習氣,一直構成事業的潛在危害,隻是由於他用人方式的成功和管仲治政上的雄才,才僥幸避免了這一危害的顯現。管仲臨終前,不放心桓公,把輔佐這個任性國君的任務交給了寧戚、隰朋,並明確告誡桓公,日後不可親近雍巫等人,認為這些人雖然能給人帶來快樂,但潛伏著極大的禍害,“譬之於水,臣為之堤防焉,勿令泛濫。今堤防去矣,將有橫流之患,君必遠之。”
管仲死後,桓公遵照管仲的遺言,趕走了雍巫等人。但被專門迎合人心的小人們寵慣了的桓公此時卻寂寞難耐,總覺得身邊的侍者不夠貼心,以至於吃飯睡覺都毫無精神,就不用說處理政事了。於是他拒絕聽從寧戚等人的意見,召回雍巫等人加以任用,而他的悲劇至此也就上演了。寧戚、隰朋相繼去世後,情況就立即發生了變化,曾經獻過人肉的雍巫、為桓公自殘其身的豎刁等人欺負桓公老邁,把政專權,肆無忌憚。桓公幾個同父異母的兒子更是各恃母寵,謀權奪位,在雍、豎一群奸佞之人的攪動下,終於導致了齊國的大內亂。
桓公生病後,雍巫不想給他醫治,假傳桓公之命,不許任何人入宮相見。桓公獨臥病床,飲食俱無,後來知道是雍巫等作亂,悔恨而死。因幾個兒子率兵爭位,桓公的屍體在死後六十七天方才收殮入棺,其時皮肉皆腐,蛆蟲已經鑽到骨頭裏了。桓公死後,齊國四十年的巍巍霸業一去不複返。
齊桓公活得太恣意了,恣意得近乎放縱,不管是嬉戲遊樂,還是兒女情長,甚至把自己的食欲都發揮得淋漓盡致。結果,管仲、鮑叔牙一死,奸佞小人抓住他的弱點,都一哄而上,這位昔日威風凜凜、聲色犬馬的霸王便招架不住了,以至於死後竟沒人收屍,辛辛苦苦創立的霸業也隨著他的一命嗚呼而灰飛煙滅了。
人的欲望是無窮的,欲望滋長的時候,無所克製,到最後賠進的不隻是事業,甚至可能是生命。齊桓公的大度和坦誠使他招徠了管仲、鮑叔牙等人才,最終成就了霸業。可惜的是,他的大度和坦誠也毫無顧忌地用在了自己的欲望中,以至於無所扼製,竟令自己也為此命喪黃泉,倘若人死有知,不知道桓公九泉之下該如何向管仲歎息。
博弈法則:
被欲望控製理智,還是以理智主導欲望是英雄與草莽的區別。地位越高,權勢越大,麵對的誘惑也就越多,這個時候,更需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否則,用權勢和金錢放縱自己的欲望,結果會像一個喪失理智的賭徒一樣在人生的賭場上輸得精光,甚至會輸掉性命、輸掉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