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功到自然成,資源配置的魅力(1 / 3)

第五章功到自然成,資源配置的魅力

第五章功到自然成,資源配置的魅力

《史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齊王要田忌和他賽馬,規定每個人從自己的上、中、下三等馬中各選一匹來賽;並約定,每有一匹馬取勝可獲千兩黃金,每有一匹馬落後要付千兩黃金。

當時,齊王的每一等次的馬比田忌同樣等次的馬都要強,因而,如果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馬與齊王的上等馬比,用自己的中等馬與齊王的中等馬比,用自己的下等馬與齊王的下等馬比,則田忌要輸三次,因而要輸三千兩黃金。但是結果,田忌沒有輸,反而贏了一千兩黃金。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在賽馬之前,田忌的謀士孫臏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讓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馬去與齊王的上等馬比,用自己的上等馬與齊王的中等馬比,用自己的中等馬與齊王的下等馬比。田忌的下等馬當然會輸,但是上等馬和中等馬都贏了。因而田忌不僅沒有輸掉三千兩黃金,還贏了一千兩黃金。

這個故事是很有啟發意義的,它說明了在競賽或鬥爭中(小至下棋、打撲克,大至軍事鬥爭),策略是很重要的。 田忌賽馬看起來並不複雜,但它卻是數學分支“博弈論”的一個萌芽,它涉及了經濟活動和軍事活動中能夠用數量來表達的有關運用、籌劃與管理等問題。

在管理經濟學中,有一個詞叫做資源重組,也就是在可供使用的資源不變的情況下,進行重新的策略調整。在博弈中,博弈的各方在一定的時期內,可供使用的策略是確定的。就如同“田忌賽馬”一樣,就是上中下三種馬之間的對決,這種遊戲的規則是確定的。但是孫臏對這些策略(三種馬)進行排列組合,就會形成各種不同的策略組合(下對上、上對中、中對下),不同的策略組合帶來的效益是不同的。如果能把同樣的資源進行合理的組合,就會發生質的變化(結果田忌贏了兩局)。

孫臏吃餅:2+1不等於1+2

孫臏不僅在賽馬、打仗時很有謀略,在吃餅方麵也絕不遜色。鬼穀子是孫臏和龐涓的老師。一天,鬼穀子想測一下孫臏和龐涓的智力。鬼穀子拿出5個餅,放在桌子上,讓兩個徒弟取來吃。

鬼穀子說:“每人一次最多拿兩個餅,並且手中的餅吃完後才可以再拿第二次。”鬼穀子說完後,龐涓眼明手快,首先搶到了兩個餅,趕緊吃了起來。而孫臏從容地拿了一個餅。

龐涓的兩個餅還沒吃完,孫臏已經吃完了一個,於是,孫臏第二次拿了兩個餅,此時桌子上已經沒有餅了。龐涓一看,傻了,鬼穀子一看,樂了。

後來,鬼穀子把兵法書交給了徒弟孫臏,認為他必成大事。

一共5個餅,先拿一個和先拿兩個得到的結果顯然是不一樣的,開始有利不一定總體上都有利。目光短淺的龐涓一開始就搶了兩個餅,但最後也隻能吃到這兩個了。做事要謀定而後動,如果連資源都沒有配置好,就貿然行事,很容易吃虧。資源配置得好,可以擴大博弈的成本,把劣勢轉化為優勢。

《韓非子·說林上》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叫鴟夷子皮的人侍奉田成子。田成子離開齊國,逃往燕國,鴟夷子皮背著行囊跟在後麵。到了望邑,子皮說:“您難道沒聽說過涸澤的蛇的故事嗎?”田成子搖了搖頭,子皮說:“湖沼幹枯了,住在湖沼裏的兩條蛇準備遷移。臨行前,小蛇對大蛇說:‘您走在前麵,我跟在後麵,人們會認為這隻不過是兩條過路的蛇,必然有人殺死我們。不如我們相互銜著,您背著我走,人們會把我看做神君。這樣我們就可以免於一死了。’於是兩條蛇相互銜著嘴,大蛇背著小蛇穿過大路。人們都躲開它們,說它們是神君。現在您長得俊美而我醜,要是您作為我的主人,人們最多不過把您當成千乘小國的國君;要是我做您的主人,人們就會把您當做萬乘大國的國卿了。為了讓人們更看重我們,不如您做我的近侍。”田成子因此背起行囊跟在子皮後麵走。到了客棧,客棧的主人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們,並獻上了酒肉。

仆人很醜,不管主人長得怎麼樣,都說明他的權勢不夠大。而一個有著英俊仆人的主人,不管他長得怎麼樣,都說明他的權勢很大。這裏主仆兩人的共同地位取決於仆人。鴟夷子皮就是利用人們的這種思維慣性來改變他和田成子的待遇的。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如此,結果往往並不取決於手中的牌到底好不好,而在於你出的牌的順序好不好。所以,當身處困境時,不要驚慌,好好看看手中的牌,看看能否用一種非常規的打法來贏得勝利。

博弈法則:

做事要謀定而後動,如果連資源都沒有配置好,就貿然行事,很容易吃虧。資源配置得好,可以擴大博弈的成本,把劣勢轉化為優勢。

製造不均衡以借刀殺人

戰國齊景公時,田開疆率師征服徐國,有拓疆開邊強齊之功;古冶子有斬龜救主之功;由田開疆推薦的公孫捷有打虎救主之功。三人結為兄弟,自號為“齊邦三傑”。齊景公為獎其功勞,嘉賜“五乘之賓”的榮譽。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三人挾功恃勇,不僅簡慢公卿,而且在景公麵前也全無禮數。甚至內結黨羽,逐漸成為國家安定的隱患。齊相晏嬰深感憂慮,想除掉他們,又擔心景公不允許,反結怨於三人。

一天,鄰邦的國王魯昭公帶了司禮的臣子叔孫來訪問,謁見齊景公。景公立即設宴款待並叫相國晏子司禮,三武士也奉陪左右。

酒過三巡,賓主盡歡。晏子奏請開園取金桃為兩國結盟祝賀。景公準奏後,晏子引園吏親自監摘。摘得六個金桃,“其大如碗,其赤如炭,香氣撲鼻”。景公問:“隻有六個嗎?”晏子答:“其餘的都未熟,現在隻可以摘六個。”兩位國王各吃了一個,都覺得非常鮮美,互相讚歎了一番。於是,景公又分給晏子和叔孫各一個。

此時,盤子裏隻剩下了兩個桃子,晏子請示景公,傳諭左右文武官員,讓各人自報功績,功高者賞桃。

公孫捷首先挺身而出,說自己曾親手打死一隻吊睛白虎,解救了主公。於是晏子賞給他一個桃子。古冶子不服,站起來說自己曾在黃河中殺了一隻巨龜,救了主公的性命。於是把最後一個金桃賞給了他。可是,此時田開疆也站了出來,說他曾奉命攻打徐國,逼徐國投降,為國家奠定了盟主地位,他的功勞才最大。晏子看公孫捷和古冶子的桃子都吃完了,立即對景公說:“田將軍的功勞最大了,但金桃已經賜完了,隻好等熟了再賜了。”景公也說:“田將軍的功勞最大,可惜說得太遲了。”田開疆自以為這是一種恥辱,功大反而不能得到桃子,於是揮劍自殺。古冶子和公孫捷相繼因功小食桃而感到恥辱也自殺身亡,景公下令為他們厚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