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0年,伽利略發現了木星周圍的衛星。在新發現的高興之餘,這位偉大的天文學家卻不得不為自己的錢包犯愁,因為在16世紀,宗教還主導著社會意識形態,科學家們所進行的研究都是出於個人愛好,很少能得到國家和社會的財力支持。這一次,伽利略決定把他的發現呈獻給當權的麥迪西家族。於是,麥迪西家族的寇默西二世登基的時候,伽利略同時宣布,他從望遠鏡裏看到一顆明亮的星星——木星,這個星星有四顆衛星。衛星代表了寇默西二世與他的三個兄弟,而木星則代表了王朝創建者寇默西一世。伽利略借錢把這個寓意做成了一枚精致的徽章,獻給了寇默西二世。
榮譽當然不白送,寇默西在得到徽章的第二天就把伽利略接到了家中,任他為宮廷哲學家和數學家,給予全薪。從此,伽利略和麥迪西家族建立了友誼,他的研究也有了保障。
可見,在人生中隻要你善待朋友,友情就可以為你提供人生博弈的資本,從而增加成功的智慧,減少失敗的損失。
博弈法則:
一份友誼的產生,總是雙方都該有所付出的,友誼是付出之後的回報,是隱形收益,這份隱形收益總會在你需要的時候,派上用場。
王與馬,共天下
西晉滅亡後,幸存的皇族紛紛準備渡過長江躲避戰亂。其中,琅玡王司馬睿實力單薄,在渡江之前隻想著如何避難自保,並沒有考慮渡江之後的計劃。可是王氏家族的精英人物——王導和王敦卻準備扶持他做渡江之後的皇帝。因為作為皇族的幸存者,對社會還是具有一定的政治號召力的。
王氏兄弟和司馬睿接洽之後,說出了自己想要輔佐司馬睿做皇帝恢複西晉基業的意圖。司馬睿自然是大喜過望,甚至有點英雄落魄得遇知己的感動,與王氏兄弟一拍即合。
渡江之後,王氏兄弟馬上兌現了自己的諾言。他們做的第一步,就是提高司馬睿的聲望和氣勢。三月初三這一天,按照當地的風俗,百姓和官員都要到江邊去求福消災。這一天,王導讓司馬睿坐上華麗的轎子到江邊去,前麵有儀仗隊鳴鑼開道,王導、王敦和從北方來的大官、名士,一個個騎著高頭大馬跟在後麵,排成一支十分威武的隊伍。這一天在建康江邊看熱鬧的人很多,大家看到這種從來沒見過的大排場,都轟動了。江南有名的士族、顧榮等一看王導、王敦這些有聲望的人對司馬睿這樣尊敬,大吃一驚,怕自己怠慢了司馬睿,一個接一個地出來排在路旁,拜見司馬睿。這樣一來,司馬睿在江南士族地主中的威望提高了。
王導接著就勸司馬睿說:“顧榮、賀循是這一帶的名士,隻要把這兩人拉過來,就不怕別人不跟著我們走。”司馬睿派王導上門請顧榮、賀循出來做官,兩個人都高興地來拜見司馬睿。打那以後,江南大族紛紛擁護司馬睿,司馬睿在建康就站穩了腳跟。
這時的北方正被匈奴和羯胡占據,一片大亂。北方的士族、地主紛紛逃到江南來避難。王導又勸說司馬睿把他們中間有名望的人都吸收到王府來。司馬睿聽從王導的意見,前前後後吸收了 106個人,在王府裏做官。
司馬睿聽從王導的安排,拉攏了江南的士族,又吸收了北方的人才,鞏固了地位,心裏十分感激王導。他對王導說:“你真是我的蕭何啊!”
經過這樣的一番經營,王氏兄弟最終聯合各大家族,推舉琅玡王司馬睿做皇帝,是為晉元帝,從此建立了偏安東南百餘年的東晉王朝。
晉元帝登基的那天,還有一幕富有戲劇性的故事:王導和文武官員都進宮來朝見。晉元帝見到王導,從禦座上站了起來,把王導拉住,要他一起坐在禦座上接受百官朝拜。這個意外的舉動,使王導大為吃驚。因為在封建時代,是絕對不允許有這樣的事發生的。王導忙不迭地推辭說:“這怎麼行?如果太陽跟普通的生物在一起,生物還怎麼能得到陽光的照耀呢?”
王導的這一番吹捧,使晉元帝十分高興,晉元帝也不再勉強。但是他總認為他能夠得到這個皇位,全靠王導、王敦兄弟的幫助,所以對他們特別尊重。他封王導為尚書,掌管朝內大權,又讓王敦總管軍事。王家的子弟中,很多人都被封了重要官職。
從此,雖然是東晉皇帝司馬氏做名義上的天子,但是掌握實權的反而是擁立他的王氏兄弟。司馬睿對王氏兄弟極為尊敬,甚至上朝時宰相王導沒有入座自己都不敢坐在龍椅上。
曆史上把司馬睿與王氏兄弟的這一對政治組合稱為“王與馬,共天下”,也就是司馬氏和王氏共同主宰朝政的意思。其實,之所以形成“王與馬,共天下”這樣的局麵,與雙方互補的利益需求和外部強敵環伺的危機局勢有關。那時的司馬睿實力較弱,如果不依靠王氏兄弟,他將無法在江東立足;而王氏兄弟在政治上實力強大,社會地位很高,相比較實力較強。但是如果他們不借助司馬睿,他們自己也沒有足夠的號召力來建立一個新王朝。同時,他們還麵臨著共同的困境,就是北方的外族入侵,所以雙方的合作是必須的,也是必然的。
博弈法則:
在博弈中,如果各方的實力對比懸殊,博弈的局勢很容易偏移,也就是從合作博弈走向非合作博弈。但是如果存在外部局勢的變化,而且外部的壓力對雙方都造成威脅的時候,他們就會選擇繼續合作,隻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雙方的利益。
不要忽視小人物這顆閑棋
《漢書·張陳王周傳》記載:周勃的祖先原為河南卷縣(今原陽西南)人,後遷到沛縣,於是便和劉邦有了同鄉之緣。周勃小時候家裏很窮,靠編織養蠶用的蠶箔為生,還常給辦喪事的人家吹簫,後來才成了一名能拉強弓的勇士。
劉邦在沛縣起事後,周勃以親近侍從的身份隨沛公發兵。漢朝初定,各諸侯王的反叛不絕,周勃成為漢初平亂的主將,為漢高祖劉邦封為絳侯。
漢文帝即位後,賞賜有功之臣,讓周勃擔任右丞相,賜黃金五千兩,食邑增加到一萬戶。有人提醒周勃說:“您誅滅諸呂,迎立代王為帝,聲威震動天下。您受到豐厚的賞賜,處在尊貴的地位,得到皇帝的寵信,這樣不久就會大禍臨頭。”周勃非常害怕,感到處境危險,於是請求辭職回家,漢文帝答應了他。
周勃回鄉後不久,丞相陳平去世,文帝複招周勃任丞相。可是,還不到一年,文帝就對周勃說:“我下令所有列侯離開長安到自己的封地去,有些人還沒有走,你一直被我器重,希望你可以起個表率作用。”周勃於是辭官歸鄉。
周勃免相歸鄉後,一年多以後,當河東守尉來絳縣巡視時,周勃總擔心被害,往往是身披鎧甲,家奴各拿兵器與守尉相見。怕什麼來什麼,守尉覺得周勃的接見方式很奇怪,懷疑周勃謀反。朝廷把這件事交給廷尉處理,廷尉要地方官逮捕周勃,進行審問。周勃非常害怕,不知怎麼辯解。獄吏也漸漸欺淩和侮辱他。周勃無奈,隻得送給獄吏千兩黃金,於是,獄吏便在“牘背”——公文板的背麵書寫“以公主為證”幾個字給周勃示意。公主指的是文帝的女兒,嫁給了周勃的兒子周勝之,所以獄吏教周勃以她作證人。
在獄吏的指點下,周勃又把昔日皇帝給他的賞賜都送給薄昭(漢文帝之舅),等到案件加緊審理時,薄昭便到薄太後那裏替周勃說情。薄太後也認為周勃沒有謀反之意。當文帝朝見太後時,太後便用“冒絮”——一種頭巾扔向文帝說:“絳侯周勃誅諸呂時,當年身上掛著皇帝的玉璽,在北軍統率軍隊,不在那時謀反,現在在一個小縣裏,難道要謀反嗎?”文帝已看到了絳侯在獄中的供詞,便向太後道歉說:“官員們正在查清這件事,準備釋放他呀!”於是派使節赦免了周勃,恢複爵邑。絳侯出獄後慨歎:“我曾率領過百萬大軍,到今天才知道一個獄吏也能起重要作用啊!”
不要忽視身邊的任何一個人,哪怕這個人很卑微。因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你人生棋局裏有用的棋子。“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學會重視身邊的每一個人,善於與人合作,即使是不起眼的小人物,也有可能助你走出劣勢,擺脫困境。 如果用實用主義的觀點去處理與“小人物”的關係,等到“有事才登三寶殿”時,也許已經晚了。
曹操在官渡之戰兵處劣勢時,聽說袁紹的謀士許攸來訪,竟顧不得穿衣服,打著赤腳慌忙出來迎接,對許攸十分尊重。許攸深感其誠,遂為曹操出謀劃策,幫了他的大忙。然而,曹操也吃過忽略“小人物”的虧,當他誌得意滿、一帆風順時,西川的張鬆前來投靠,他卻態度傲慢,使張鬆改變了主意,把本來要獻給曹操的西川地圖,轉而獻給了劉備。這對曹操來說無疑是事業上的一大損失。可以想象,曹操對張鬆如果像當年對許攸那樣尊重,西蜀的地盤說不定早就成了曹操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