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走出“零和遊戲”,從損人利己到合作雙贏(3 / 3)

棋子不夠用的棋局肯定難下,人生如棋局,每走一步都要注意給自己的下一步準備好棋子。不要忽視任何一顆棋子,棋局沒結束前,每一個閑棋冷子都有可能變為忙棋熱子。

博弈法則:

不要忽視任何一顆棋子,棋局沒結束前,每一個閑棋冷子都有可能變為忙棋熱子。身邊的“小人物”其實就是一顆暫時閑冷的棋子,如果你善於和“小人物”合作,將會有助於你走出劣勢,擺脫困境。

集思廣益,將個人智慧上升為集體智慧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派遣人質成為維持盟約關係的普遍做法。為獲得齊國在爭霸角逐中的暫時妥協,楚懷王曾把自己的兒子送到齊國做人質。楚懷王死後,太子要辭別齊王回到楚國即位,齊王背信棄義,要挾楚太子說:“你給我東地五百裏,才放你回去,否則,我不放你走。”太子征求老師慎子的意見,慎子說,人在屋簷下,暫時應該答應獻地。這樣,太子以獻地五百裏為代價得以回歸楚國,即位為王,是為楚襄王。

楚襄王即位不久,齊國就派人來向楚國索要土地。楚王問慎子:“現在齊國派人來索要土地了,我們該怎麼辦?”慎子說:“大王明天朝見群臣,令他們各獻計策。”

第二天,上柱國子良入見楚王。楚王說:“寡人得以返國為王,是因為把東地五百裏許給了齊國。如今齊國派人索取土地,如何是好?”子良道:“大王不能不把地獻給齊國。大王身為一國之君,金口玉言,已經答應獻給具有萬乘之強的齊國五百裏土地,如果食言,便是不守信義,以後便無法同諸侯結盟締約。大王可以先把土地獻給齊國,而後再進攻齊國。獻地於齊,這是講求信義,然後再以武力奪回,這也無可厚非。因此,臣以為應該獻出東地。”

子良退出,昭常入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派使者來索取東地五百裏,該怎麼辦?”昭常說:“這地不能給楚國。所謂萬乘之國,是因為有廣大的地盤,如今割去東地五百裏,這便使我國的領土少了一半,為此,雖有萬乘之國的稱號,連千乘的實力都沒有。因此,為國為民計,這土地絕不能給!臣請求鎮守這東地五百裏。”

昭常退出,景鯉入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派人索取東地五百裏,這可怎麼辦?”景鯉說:“東地肯定不能給齊國。可是,單憑楚國也難以保住這塊地。另外,大王身為一國之尊,金口玉言,答應把東地五百裏給齊國不兌現,天下的人都會說您不守信義。可是楚國又難以獨守此地,因此,臣請向西求於秦。”

景鯉退出,慎子入見楚王。楚王便把三位大夫的計策講給慎子聽:“子良見寡人說:‘不能不獻東地,可以先獻地後施武力奪回。’昭常見寡人說:‘不能獻地東地,昭常願意守住東地。’景鯉見寡人說:‘不能割地於齊。不過楚國無力獨守,臣請求救於秦國。’寡人用他們三人中誰的計謀更好呢?”慎子笑著答道:“大王可以同時采納三個人的意見啊!”楚王頓時變色道:“你這是什麼意思?”慎子說:“請允許我借鑒他們的意見,說完了大王就知道三計並用的可行性。大王發上柱國子良車五十乘,次日起兵,到北麵齊國去獻地;然後,派昭常為大司馬,明天令他前去鎮守東地;同時派景鯉率五十乘車,向秦國求救兵。”

楚王聽從了慎子的計謀。子良到齊國,齊國派使者接受東地。而昭常卻對齊國的使者說:“我奉命鎮守東地,並且與東地共存亡。我這五尺之軀、六十之齡,以及三十餘萬楚國將士,甘願為守東地而獻身。”齊王對子良說:“大夫您來獻地,卻讓昭常守住東地,這是為什麼?”子良說:“臣是傳達楚國之君的意誌,而昭常假借王命。請大王進攻東地,征討昭常。”然而,齊國的大軍還未到達齊楚邊界,秦國就派了五十萬大軍到達齊國的右部邊界,說:“齊國無信無義,阻止楚太子歸國,又要強占楚國的東地五百裏,這是不仁不義之舉。如果停止用兵,也就罷了,否則,我們就與你們決一死戰。”齊王非常驚恐,趕緊請子良回國,又向西出使秦國,以解舉國之難。就這樣,慎子既兌現了楚王的諾言,又保住了土地。

在楚東地五百裏的歸屬問題上,慎子等人的最終目標其實是統一的,即不想承擔言而無信的罵名,更不想交出東地五百裏。但慎子之前三個人的意見都存在缺陷,顯然都不足取。慎子綜合三個人的意見向楚王提出了最佳方案:派上柱國子良到齊國轉交土地,以此證明楚王是守信用的。在此之前,先派昭常保衛這片土地,他以大臣君保國的名義去做,既無損楚王的威望,又可保證土地的安全。但齊國兵強馬壯,人多勢眾,楚齊交戰,也可能楚敗於齊。為保險起見,同時求助於秦。最終,本來很棘手的問題被圓滿地解決了。

在最初楚襄王和齊王的博弈中,楚襄王身在齊國,寄人籬下,所以齊王占據博弈的絕對優勢,迫使楚襄王答應自己的非分要求。但是楚襄王善於聽從眾臣的意見,善於和臣子合作,汲取眾人的智慧,同時又利用了秦國作為牽製齊國的第三方勢力,迅速扭轉了博弈中的劣勢地位,贏得了成功。

這就啟示我們:生活中,僅憑一己之力,魚和熊掌很難兼得;集眾人之力,兩全其美的結果就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了。

博弈法則:

善於和眾人合作,汲取眾人的智慧變為自己的智慧,才是大智慧。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任何一個臭皮匠的智慧都不難求,問題隻是難在如何把三個臭皮匠的主意折中為實用的一個智慧,從而扭轉自己在博弈中的劣勢地位,才是人生必須具備的博弈智慧。

與弱勢結盟,讓自己成為主宰者

1847年,俾斯麥成為普魯士國會議員,在國會中沒有一個可信賴的

朋友。讓人意外的是,他與當時已經沒有任何權勢的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

結盟,這與人們的猜測大相徑庭。腓特烈威廉四世雖然身為國王,但個性

軟弱,明哲保身,經常對國會裏的自由派讓步。了解俾斯麥的人都知道他平常最不屑這種缺乏骨氣的人。

俾斯麥的選擇的確讓人費解,當其他議員攻擊國王諸多愚昧的舉措

時,隻有俾斯麥支持他。

1851年,俾斯麥的付出終於得到了回報:腓特烈威廉四世任命他為

內閣大臣。他並沒有滿足,仍然不斷努力,請求國王增強軍隊實力,以強

硬的態度麵對自由派。他鼓勵國王保持自尊來統治國家,同時慢慢恢複王

權,使君主專製再度成為普魯士最強大的力量。眼見俾斯麥如此支持自己,國王非常信任他,並把他當成自己不可缺少的左右手,什麼事都找他商量。

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他的弟弟威廉一世繼承王位。然而,新的國王很討

厭俾斯麥,並不想讓他留在身邊。

但是威廉一世與俾斯麥與自由派的對立都依然沒變,自由派依然時常攻擊他倆,想吞噬他們的權力。年輕

的國王感覺無力承擔國家的責任,開始考慮退位。這時候,俾斯麥再次出

現了,他堅決支持新國王,鼓動他采取堅定而果斷的行動對待反對者,采

用高壓手段將自由派斬盡殺絕。

盡管威廉討厭俾斯麥,但是他明白自己十分需要俾斯麥,因為隻有俾斯

麥的幫助,才能解決統治危機。於是,他任命俾斯麥為宰相。雖然兩個

人在政策上有分歧,但這並不影響國王對他的重用。每當俾斯麥威脅要

棄宰相之職時,國王從自身利益考慮,便會讓步。俾斯麥聰明地攀上了權

力的最高峰,他身為國王的左右手,不僅牢牢地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同時

也掌控著國家的權力。

在俾斯麥與強勢的自由派的這場博弈中,俾斯麥最初也處於孤立狀態的劣勢,當他權衡利弊,選擇了與弱勢的國王結盟這個策略時,借助國王這顆特殊的棋子,逐漸在博弈中占據了有利的地位,最終將對手徹底擊敗。此外,由於俾斯麥對國王的大力支持和幫助,致使國王再也離不開俾斯麥這個強有力的後盾了。

博弈法則:

在博弈中,如果你處在弱勢時,一定要理智地選擇自己的合作對象,如果你依附強勢是不明智的行為,因為強勢已經很強大,他們可能根本就不需要你;而與弱勢結盟將是不錯的選擇,可以讓別人需要你而依附你,讓自己成為主宰的力量,從而轉變為博弈中的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