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曆史中的賭徒邏輯,成則王侯敗則寇(2 / 3)

就這樣,雙方在官渡相持了一個多月。日子一久,曹軍糧食越來越少。但是,袁紹的軍糧卻從鄴城源源運來。

袁紹派大將淳於瓊帶領1萬人馬不斷地運送軍糧,並把大批軍糧囤積在離官渡40裏的烏巢。

袁紹的謀士許攸探聽到曹操缺糧的情報,向袁紹獻計,勸袁紹派出一小支兵馬,繞過官渡,偷襲許都,袁紹很冷淡地說:“不行,我要先打敗曹操。”

許攸還想勸他,正好有人從鄴城送給袁紹一封信,說許攸家裏的人在那裏犯了法,已經被當地官員逮了起來。袁紹看了信,把許攸狠狠地罵了一通。許攸又氣又恨,想起曹操是他的老朋友,就連夜逃出袁營,投奔曹操。

曹操在大營裏剛脫下靴子想睡,聽說許攸來投降他,高興得光著腳跑出來。他拍手歡迎許攸,說:“哎呀,您肯來。我的大事就有希望了。”

許攸坐下來說:“袁紹來勢很猛,您打算怎麼對付他?現在您的糧食還有多少?”曹操說:“還可以堅持一年。”許攸冷冷一笑,說:“沒有那麼多吧!”曹操改口說:“對,隻能堅持半年了。”許攸裝出生氣的樣子說:“您難道不想打敗袁紹嗎?為什麼在老朋友麵前還說假話!”

曹操隻好實說,軍營裏的糧食,隻能維持一個月,許攸說:“我知道您的情況很危險,特地來給您報個信。現在袁紹有1萬多車糧食、軍械,全都放在烏巢。淳於瓊的防備很鬆,您隻要帶一支輕騎兵去襲擊,把他的糧草全部燒光,不出三天,他就不戰自敗了。”

曹操得到了這個重要情報,立刻把曹洪等人找來,吩咐他們守好官渡大營,自己帶領5000精兵,打著袁軍的旗號,人含草,馬銜環,每人手中還拿著一把幹柴,星夜兼程向烏巢進發。沿路遇到袁軍的崗哨查問,曹操就說是袁紹派去增援烏巢的。袁軍的崗哨居然沒有懷疑,就放他們過去了。曹操一到烏巢,立即下令圍住烏巢糧囤,點起大火。霎時間,煙霧騰空、火光衝天,袁軍不知所措,慌作一團。曹操就這樣輕而易舉地把1萬車糧草燒得一幹二淨。烏巢的守將淳於瓊匆匆應戰,也被曹軍殺了。

正在官渡的袁軍將士聽說烏巢起火,都驚慌失措。袁紹手下的大將張郃、高覽帶兵投降。曹軍乘勢猛攻,袁軍四下逃散。

古今戰爭中,糧草是部隊戰鬥力的本源,為部隊生存之根本,所以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曹操和袁紹的博弈中,糧草是兩軍勝負的一個關鍵因素。最初,從糧草來看,袁紹是占有優勢的,可是他不善於利用自己的優勢,而且不善於利用人才、聽取意見,最終獨斷專行、優勢喪失,隻落得個兵敗逃亡的命運。從曹操的角度來講,糧草的短缺是個致命的不利因素,但是他禮賢下士、善於用人,采用許攸釜底抽薪的計謀,深入敵營、焚燒糧草,這也是一次風險極大的賭注,成則克敵製勝,敗則賠上身家性命。但是曹操這次贏了,他贏在了自己的禮賢下士和敢於冒險的勇氣上。

博弈法則:

兩軍對峙,如果對手的實力過於強大,就要避免與他麵對麵的兵戎相見,以防損失過大。但是可以采用釜底抽薪的策略,先把對手的根基挖空,或者集中火力攻其要害,這樣,對手的大廈自然崩塌。

千鈞一發之際,就要當機立斷

唐高祖即位以後,封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三個人當中,數李世民功勞最大。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後幾次戰鬥中,他立的戰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戰功不如李世民,隻是因為李建成是高祖的大兒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

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謀,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齡、杜如晦等,號稱十八學士;武的有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等著名勇將。太子建成自知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裏妒忌,就和弟弟齊王元吉聯合,一起排擠李世民。

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寵愛一些妃子,就經常在這些寵妃麵前拍馬送禮,討她們的歡喜。李世民就沒有這樣做,他平定東都之後,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宮裏的珍寶,還為她們的親戚謀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絕了。於是,寵妃們常常在高祖麵前說太子的好話,講秦王的短處。唐高祖聽信寵妃的話,跟李世民漸漸疏遠起來。

李世民多次立功,建成和元吉更加忌恨,千方百計想除掉李世民。

有一次,建成請李世民到東宮去喝酒。世民喝了幾盅,忽然感到肚子痛。別人把他扶回家裏,他一陣疼痛,竟嘔出血來。李世民心裏明白,一定是建成在酒裏下毒了,趕快請醫服藥,總算慢慢好了。

李世民對此一再忍讓,可李建成卻步步緊逼。他和李元吉又想出了挖空秦王府的主意。公元626年,突厥侵犯中原,李建成向李淵建議,讓李元吉出征迎戰。李淵同意了,李元吉卻提出要調李世民手下的大將尉遲敬德、秦瓊等一起出征,還要求把秦王府的兵馬都劃歸他管。並有消息說,他把這些人馬調去後將全部活埋,進而除掉李世民。

千鈞一發、性命攸關之際,尉遲敬德不幹了,他激憤地表示:“我不能留在大王這兒,陪著挨殺!”長孫無忌等人也認為,他們不仁,我們也可不義,應該先下手把他們除掉。李世民看他的部下十分堅決,就下了決心。

當天夜裏,李世民進宮向唐高祖告了一狀,訴說太子跟元吉怎麼謀害他。唐高祖答應等明天一早,叫兄弟三人一起進宮,由他親自查問。

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叫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帶了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宮北麵的玄武門,隻等建成、元吉進宮。

沒多久,建成、元吉騎著馬朝玄武門來了,他們到了玄武門邊,覺得周圍的氣氛有點反常,心裏犯了疑。兩人掉轉馬頭,準備回去。

李世民從玄武門裏騎著馬趕了出來,高喊說:“殿下,別走!”

元吉轉過身來拿起身邊的弓箭就想射殺世民,但是心裏一慌張,連弓弦都拉不開。李世民眼明手快,射出一箭把建成先射死了;緊接著,尉遲敬德帶了七十名騎兵一起衝了出來,尉遲敬德一箭,把元吉也射下馬來。

東宮和齊王府的將士聽到玄武門出了事,全部出動,猛攻秦王府的兵士。李世民一麵指揮將士抵抗,一麵派尉遲敬德進宮。

唐高祖正在皇宮裏等著三人去朝見,尉遲敬德手拿長矛氣喘籲籲地衝進宮來,說:“太子和齊王發動叛亂,秦王已經把他們殺了。秦王怕驚動陛下,特地派我來護駕。”

李淵聽了,大吃一驚。麵對這樣的形勢,他隻好順勢應變,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他又傳位給李世民,史稱唐太宗。李淵自己做“太上皇”去了。

這場流血事件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

從道德上講,“玄武門之變”很不正義。但是想到當時李世民和兩位兄弟之間激烈的權力爭鋒,已經到了劍拔弩張、你死我活的地步,如果李世民不搶先采取非常之手段,他就會輸掉競爭的資本,甚至成為對手的刀下鬼。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隻好鋌而走險,搶先動手,才能為自己贏得機會。所以這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道德正義問題了。說到底,曆史畢竟也不是按照道德原則而發展的。

博弈法則:

在性命攸關的生死博弈中,處於劣勢的一方,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要有當機立斷的果敢,拿出孤注一擲的勇氣,就可能爭得生機,贏得最後的勝利。

優柔寡斷,棄卒未必能保車

在象棋中,車和卒都是棋子,但是車的作用要比卒大。因此,在對弈中,人們寧可舍棄卒,也要保住車。這就是象棋中的“棄卒保車”的戰術。這種戰術引申到政治、軍事中,就是指用犧牲次要利益來保全主要利益的策略。

漢景帝也像文帝一樣,采用休養生息的政策,決心把國家治理好。

漢朝實行的是郡縣製,但是同時又有二十二個諸侯國。這些諸侯都是漢高祖的子孫,也就是所謂的同姓王。到了漢景帝時,諸侯的勢力很大,土地又多,像齊國有七十多座城,

吳國有五十多座城,楚國有四十多座城。有些諸侯不受朝廷的約束,特別是吳王劉濞,更是驕橫。他的封國靠海,還有銅礦,自己煮鹽采銅,跟漢景帝一樣富有。他自己從來不到長安朝見皇帝,簡直使吳國成為一個獨立王國。

在這種情形下,禦史大夫晁錯眼看這樣下去,對鞏固中央集權不利,於是就對漢景帝說:“吳王一直不來朝見,按理早該把他辦罪。先帝(指文帝)在世時對他很寬大,他反倒越來越狂妄自大。他還私自開銅山鑄錢,煮海水產鹽,招兵買馬,準備叛亂。不如趁早削減他們的封地。”

漢景帝還有點猶豫,說:“好是好,隻怕削地會激起他們造反。”

晁錯說:“諸侯存心造反的話,削地要反,不削地將來也要造反。現在造反,禍患還小;將來他們勢力雄厚了,再反起來,禍患就更大了。”

漢景帝覺得晁錯的話很有道理,決心削減諸侯的封地。諸侯大多不是荒淫無度,就是橫行不法,要抓住他們的罪惡,作為削減封地的理由,還不容易!過了不久,有的被削去一個郡,有的被削掉幾個縣。

晁錯的父親聽到這個消息,馬上從家鄉潁川(今河南禹縣)特地趕來。他對晁錯說:“你當了禦史大夫,地位已經夠高的了。怎麼不安分守己,硬管閑事?你想想,諸侯王都是皇室的骨肉至親,你管得著?你把他們的封地削了,他們哪一個不怨你、恨你,你這樣做究竟是為的什麼?”

晁錯說:“不這樣做,皇上就沒法行使權力,國家也一定會亂起來。”

他父親歎了口氣說:“你這樣做,劉家的天下安定,我們晁家卻危險了。我老了,不願意看到大禍臨頭。”

晁錯又勸了他父親一陣。可是老人不體貼晁錯的心意,回到潁川老家服毒自殺了。

朝廷討論削吳國封地的消息傳到吳國,劉濞就策劃發動叛亂。他打著“懲辦奸臣晁錯,救護劉氏天下”的幌子。煽動別的諸侯一同起兵叛亂。

公元前154年,吳、楚、趙、膠西、膠東、甾川(甾音zī)、濟南等七個諸侯王發動叛亂。曆史上稱為“七國之亂”。

叛軍聲勢很大,漢景帝有點害怕了。他想起漢文帝臨終的囑咐,拜善於治軍的周亞夫為太尉,統率三十六名將軍去討伐叛軍。

在這危急時刻,有個名叫袁盎的人,他素來和晁錯不和,總想找機會除掉晁錯。對於平定七國之亂,他對漢景帝獻策說:

“七國之亂完全是由於晁錯引起的,隻要答應七國的要求,殺了晁錯,免了諸侯起兵的罪,恢複他們原來的封地,他們就會撤兵回去。”

漢景帝聽信了這番話,說:“如果他們真能夠撤兵,我又何必舍不得晁錯一個人呢?”

接著,袁盎又聯合了一批大臣上奏章彈劾晁錯,說他大逆不道,應該腰斬。漢景帝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隻好棄卒保車,竟昧著良心,批準了這個奏章。

一天,中尉來到晁錯家,傳達皇帝的命令,要他上朝議事。晁錯還完全蒙在鼓裏,立刻穿上朝服,跟著中尉上車走了。

車馬經過長安東市,中尉忽然拿出詔書,要晁錯下車聽詔。中尉宣布了漢景帝的命令,後麵一群武士一擁而上,把晁錯綁起來。這個一心想維護漢家天下的晁錯,竟這樣莫名其妙地被腰斬了。

漢景帝殺了晁錯,派人下詔書要七國退兵。這時候吳王劉濞已經打了幾次勝仗,奪得了不少地盤。他聽說要他拜受漢景帝的詔書,冷笑道:“現在我也是個皇帝,為什麼要下拜?”

漢軍營裏有個官員名叫鄧公,到長安向景帝報告軍事情況。漢景帝問他說:“你從軍營裏來,知不知道晁錯已經死了?吳楚願不願意退兵?”

鄧公說:“吳王為了造反已經準備幾十年了。這次借削地的因頭發兵,哪裏是為了晁錯呢?陛下把晁錯錯殺了,恐怕以後誰也不敢替朝廷出主意了。”

漢景帝這才知道自己做錯了事,但後悔已來不及了。幸虧周亞夫很會用兵。他先不跟吳、楚兩國的叛軍正麵作戰,卻派一隊輕騎兵抄了他們的後路,斷絕了叛軍的糧道。吳、楚兩國軍隊沒有糧食,自己先亂起來。周亞夫才發動精兵出擊,把吳、楚兩國的兵馬打得一敗塗地。

吳、楚兩國是帶頭叛亂的,兩國一敗,其餘五個國家也很快垮了。不到三個月時間,漢軍就把七國的叛亂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