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根本不買賬,轉請獻帝發下一道紹書責備袁紹“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但擅相討伐”,迫使袁紹上書陳訴一番。
這正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策略的妙用。優柔寡斷的袁紹喪失了漢獻帝這張王牌,便處處受製於曹操,而曹操則由於掌握了天下大權,自群雄中脫穎而出。
博弈法則:
世界上可以利用的資源萬萬千千,隻要人們慧眼識“才”,善於發現,總會找到可以借勢的對象。這不僅會助困頓者從逆境中走出,更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財力做成一件事情,為成功者錦上添花。
靈活應對,不做一味等候的“小豬”
在智豬博弈中,小豬最好的策略就是等待,因為小豬如果主動出擊,去按按鈕,隻會得不償失。等大豬按按鈕,小豬捉住機會分一杯羹,實際上就是趁火打劫,這在合作性博弈中無疑是應該雙贏的均衡。但是,在實際的博弈中,對抗性的博弈屢見不鮮,由於雙方情況千變萬化,弱勢一方如果墨守成規、膠柱鼓瑟,隻能使自己坐失良機。因此,真正的博弈高手,絕對是捕捉時機的高手。他能根據實際形勢的變化,靈活地選擇自己的策略。
在我國曆史上,淝水之戰就是一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在強大的前秦和弱小的東晉這場對抗性博弈中,勝出的東晉這隻“智豬”的選擇與放棄,就體現了我國古人博弈中的傑出智慧。
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秦在統一北方後,不斷向南擴張,在攻占東晉梁、益(約今陝西南部及四川)二州後,繼占襄陽、彭城等地,急欲滅亡東晉,統一天下。
秦建元十九年(晉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七月,秦王苻堅自恃國強兵眾,不聽群臣勸阻,下詔伐晉,在政權所及範圍內征兵調糧,並作如下部署:命丞相、征南大將軍苻融督統步騎25萬為前鋒,直趨壽陽(今安徽壽縣);命幽州、冀州所征兵員向彭城(今江蘇徐州)集結;命姚萇督梁、益之師,順江而下;苻堅親率主力大軍由長安出發,經項城(今河南沈丘)趨壽陽。幾路大軍,合計約百餘萬人,“東西萬裏,水陸並進”,大有席卷江南,一舉掃平東晉之勢。
麵對前秦軍隊的攻勢,東晉也作了下列防禦部署:丞相謝安居中調度;桓衝都督長江中遊巴東、江陵等地武裝力量,控扼上遊;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率北府兵八萬赴淮南迎擊秦軍主力。
10月18日,苻堅之弟苻融率秦前鋒部隊攻占了壽陽,俘虜晉軍守將徐元喜。與此同時,秦軍慕容垂部攻占了鄖城(今湖北鄖縣)。奉命率水軍馳援壽陽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壽陽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硤石(今安徽鳳台西南),等待與謝石、謝玄的大軍會合。苻融又率軍攻打硤石,結果慘敗,晉軍士氣大振,乘勝直逼淝水東岸。
此時,苻堅登壽陽城頭,望見晉軍布陣嚴整,見城外八公山上,於秋風中起伏的草木,以為是東晉之伏兵,始有懼色。由於秦軍逼淝水而陣,晉軍不得渡河,謝玄便派人至秦方要求秦軍後撤一段距離,以便晉軍渡河決戰。苻堅心存幻想,企圖待晉軍半渡,一舉戰而勝之,所以答應了這個要求。不料,秦軍此時已軍心不穩,一聽後撤的命令,便借機奔退,由此而不可遏止。朱序等人又在陣後大喊:“秦軍敗矣。”秦軍後隊不明前方戰情,均信以為真,於是爭相奔潰,全線大亂。晉軍乘勢追殺,大獲全勝,苻融戰歿,苻堅狼狽逃歸,損失慘重。淝水之戰以後,北方重新陷入動蕩紛亂的局麵,苻堅在兩年以後也被其他部落首領殺害。
淝水之戰,前秦實力強大,東晉相對弱小,如果完全照搬智豬博弈策略,小豬傻乎乎地等大豬出牌的話,那隻有讓人一口口吃掉。因為智豬博弈中,大小豬有共同的目標,即食槽中的食物,也就是說他們的博弈是為了使利益的分配達到均衡,而不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前秦與東晉的淝水之戰,是誰吃掉誰的問題,因此,被動消極地等待是不合時宜的。東晉能夠取得勝利,一方麵是博弈一方前秦的冒失,另一方麵是靠東晉突破囚徒困境,主動選擇最佳時機,把握了主動權。
這場戰役,晉軍的勝利與其說是憑借自己雄厚的實力,還不如說是前秦苻堅的冒失,使東晉政權又苟延殘喘了幾十年。如果從前秦的角度來說,他采用智豬博弈策略來進行這場戰鬥,可能會處於不敗之地,因為他底子厚,能夠承受損失。但由於自身的失策,使他最後的決戰演變成鬥雞博弈。前秦的實力遠遠超過東晉,但他最大的弱點是多民族湊合在一起,自身還沒有融合成鐵板一塊,其他各民族的貴族都是想借機擺脫苻堅,自立山頭。而苻堅最信任的大臣王猛已經去世,苻堅剛剛實現北方的統一,自大的心理使他沒有看到己方致命的弱點。博弈過程中,前秦戰線過長,部署不當,各部步調不一,沒有形成合力,使他兵力雄厚的優勢沒有發揮出來。這一係列的錯誤,使秦軍處於一種輸不起的狀態。最後兩軍淝水決戰,就好比兩隻實力相當的鬥雞,相互之間正在虎視眈眈地對峙,一隻掉頭,把薄弱的腹部暴露在對手麵前,被對手狠命一啄,乘勢一腳,踢得個屁滾尿流。如果真的是兩隻鬥雞,輸了還可卷土重來,可前秦那麼多野心家在等著重新崛起,它是一隻輸不起的鬥雞。一旦失利,各族貴族勢力又重新脫離,瓜分了這隻胸口上還淌著血的“大豬”。
淝水之戰給我們的啟示:是戰爭不宜把戰線拉得太長,做企業也不宜把攤子鋪得太大,做人不宜欲望太多,不然就成了胸口上流血的“大豬”,唯有任人宰割的份兒。
博弈法則:
在實際的博弈中,對抗性的博弈屢見不鮮,由於雙方情況千變萬化,弱勢一方如果墨守成規、膠柱鼓瑟,隻能使自己坐失良機。因此,真正的博弈高手,絕對是捕捉時機的高手,他能根據實際形勢的變化,而靈活地選擇自己的策略。
寧要群策群力,不逞匹夫之勇
《國語》記載: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退守會稽山,向全國發布號令說:“凡是能夠協助我擊退吳國的,我就同他共同管理越國的政事。”大夫文種向越王進諫說:“我聽說過,商人在夏天就預先積蓄皮貨,冬天就預先積蓄夏布,行旱路就預先準備好船隻,行水路就預先準備好車輛,以備需要時用。一個國家即使沒有外患,然而有謀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將士不能不事先培養和選擇。就如蓑衣鬥笠這種雨具,到下雨時,是一定要用上它的。現在大王您退守到會稽山之後,才來尋求有謀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勾踐回答說:“能聽到大夫您的這番話,怎麼能算晚呢?”說罷,就握著大夫文種的手,同他一起商量滅吳之事。
文種請求去吳國求和,勾踐答應了他。文種對吳王說:“我們越國派不出有本領的人,就派了我這樣無能的臣子。越王說:我們的軍隊,不值得屈辱大王再來討伐了,越王願意把金玉及子女奉獻給大王,以酬謝大王的辱臨。並請允許越王的女兒作大王的婢妾,大夫的女兒作吳國大夫的婢妾,士的女兒作吳國士的婢妾,越國的珍寶也全部帶來。越王將率領全國的人,編入大王的軍隊,一切聽從大王的指揮。如果大王您認為越王的過錯不能寬容,那麼我們將燒毀宗廟,把妻子兒女捆綁起來,連同金玉一起投到江裏,然後再帶領現在僅有的五千人同吳國決一死戰,那時一人就必定能抵兩人用,這就等於是拿一萬人的軍隊來對付大王您了,結果必會使越國百姓和財物都遭到損失,豈不影響到大王加愛於越國的仁慈惻隱之心了嗎?是情願殺了越國所有的人,還是不花力氣得到越國,請大王衡量一下,哪種有利呢?”
吳王夫差準備接受文種的意見,同越國訂立和約。吳王的大夫伍子胥極力反對。於是,越國將八個美女送給吳國的太宰嚭,並對他說:“您如果能寬恕越國的罪過,同意求和,還有比這更漂亮的美女送給您。”於是太宰嚭向吳王進諫說:“我聽說古時攻打別國的,對方屈服了就算了;現在越國已向我們屈服了,還有什麼要求呢?”吳王夫差采納了太宰嚭的意見,同越國訂立了和約,讓文種回越國去了。
越王勾踐向百姓解釋說:“我沒有估計到自己力量的不足,去同強大的吳國結仇,以致我國廣大百姓戰死在原野上,這是我的過錯,請允許我改正!”然後埋葬好戰死的士兵的屍體,慰問負傷的士兵;對有喪事的人家,越王就親自前去吊唁,有喜事的人家,又親自前去慶賀;百姓有遠出的,就親自歡送,有還家的,就親自迎接;凡是百姓所憎惡的事,就清除它,凡是百姓急需的事,就及時辦好它。然後越王勾踐又親自去侍奉夫差,並派了三百名士人去吳國作臣仆。勾踐還親自給吳王牽馬。夫差得意於勾踐的孝心,不再把越國視為仇敵。
越王勾踐召集父老兄弟宣誓說:“我聽說古代的賢明君主,四麵八方的百姓來歸附他,就像水往低處流似的。如今我無能,隻能帶領男女百姓繁殖人口。”然後就鼓勵國民生育。勾踐本人從此開始穿自己夫人織的衣服,吃自己種的糧食。
十年過去了,越國國富民強,兵強馬壯。勾踐答應了百姓請戰的要求,把軍士們召集在一起,向他們表示決心說:“我聽說古代的賢君不為士兵少而憂愁,隻是憂愁士兵們缺乏自強的精神。我不希望你們逞匹夫之勇,而希望你們同進同退。前進的時候要想到會得到獎賞,後退的時候要想到會受到處罰,這樣,就會得到應有的賞賜。進不聽令,退不知恥,會受到應有的懲罰。”
到了出征的時候,越國的人都互相勉勵。大家都說,這樣的國君,誰能不為他效死呢?由於全體將士鬥誌十分高漲,終於打敗了吳王夫差,滅掉了吳國。
正像勾踐所說,一個人的力量沒有多大,重要的是很多人一起同進同退。本來有外力可借,有後路可退,卻非要以卵擊石,行魯莽之事,是不可取的下策。韓信便曾評價項羽是個有勇無謀的匹夫。垓下一戰,劉邦勝利了,是一個團隊對一個單人的勝利,而不是劉邦和項羽之間單對單的勝利。和劉邦一樣,項羽也了解自己,卻隻知道自己的優點,死到臨頭都不明白自己有哪些致命的缺點。他自作聰明、不肯服輸,自我感覺很好,老子天下第一,認為誰的本事都不如自己,容不下其他英雄,打來打去,都是靠自己一個人,隻知道用自己一個人的智與力,而不能用別人的智與力。而且項羽生性多疑,隻剩一個忠心耿耿的範增都被氣跑了,以致最後以悲劇收場。烏江自刎雖給後代文人墨客很多談資,卻終於無法重新改變自己的悲劇劇情,可以算得上是對匹夫之勇的最佳詮釋了。
博弈法則:
一個人的力量沒有多大,重要的是很多人一起同進同退。本來有外力可借,有後路可退,卻非要以卵擊石,行魯莽之事,肯定是不可取的下策。楚霸王別姬的無奈其實就是匹夫之勇無可避免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