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者虛之,利用不確定性克敵製勝
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宰相)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後,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種方法去討好,文夫人卻無動於衷。於是他想建立功業,顯顯自己的能耐,以此討得文夫人的歡心。
公元前66年,公子元親率兵車六百乘,浩浩蕩蕩攻打鄭國。楚國大軍一路連下幾城,直逼鄭國國都。鄭國國力較弱,都城內更是兵力空虛,無法抵擋楚軍的進犯。
鄭國危在旦夕,群臣慌亂,有的主張納款請和,有的主張拚一死戰,有的主張固守待援。這幾種主張都難解國之危難。上卿叔詹說:“請和與決戰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鄭國和齊國訂有盟約,而今有難,齊國會出兵相助。隻是空談固守,恐怕也難守住。公子元伐鄭,實際上是想邀功圖名討好文夫人。他一定急於求成,又特別害怕失敗。我有一計,可退楚軍。”鄭國按叔詹的計策,在城內作了安排,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來,不讓敵人看見一兵一卒,令店鋪照常開門,百姓往來如常,不準露一絲慌亂之色,大開城門,放下吊橋,擺出完全不設防的樣子。楚軍先鋒到達鄭國都城城下,見此情景,心裏起了懷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誘我中計?不敢妄動,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趕到城下,也覺得好生奇怪。他率眾將到城外高地眺望,見城中確實空虛,但又隱隱約約看到了鄭國的旌旗甲士。公子元認為其中有詐,不可貿然進攻,應先進城探聽虛實,於是按兵不動。
這時,齊國接到鄭國的求援信,已聯合魯宋兩國發兵救鄭。公子元聞報,知道三國兵到,楚軍定不能勝,好在也打了幾個勝仗,還是趕快撤退為妙。他害怕撤退時鄭國軍隊會出城追擊,於是下令全軍連夜撤走,人銜枚,馬裹蹄,不出一點聲響,所有營寨都不拆走,旌旗照舊飄揚。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說道:“楚軍已經撤走。”眾人見敵營旌旗招展,不信已經撤軍。叔詹說:“如果營中有人,怎會有那樣多的飛鳥盤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計欺騙了我們,急忙撤兵了。”
這就是曆史上最早的空城計。在鄭國和楚國的這場博弈中,從兵力上講,楚國占據絕對優勢,但是在信息上,鄭國更占優勢。首先鄭國很清楚公子元這次出兵的目的,並不是真的要殲滅鄭國,隻不過是為了爭個麵子,所以事情未到你死我活的地步,還有回旋的餘地。其次,在最初的幾次交鋒中,鄭國了解到了楚國兵力上的優勢,如果不識時務,以硬抗硬的話,無異於以卵擊石,實在是不明智;但是坐以待斃,拱手被俘也實在太窩囊。此外,考慮到鄭國還有齊國等聯盟,鄭國的叔詹建議“固守待援”,同時以“空城計”迷惑敵人,實在是高明的決策,一方麵利用信息的不對稱性讓公子元不敢輕易發兵,另一方麵“固守待援”之盟軍對公子元也是種潛在的威脅。就在這種情況下,不明真相又害怕遭受齊國等的聯手攻擊的公子元隻好打道回府,采取退兵的策略。
其實從公子元這方麵考慮,退兵也不是一個很差的策略。兵不厭詐,在不明信息的情況下,如果貿然攻城,中了鄭國的埋伏,那就會很慘,同時還要考慮鄭國強大的盟軍,這會讓自己陷入很被動的境遇,到時勝負也難以預料,搞不好自己沒有爭到麵子,還要失去麵子。於是選擇退兵,雖然沒有得到更大的利益,但最起碼保住了自己現有的利益,倒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值得一提的是,公子元也是個很精明的人,他最後的退兵也選擇了“空城計”,悄悄地走,同樣起到了迷惑對方的作用,也是絕妙的策略。
博弈法則:
從博弈論上講,空城計是一種典型的信息戰。在我方無力守城的情況下,故意向敵人暴露我城內空虛,就是所謂“虛者虛之”。敵方產生懷疑,更會猶豫不前,就是所謂“疑中生疑”。敵人怕城內有埋伏,怕陷進埋伏圈內,但這是懸而又懸的“險策”。使用此計的關鍵,是要清楚地了解並掌握敵方將帥的心理狀況和性格特征。從這層意義上講,空城計也是一種典型的心理戰術。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大唐王朝滅亡以後, 中國社會進入了五代十國的紛爭時期。所謂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這是黃河流域相對穩定的地區先後建立的五個朝代。所謂十國,是指吳、南唐、吳越、楚、閩、南平、前蜀、後蜀、南漢、北漢,這十個國家中有九個在黃河流域以南的地域,僅北漢在今山西一帶。
五代十國的中原大地屢屢成為殺人盈野的戰場,千裏人煙往往淪為狐兔出沒的廢墟。其戰亂之甚恐怕在南北朝、東晉十六國、三國之上,可與春秋戰國相提並論。中原百姓不堪戰亂,一心指望有一個強勢的政權能夠統一中國。
當時,後周國是勢力最強大的,而且後周的國主周世宗柴榮勇武賢明,深得民心。周世宗抓住時機,加緊了剿滅各地割據勢力的步伐。當時南唐占據淮南的富饒地區,由於南唐李從珂昏聵,吏治腐敗,國內很不穩定。公元956年,周世宗決定率兵親征淮南。淮南是南唐主李從珂所屬的地方。擔任先鋒一職的是趙匡胤。
趙匡胤生於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祖籍涿州,世代為將。成年不久,他毅然辭別家人投入後漢樞密使郭威的帳下。 由於他作戰勇敢、足智多謀,很得郭威的賞識。郭威在公元951年奪取後漢政權,改國號為周後,將趙匡胤提升為東西班行省,成為禁軍中一名頗有聲威的指揮官。周世宗繼位後, 他與張永德等共掌禁兵。
趙匡胤親率先頭精銳部隊迅速地向李從珂的淮南地區挺進,在渦口大敗唐軍,斬殺南唐督監何延錫等人。南唐大驚,忙派節度使皇甫暉、姚鳳領兵十萬扼守清流關,阻止周軍前進。 清流關在滁州南麵,倚山負水,形勢很是雄峻。皇甫暉、姚鳳擁十萬之眾固守在那裏,更顯得堅固萬分,縱有雄兵猛將也覺得難以攻取。果然,有人將消息報告給柴榮時,周世宗心中十分為難,以為此關不容易破。
趙匡胤聞之挺身奏道: “讓臣下前往攻取,奪下清流關。”
周世宗說道: “愛卿雖然英勇非常、足智多謀,但這清流關極其堅固,用什麼辦法可以攻取呢?”
趙匡胤回答說: “兵貴神速。我軍剛剛攻下渦口,敵人一定想不到會馬上進攻清流關,況且皇甫暉、姚鳳大軍才剛剛調來,還沒做好防禦準備,此時突然發兵迅速推進,攻其不備,便可一鼓作氣拿下清流關。”
周世宗讚許道:“朕也想用此計奪取清流關,現在聽到你的意見與我一致,我想隻要愛卿前往,一定穩操勝券。既然如此,事不宜遲,愛卿立即領兵前往,不得延誤,朕在此靜候佳音了。”
趙匡胤奉了命令,點齊兩萬人馬連夜向清流關疾奔。 當時周軍距清流關有 200華裏,按照正常行軍速度需要兩天才能到達,可是周軍全部是騎兵,連夜快進,等快要到天亮的時候周軍已經抵達關下。趙匡胤一聲令下,周軍把一座清流關圍了個水泄不通。關上守軍還在睡覺,直到雞叫三遍、旭日東升守軍們才起床,派人出關偵察。不料門一開,偵察的騎兵還未出去,突然湧入一員大將,猛吼一聲,躍馬橫刀,逢人便殺,銳不可當。緊跟在他後麵的周兵也一窩蜂似的跟著闖進關來,趕殺守軍。這些守軍沒想到周軍會這麼快到了清流關,個個手足無措、魂飛膽喪,哪裏還敢抵抗,隻顧四散奔逃。
皇甫暉、姚鳳兩人剛剛起床,聽說周兵已入關,慌忙出屋,飛身上馬,向滁州逃去。可憐這10萬唐軍被周兵大刀闊斧地殺得奔逃無路、躲避無門,早死傷了一大半,僅有一小半逃得快,僥幸留下性命,跟著他們的主帥逃到滁州城裏,10萬唐軍隻剩下4萬人。而北周則大獲全勝。
在北周和南唐的這場博弈中,趙匡胤的兵貴神速主要是贏在了時間差,星夜兼程,兩天的行程一夜就趕到了,正是這出乎意料,才讓南唐官兵慌不擇路,很容易地被敗給了北周。這也很好地詮釋地在博弈中常說的一句話“快者的效益即是慢者的代價”。
博弈法則:
每一項策略的選擇都是依照現有的信息來作出的。當博弈中的一方在花費時間選擇策略的時候,他手中的信息可能就會因為時間而失去的效力,而這往往是因為博弈的另一方為了贏得時間采取了非常規的策略,於是給了“靜候”對手一個措手不及的伏擊戰,勝負自然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