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別人來除掉勞苦功高的“齊邦三傑”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於是晏子就在他們兄弟三人中間挑起了矛盾。晏子的桃子隻需要六個,不能多也不能少,所以他要親自去摘。隻剩兩個桃給三個勇士分,矛盾是很容易形成的。對於重名輕命的勇士來說,其實他們的功勞都差不多,所以不論哪兩個人吃了桃子,對第三個人來說都是一種羞辱。所以他們用自己的劍結束自己的性命本是晏子意料中的。
當對手過於強大時,要避免與其直接過招,要想辦法挑起其內部的矛盾,以削弱甚至消滅對手的力量。兵法上最高的謀略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用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敗在別人手中可能是無奈,但如果因為內部矛盾將自己打敗就可悲了。為此,要牢記這樣一點:攻擊別人,要從攻擊對手的內部矛盾開始;防禦別人,要從團結內部力量開始。這樣,就可以攻守自如了。
博弈法則:
當對手過於強大時,要避免與其直接過招,要想辦法挑起其內部的矛盾,以削弱甚至消滅對手的力量。兵法上最高的謀略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用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良臣擇明主而事,明珠暗投誰之過
馬援生於東漢初年,少有大誌,及至成年,才華橫溢,滿腹經綸。他對朋友說:“丈夫為誌,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其時正值王莽當政,社會局勢動蕩不安。農民、走卒、販吏吵吵嚷嚷,大有人皆欲為王之勢。馬援常常深憂時局,不能自安。但一時沒有途徑從仕,也就在家邊放牧邊看書,生活雖然很簡樸,倒也過得愜意。
後來,有人將馬援推薦給了王莽,馬援盛情難卻就接受了。然而,馬援見王莽隻是空有虛名,並非治國安邦之才,於是就把印綬還給王莽,繼續回家放牧了。
不久,割據天水(今甘肅一帶)的隗囂請馬援出山輔佐。隗囂對馬援言聽計從,勢力很快壯大。但馬援注意到,隗囂不過是“介於大國,孤立一隅”,而不得不“卑辭事漢”,終難成氣候。於是心有不甘,時有退隱之意。馬援奉命出使位於巴蜀的另一勢力公孫述,以便探測虛實,決定去留。
馬援與公孫述在小時候曾經交好,而公孫述對馬援卻大擺帝王排場,馬援厭惡其作風,因而對公孫述的挽留婉言謝絕了。回去後,馬援說公孫述實乃井底之蛙,勸隗囂專意歸漢。
隨後,馬援出使洛陽。剛到洛陽,劉秀就派專人來請,便裝迎接。劉秀待人真誠,與馬援一見如故。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馬援覺得劉秀是個“安民之主”,於是就辭別隗囂投靠了劉秀,並以其雄才大略,屢建奇功,成為劉秀頗為倚重的將才。
才華、能力是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出人頭地的根本。但是如果才華得不到賞識,能力得不到施展就如明珠暗投。西漢鄒陽原事吳王劉濞,鄒陽見劉濞圖反朝廷,便轉投梁孝王。可惜由於同僚羊勝進讒,沒過多久,孝王就將鄒陽打入獄中。鄒陽在獄中寫信給梁考王,勸他不可輕信讒言,誤殺忠良。信中提及:“若將‘明月之珠’與‘夜光之璧’暗投於道中,則可使途人按劍警惕與左顧右盼。何以如此?乃無故而獲至寶,徒令人起疑也。便如自身一片忠心,前來效勞,反使孝王誤解一般。”孝王閱後釋之,奉為上客。“明珠暗投”從此比喻珍貴之物落入不明價值之人手中,而不獲賞識或珍愛。亦喻懷才不遇,高才居下或好人誤入歧途。
薑子牙之於周文王,諸葛亮之於劉備……古今多少賢才輔佐明主成大事,又有多少英傑明珠暗投,或懷才不遇,或誤入歧途?蒲鬆齡七十還沒有中秀才,孔子事實上一生都在尋找能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地方。他們的經曆讓我們同情,也讓我們肅然起敬。他們擁有滿腹經綸和才華,卻始終沒有降低自己選擇明主的底線。
如果把才能視為一種資源,那麼“擇明主而事”與“明珠暗投”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資源配置方式,前者才華盡展,一生可以揚眉吐氣、大展宏圖;後者則懷才不遇,一生顛沛流離、暗淡無光。所以人們一定要慧眼識“才”,讓自己的才能“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博弈法則:
明珠明投是對自己“資源”的合理利用,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一個理智正直、知人善用的上司不但會讓你人盡其才,還會幫助你成長。但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難以預料的事情,即使一時懷才不遇也沒什麼大不了。這時,更需要自愛自強的定力。隻要你堅信自己是千裏馬,終究是會博得伯樂的賞識的。
保存實力,輸掉戰役贏戰爭
千百年來,楚漢相爭一直為中國人所津津樂道。“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項羽失敗了,“分我一杯羹”“無賴”般的劉邦反而勝利了。於是,許多人一直在探究項羽失敗的原因。項羽從起兵到失敗、喪生曆時七年,戰績輝煌,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最後卻一戰而全軍潰敗,到底是為什麼呢?項羽最後自歎是“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其實,從博弈的角度來分析,項羽的兵敗並未天命,恰恰是“人為”造成的。
項羽於公元前209年與其叔項梁在江東聚集“八千子弟”造反,在隨後的反抗秦國的大戰中,顯示出無人能敵的強大戰鬥力,被各派割據武裝推為霸主。公元前206年,義軍占鹹陽滅秦,項羽將劉邦打發到偏僻的漢中,自己也離開當時天下最富庶的關中而東返彭城立都。隨後,劉邦暗度陳倉奪取了關中,接著東襲彭城。項羽即刻回兵打敗漢軍。隨後幾年,楚漢戰爭呈持久狀態。項羽屢戰屢勝,漢軍屢戰屢敗,然而項羽卻於公元前202年在垓下一敗而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