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信息博弈,隻願君心似我心1(3 / 3)

後人評論說,聖人見到微小的現象就知道事物的苗頭,見到事情的開端就知道最終結果。箕子見到紂王用象牙筷子就恐懼了,知道普天下的東西都不能滿足商紂王的貪欲。果然,沒過幾年,紂王的要求就從筷子上升到了美女,為了博得寵妃妲己歡心,不惜耗費民力、財力,建造鹿台,最後連自己的命都搭上了。商朝滅亡了,箕子的話應驗了。

不要對危險信息視而不見,一個錯誤的苗頭一旦成為錯誤的結果,想後悔都來不及了。如果可以遏製事情惡化當然是最好的,因為此時投入的成本是最低的。即使暫時不采取措施,抱有僥幸的希望,也不能放棄出現最壞結果時必要的應對措施,以免情況急轉直下,應對不及而導致血本無歸。

博弈法則:

周易裏有句爻辭是“履寒霜,堅冰至”,意思是,腳踏到冷霜的時候,就要“一葉知秋”,按照自然法則預料冬天不遠了,就該開始小心危險的到來,為冬天可能會發生的一切做好準備。

學會保密,多言的舌頭是隱秘的殺手

智瑤是春秋末期晉國的執政者,是三家分晉前的一個過渡性人物。當時,智瑤號為智伯,與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共同執掌晉國政權,而智伯與趙襄子之間宿怨頗深。

智伯合韓康子之眾將趙襄子圍困於晉陽,進攻一年未能破城。後來,智伯引晉水灌晉陽,晉陽危在旦夕。當時,智伯巡行看水勢,魏桓子和韓康子與他同車前往。智伯說:“我今天才知道水也可以消滅一支大軍啊!”魏桓子此時觸了韓康子,韓康子用腳踩了踩魏桓子的腳背,兩人不約而同地想到,汾水可以淹灌魏桓子的都邑安邑,洚水可以淹灌韓康子的都邑平陽。

視察水勢之後,智伯的族人智過對智伯說:“韓、魏必定會叛我們!”智伯說:“您怎麼知道呢?”智過回答說:“我是從今天的事情上知道的。我們領導韓、魏一起攻趙,而趙亡,必禍及韓、魏。現在約定了勝趙後要三分其地,但在降趙已經指日可待的時候,他二人看著水流卻憂慮重重,沒有一點兒歡喜的表情,這不是要反叛還是什麼呢?”

智伯本是個貪利愚魯、少智寡謀的人,他聽了智過的話後,第二天就把這些話告訴了魏桓子和韓康子。他二人說:“這是有人進讒言,為趙氏遊說,讓您懷疑我們而鬆懈對趙的攻伐。不然的話,我們豈不是放棄朝夕間即可分趙氏之田的利益,而去做那些危難不可成的事情嗎?”在二人的請求下,智伯與他們設誓定盟,歡飲而散。魏桓子和韓康子二人出來後,智過進去見智伯說:“大王怎麼把我的話告訴他們二人呢?”智伯說:“您怎麼知道呢?”智過回答說:“我見他們看到我時臉色凝重,急速離去,這是他們知道我已得知他們實情的緣故。”

水淹晉陽後,趙襄子危極無路,於是派家臣張孟談以朝見智伯為名私會韓、魏二人,成功說服二人聯合攻智伯,並約定晚上殺散守堤官兵,放水淹智伯的軍隊。

三家聯合反智時,智伯仍蒙在鼓裏。趙襄子在夜裏派出軍卒殺死智伯守堤之吏,決開河堤,反使晉水衝向智伯軍中。趙軍從城中殺出,正麵攻擊智軍。智軍為水所淹,已亂作一團,韓、魏二家又從兩邊夾擊。趙襄子殺死智伯,盡滅智氏之族,並把智伯的頭顱漆後用作飲酒的器皿。

智伯合兵困圍趙氏,雖然存在很多隱患,但最終還是形成了必勝的優勢,隻要他稍微謹慎行事,眼前的勝利是指日可待的。但在關鍵的時候,他卻犯了致命的錯誤:在晉水灌晉陽時,忘乎所以地提出用水可以滅軍這一毫無現實意義的問題。言者無意,聽者有心,日後兩家反叛也就成了必然。

《周易》說:“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凡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強調的是守密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的重要性。

如果想要用言語懾服別人,說得越多,就越顯得平庸,越不能掌控大局。而你說得越多,就越有可能說出愚蠢的話。

1825年,李列耶夫領導了一場自由分子發動的叛亂。兵敗後,被沙皇尼古拉一世判處緩刑。

行刑的那一天,李列耶夫把絞刑架的繩索掙斷了。在那個時候,這樣的情況被認為是天意赦免。李列耶夫站起身來,確信自己安全了,向著人群大喊:“俄國人連製造繩索也不會,還能做什麼大事呢?”

一位信使立刻前往宮殿,報告了這一信息。尼古拉一世本來已經簽署了赦免令,但聽到他說的這些話就改變了決定。沙皇說:“讓我們用事實來證明一切吧。”於是他收回了赦免令。第二天,李列耶夫再度被推上絞刑台——這一次繩索沒有斷裂。就這樣,倒黴的李列耶夫因為多說了一句話而白搭了一條命。當他被再次牢牢地綁在絞刑架上時,一定恨不得把自己的舌頭從嘴裏扯出來。

為此,在現實中,我們一定要控製說話的衝動。“說出去的話就是潑出去的水”,話一旦說出口就無法收回。時刻控製自己的言語,特別是傷害別人的話、譏諷別人的話千萬不要說,否則,付出的代價會遠遠超過得到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