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路徑依賴,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1 / 3)

第六章路徑依賴,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第六章路徑依賴,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博弈論中有這樣一個很著名的實驗:

有人將5隻猴子放在一隻籠子裏,並在籠子中間吊上一串香蕉,隻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壓水教訓所有的猴子,直到沒有一隻猴子再敢動手。

然後用一隻新猴子替換出籠子裏的一隻猴子,新來的猴子不知這裏的“規矩”,竟又伸出手去拿香蕉,結果觸怒了籠子裏原來的4隻猴子,於是它們代替人執行懲罰任務,把新來的猴子暴打一頓,直到它服從這裏的“規矩”為止。

試驗人員如此不斷地將最初經曆過高壓水懲戒的猴子換出來,最後籠子裏的猴子全是新的,但沒有一隻猴子再敢去碰香蕉。

起初,猴子怕受到“株連”,不允許其他猴子去碰香蕉,這是合理的。

但後來人和高壓水都不再介入,而新來的猴子卻固守著“不許拿香蕉”的製度不變,這就是“路徑依賴”的自我強化效應。

所謂的“路徑依賴”,就是人們一旦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輕易走不出去。

第一個使“路徑依賴”理論聲名遠播的是道格拉斯·諾思。由於用“路徑依賴”理論成功地闡釋了經濟製度的演進,道格拉斯·諾思於199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思認為,“路徑依賴”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事物一旦進入某一路徑,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這是因為,經濟生活與物理世界一樣,存在著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製,這種機製使人們一旦選擇走上某一路徑,就會在以後的發展中得到不斷的自我強化。

“路徑依賴”理論被總結出來之後,人們把它廣泛應用在選擇和習慣的各個方麵。在一定程度上,人們的一切選擇都會受到“路徑依賴”的可怕影響,人們過去作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可能的選擇,人們關於習慣的一切理論都可以用“路徑依賴”來解釋。

上梁不正下梁歪,學會擺脫劣勢選擇

孫叔敖是春秋時期楚國人。他青年時期隨父親到郢都求官,結果正碰上令尹越椒作亂,父親被殺,傷心的孫叔敖就回家隱居了。後來,楚莊王在大臣虞丘子的推薦下,派人用王輦去迎接孫叔敖。楚莊王求賢若渴,拉著孫叔敖的手談了整整一天,發現他很有見地,與他大有相見恨晚之意,於是拜孫叔敖為令尹。孫叔敖治國的最大特點就是施教導民,唯實而不唯上,也就是他從下往上看問題,更注重老百姓的意願。

在孫叔敖的輔佐下,楚莊王把楚國打理得井井有條。但樹大招風,錢糧都有了,麻煩也來了。由於實力的增強,中原各強國與楚國的衝突也增加了。打仗必然需要戰車,但是楚國人喜歡坐矮車,民間牛車底座很低,不適於在戰車時用作馬車。楚莊王準備下令使全國提高車的底座,孫叔敖說:“下的命令太多,老百姓會不知所從,這樣不好。如果您想把車底座改高,我請求讓各個地方的城鎮把街巷兩頭的門檻升高。乘車的人都是有身份的君子,他們不能為過門檻而頻繁下車,自然就會把車底座改高了。”

莊王聽從了他的建議,命令全國當官的人改造高車乘坐,同時提高了城鎮的所有門檻,隻有高車才能通過,原來的矮車需要人推才能通過。這樣,過了不到三個月,全國牛車底座都升高了。司馬遷對此事評論說:“此不教而民從其化,近者視而有效,遠者四麵望而法之。”

想推行一項製度,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製度的製定人要首先作出正確的表率,這樣下麵的人就自然而然順從了。如果一開始沒有人引導,人們很容易無所適從。同樣,如果一開始引導錯誤,後麵的人也自然會錯誤。

霸業初定,齊桓公閑來無事,帶著管仲散步。二人信步來到馬棚,齊桓公見一個養馬人在打掃馬棚,便關切地詢問:“馬棚裏的活很辛苦吧?這裏大小諸事你覺得哪一件最難呢?”養馬人過於緊張,一時說不上話來。管仲在一旁代他答道:“我以前也當過馬夫,我覺得編排馬棚周圍的柵欄最難。”桓公很奇怪,管仲繼續說道:“因為編柵欄時所用的木料曲直混雜。你若想讓所選用的木料用起來順手,使編排的柵欄整齊美觀、結實耐用,開始的選料就十分重要。如果第一根樁用了彎的,接下來的你就都得用彎的,直木就用不上了。反之,第一根用了直的,接下來的必然是直木,彎的也就沒用了。”

管仲說的當然不隻是柵欄的編排,直木曲木一眼就能分辨,並沒有什麼難易之分。管仲在以木喻人:如果一開始就做了錯誤的選擇,用了奸臣,那接下來就隻能是將錯就錯,很難糾正過來。進一步,如果身居高位的人品行端正,君子就很容易接近他,否則,就會奸臣當道。

在博弈法則上,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路徑依賴”:人們一旦做了某種選擇,這種選擇會依照慣性自我加強,有一個內在的東西強化它,一直強化到它被認為是最有效率、最完美的一種選擇。也就是說,初始的選擇本身具有發展的慣性,具有自我積累的放大效應。反之,就會順勢下滑,跌入糟糕的境地。上梁不正下梁歪,這當然不是宿命,而是一種可以擺脫的劣勢選擇。

博弈法則:

初始的選擇本身具有發展的慣性,具有自我積累的放大效應。這種機製使人們的選擇要麼進入良性的軌道加速優化,要麼順勢下滑,跌入糟糕的境地,讓人無法自拔。因此,在最初製定策略時,就要斟酌好,一定要選擇良性發展的策略,這樣才可能事半功倍,獲得良好的效益。

將錯就錯,從劣勢環境中突圍

南宋時期,秦檜把持朝政,各地官員紛紛給秦檜送禮,甚至連給朝廷的貢品都要先送到宰相府,再送入宮中。葉紹翁的《四朝聞見錄》記載:有一天,皇後召秦檜的老婆入宮,在賜宴的時候有一道非常名貴的菜——淮青魚。

皇後很得意地介紹淮青魚,又問秦檜的太太王氏:“你吃過這種魚嗎?”

王氏想都沒想,就說:“吃過,比這更大的都吃過。改天我給您進奉幾條更大的。”

王氏以為自己奉承了皇後,回到相府後,立刻告訴了秦檜。

秦檜聽了勃然大怒:“你這個蠢貨,怎麼能亂說話呢?我們家的魚比宮裏的還要大,皇上會怎麼想啊!你想為我們招來滅門之禍嗎?”王夫人聽了,嚇得不知怎麼辦才好。秦檜見事已至此,罵老婆也不頂用了,隻好自己想辦法。

第二天,秦檜叫人準備了100條醃青魚送到宮中。顯仁皇後聽說後,得意地笑道:“我就知道秦檜的夫人是鄉下來的,沒見過世麵,果真如此啊!這王氏要是有比皇宮更大的淮青魚,我倒真要相信人家說的秦檜貪汙的話了!”

青魚和淮青魚長得很相像,但個大,遍地都是。夫人說錯話了,收也收不回了,解決問題是最要緊的了。這個時候,著急申辯隻能越抹越黑,所以秦檜將錯就錯,送了便宜的醃青魚充數,挽救了危局。

曆史上有名的“神童”甘羅以過人的機智,也曾經利用“將錯就錯”的計謀,借助一個巧妙的比喻,使秦王收回了自己荒謬的政令,幫助爺爺解除了困境,同時還起到了諷諫的目的。

甘羅是秦國下蔡人,祖父甘茂曾擔任秦國的左丞相。“將門出虎子”,在祖父的教導下,甘羅從小就聰明機智,能言善辯,深受家人的喜愛。

有一天,甘羅看見爺爺在後花園裏走來走去,不停地唉聲歎氣,就問爺爺是怎麼回事。原來是秦王要吃公雞下的蛋,如果三天內滿朝文武找不到,就集體受罰。

甘羅決定替祖父解難。第二天早上,甘茂沒有上朝,甘羅來到宮殿裏替爺爺拜見秦王。 秦王很不高興,問道:“你一個孩子來搗什麼亂呢?你爺爺呢?”

甘羅答:“大王,我爺爺今天來不了了。他在家生孩子呢,托我替他上朝來了。”

秦王聽了哈哈大笑:“你這孩子怎麼胡言亂語呢!男人哪能生孩子呢?”

甘羅說:“既然大王您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雞怎麼能下蛋呢?”

秦王沉默半天,說道:“孺子之智,大於其身。公雞的蛋就不用找啦。”

甘羅從此得到呂不韋的賞識,十二歲就做了呂不韋的門客,並奉命出使趙國,使趙國攻打燕國,為秦朝獲得了十幾座城池,秦王遂拜甘羅為上卿。

任何人都難免犯錯誤, 問題在於如果別人犯了錯誤,如何讓犯錯的人意識並改正錯誤;如果是自己犯了錯誤,如何避禍趨利。錯誤已經發生了,意味著開始存在的優勢環境已經不存在,甚至轉化成了劣勢環境。這種情況下最忌諱的就是怨天尤人,而不去著手解決已經發生的新問題。將錯就錯,不是破罐子破摔的消極等待,而是積極地應對,轉化思路,在新的局勢下尋找最佳策略。

博弈法則:

錯誤已經發生了,意味著開始存在的優勢環境已經不存在,甚至轉化成了劣勢環境。將錯就錯,不是破罐子破摔的消極等待,而是積極地應對,轉化思路,在新的局勢下尋找最佳策略。

“意怠”哲學:走多數派之路以明哲保身

崇禎帝即位後,頗有振興朝政、挽救危局的意思,一舉誅滅了權閹魏忠賢,並向他一貫不信任的官員們發出了“文官不愛財”的號召。

澄城人韓一良當時剛被授予戶科給事中,聽了皇帝的號召,頗不以為然,就寫了份上疏:“皇帝您號召‘文官不愛財’,道理當然是這樣的,卻行不通。現在哪裏不用錢呢?哪位官員不是愛錢的人呢?本來就是用錢才買到的官,怎麼能不用錢來償還呢?……薪水太少了,侍奉上司要花錢,招待客人要花錢,考核、朝覲都要花錢,這些差不多就要上千兩銀子。天上不掉錢,地上不出錢,想廉也廉不了啊!我前兩月就拒絕了出書的五百兩銀子,我交往少還如此,其餘的就不言而喻了。請皇帝嚴加懲處那些貪汙最甚的人。”

崇禎帝看了韓一良的奏折,忽略了他的抱怨,光注意到他最後支持懲治的話,非常高興,於是召見廷臣,當堂令韓一良宣讀他的奏折。讀完了,還把奏折給大臣們傳看,然後說道:“一良忠直,可任命為僉都禦史。”

吏部尚書王永光覺得不對勁,就請韓一良指出是誰給他送銀子了,又是誰貪汙最甚。韓一良吞吞吐吐,好像不想當麵告發別人,於是皇帝準許他密奏。但過了五天,他還沒奏。崇禎帝最恨貪汙,哪肯放過這個機會,就再次召集大臣,當麵追問。韓一良就說他是舉了周應秋、閻鳴泰的例子,而這些事早就已經處理完了,口氣裏好像又暗指王永光的意思。崇禎帝再追問, 他又說聽說有人要送。崇禎帝很生氣,斥責韓一良說話前後矛盾,並對大學士劉鴻訓說:“都禦史決不是輕易就授給的!”於是罷了韓一良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