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中講了一種稱為“意怠”的鳥。這種鳥除了很會鼓動翅膀外,一無所長。別的鳥飛,它也跟著飛;別的鳥回巢,它也回巢;隊伍前進時它從不爭先,後退的時候也從不落後;吃東西時不搶食,也不落後。因此,它很少受到威脅,比其他鳥的壽命都長。
作為給事中,檢舉和告發別人乃是分內的事,但韓一良卻寧可被罷官,甚至頂著被治罪的風險,都不肯告發送錢給自己的人,是因為考慮到如果他告發了,他的日子比當官還要難過。槍打出頭鳥,低調做人,不出風頭,是一種明哲保身的處世智慧。
博弈法則:
為人處世,如果想尋求一條更穩妥、更安全的路時,跟著大多數人走就可以了。大多數人走的路可能不是最便捷、收益最多的路,但可能是比較安全的路。
因時而變,風口浪尖上順流而下
叔孫通,又名何,今山東滕縣人,以文學見長。秦末時,叔孫通因學問淵博,被朝廷征召到中央政府為待詔博士。
司馬遷在《史記》中給叔孫通立傳時,開頭就講了這樣一件事: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率農民起義,官吏幾次上奏,秦二世都不當回事,召見博士、儒生時,就順便問他們怎麼看這件事。在場的三十多個博士儒生都連忙說道:“做老百姓不知道順從,哪裏有反叛的道理啊;一旦發生這樣的事,就是謀反,就是罪該萬死,理應得到王師討伐。”秦二世見這些儒生和官吏們說的話都是一樣的,而他卻覺得自己剛做了皇帝,怎麼會有反叛的事,不禁勃然大怒,朝堂上下氣氛驟然緊張起來。叔孫通見狀,趕緊說:“這些人真是睜著眼睛瞎說,現在天下平定,海內統一,兵器也都銷毀了,哪裏還有戰爭呢?上有英明天子,下有忠臣誌士,更賴國家法度維係,哪裏還有人敢造反呢?雖有一些人滋生事端,但也不過是強盜行徑,就像老鼠和野狗偷食罷了,不足掛齒!況且現在縣令們已經在搜捕了,皇上不必擔心。”這番話說到了皇帝心裏。秦二世高興地說:“嗯,這話說得好。”接著他又問諸生,有的改說“這些人確實是阿貓阿狗一樣的盜賊”,但仍有堅持說“反叛”的。二世令禦史以“說話不合時宜”為由,判那些說“反叛”的人有罪,並罷官。賜給叔孫通帛二十匹,衣一襲,拜為博士。退朝後,諸生都諷刺叔孫通說:“先生真會阿諛奉承啊!”叔孫通說:“今天的事幾乎是羊入虎口了,你們怎麼這麼不識時務呢?”叔孫通知道秦二世的壽數已經到頭了,接著,就趕緊溜回了老家。
這時,山東已被楚占領,叔孫通投歸項梁。項梁敗死後,又跟從楚懷王。項羽殺楚懷王後,叔孫通留就順便事奉了項羽。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劉邦率諸侯攻占彭城,叔孫通見勢歸順了劉邦。
第一次拜見劉邦,叔孫通峨冠博帶,十足的儒生打扮。劉邦是個農民,向來重武輕文,不喜歡甚至討厭儒生,見叔孫通這般穿戴,心裏就有點厭惡。精明的叔孫通立即明白了,再見劉邦時就換成短裝,一副劉邦家鄉人打扮的模樣。劉邦看得順眼,心中就有了幾分好感。劉邦見他很聰明,就拜他為博士。
叔孫通投降劉邦時,有一百多個儒生弟子跟隨他,但他做官後卻一個也沒推薦,反而專門推薦些能打仗動武的人。弟子們對此不滿,偷偷地說:“跟隨先生都好幾年了,又共同降漢,現在不推薦我們,卻專推薦那些‘大猾’,這是為什麼呀?”叔孫通知道後,對弟子們說:“漢王現在正在打仗爭天下,你們能打仗嗎?所以現在隻能推薦那些能扛旗拿刀的人啊。你們不要著急,我不會忘記你們的。”秦時叔孫通迎合二世,被拜為博士,而今劉邦也拜他為博士,號稷嗣君。
漢五年,劉邦已經平定天下,諸侯共尊漢王為皇帝於定陶,叔孫通就其儀號。劉邦廢除秦朝的嚴刑苛法,製度簡單易行。但是昔日的功臣們常常在朝廷上飲酒爭功,喝醉了就大嚷大叫,甚至拔劍擊柱,劉邦很不高興。叔孫通看到這種情況,就對劉邦說:“儒生難與進取,卻可與守成。臣請皇帝征召魯地諸生,與臣的弟子共同製定朝儀。”劉邦說:“很難嗎?”叔孫通說:“我參照古代和秦朝禮法就可以了。”劉邦答應了他。
於是,叔孫通就叫來了他的徒弟們共同製定朝儀。有兩個人不肯跟隨,說他:“先生先後侍奉了近十個主人,都是靠阿諛奉承才得到富貴的,現在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卻又大興禮樂。禮樂的興起應該是在皇帝積德百年後才可以的。我們不忍心像你那樣做,你做的事都不合古法,我們不跟隨你了,你們去做吧,不要侮辱了我們的名聲!”叔孫通笑他們:“真是些不識時務的愚蠢人。”
經過一番討論、修訂、演習,叔孫通的禮儀製度終於定好了,一改群臣在宮殿上的粗野行徑,使劉邦真正體驗到做天子的威風——“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於是封叔孫通為太常。叔孫通看到劉邦嚐到了興文建製的好處,開始對文人感興趣,便不失時機地向他推薦追隨自己多年的那些弟子,被弟子們譽為“誠聖人也,知當世之要務”。叔孫通以後又遷升太子太傅,製定了宗廟的儀法。劉邦死後,叔孫通又盡心輔佐懦弱的惠帝。
司馬遷是這樣評價叔孫通的:“古之君子,直而不挺,曲而不撓,大直若拙,道同委蛇,蓋謂是也。”這句話很中肯。也正如司馬遷所說:“貴至千金的裘皮大衣,不是一隻狐狸的毛做成的;豪華的亭台樓閣,也不是一棵樹能完成的。三代的德行,更不是由一人的智慧所能達到的。”大廈將傾,可扶則扶,不可扶就要趕緊躲開,做無謂的犧牲,也隻能得到個不識時務的名聲。
思想其實就是變通,人生中沒有任何一條路是非走不可的,因時而異,因事而異,讓自己適應情況的變化,在變通中實現自己的誌向。如果暫時不能達成願望,一定不可硬碰,保存實力等待時機是最重要的。一個人的能力有限,因為目標並不是光憑實力就可以實現的,任何時候若能盡量順水推舟,等天時、地利、人和了,目標自然就達成了。
博弈法則:
思想其實就是變通,人生中沒有任何一條路是非走不可的,因時而異,因事而異,盡量順水推舟,等天時、地利、人和了,目標自然就達成了。
極盛則衰,做人注意分寸
蘇秦,字季子,東周洛陽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
蘇秦早年在鬼穀子先生門下學習縱橫捭闔之術,他勤奮刻苦,博覽群書,學業精進。蘇秦學業有成,辭別鬼穀子先生時,鬼穀子先生考察了他一番,蘇秦侃侃而談,滔滔不絕,不想鬼穀子先生眉頭直皺,臉上並無喜悅。
蘇秦把話說完,怯生生地問:“先生,我說錯什麼了嗎?先生為何臉有異色?”
鬼穀子先生語重心長地對蘇秦說道:“你說得很好,並無錯漏。事不可盡,盡則失美。美不可盡,盡則反毀。你隻知善辯的好處,唯恐不能發揮至極處,卻不知善辯之能遭人嫉妒,若一味恃弄,禍不可測啊。”
蘇秦悵然若失,心中卻頗有微詞,隻是不敢和鬼穀子爭論。
蘇秦四處遊說求官,一無所得,落魄歸來,連他的兄弟、嫂妹、妻妾都暗中恥笑他。他們對他說:“立業當以務實為本,若想耍嘴皮子為生,怎麼可能呢?你還是死了那份心吧。”
蘇秦閉口不答,於是發憤苦讀,“頭懸梁、錐刺骨”一語指的就是蘇秦。一年之後,終有所悟,他又出外遊說,此行大獲成功,一人任六國之相。當他威風凜凜地去趙國辦事路過洛陽時,車馬輜重前呼後擁,排出很遠,諸侯派使者相送的很多,周顯王都為他戒嚴道路,派人到郊外慰勞他。蘇秦的兄弟和妻嫂伏在地上,十分惶恐。蘇秦得意地問他嫂子:“你最瞧我不起,今日為何這般恭敬?”
他的嫂子說:“三弟你如今位高財大,自然受人尊重了。”
蘇秦長笑一聲,口道:“口舌之能,何人再敢輕視?我若不習此術,當在田裏耕種,怎麼可能有今日的榮華富貴?”
“常在河邊走,怎能不濕鞋。”話說得太多,必然會得罪人,功勞太大,必然會招來忌恨。蘇秦最先不容於齊國,齊國的臣子聯合起來,誣陷他心懷惡意、圖謀不軌。他們反複對齊王進諫說:“蘇秦勸大王歸還了燕國十城,表麵上他為大王爭取名聲,其實卻是暗助燕國,削損齊國之國力。他一無本事,隻知道搬弄是非,大王若是被他蒙蔽,再加信任,他的奸計一旦得逞,齊國將陷入危難之中。”
有人將此事偷偷報知蘇秦,蘇秦卻不以為然地說:“若論說辭,自信無人是我的對手,他們是害不了我的。”
來人和蘇秦交好,此時卻分外著急道:“大人為人嫉恨,已非一日了。他們都是齊國的重臣,眼下一同發難,想來齊王也不會無動於衷。你平日和他們隻知辯論,語多無忌,自然會傷害到他們,他們這是報複大人啊。”
由於大臣們的不斷進諫,真真假假的信息終於使秦王對蘇秦產生了懷疑,對他的態度也大為轉變。蘇秦百般辯解,不見成效,於是避禍而離開,回到了燕國。
蘇秦在燕國和燕王的母親通奸,終日惶惶。他怕燕王殺他,就自請到齊國做燕王的奸細。他花言巧語又使齊王信任了他,但蘇秦的頻繁活動終被齊王和齊大夫發覺。齊王將蘇秦車裂於市。
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很多事情都被扭曲了。不考慮這個背景和實際需要,那麼就不能順應時勢,更保護不了自己。正像事物因樸實而不惹人注意一樣,俗人眼中的缺點卻成了它自存的法寶。而器具的精致讓人覬覦,你爭我奪,造成對其本身的傷害,這正是它自身炫耀的結果。由此引申開來,巧言善辯自有它的益處,不過,過於玩弄辭令也會傷害自身,於事有誤。
難怪老子在《道德經》中一再強調“大音希聲”、“大言若訥”的重要。看來,該表現時盡力表現,不該表現時來點糊塗,才得其方圓之道的精妙。
博弈規則:
樸實無華的器皿比精巧華麗的器皿更能得以久存。人情世故也存在同樣的道理,過分的張揚和外顯很容易讓人麻煩纏身,因為沒有人希望身邊有個令自己顯得過於卑小的“能人”。做人要注意分寸,自身的缺點需要改進,而優點也不要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