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狹路相逢的鬥雞博弈,勇者未必勝
第四章狹路相逢的鬥雞博弈,勇者未必勝
一天, 鬥雞場上有兩隻好戰的公雞發生了一場激烈的遭遇戰。這時,公雞有兩個行動選擇:一是退下來,一是進攻。
如果一方退下來,而對方沒有退下來,對方獲得勝利,這隻公雞則很丟麵子;如果對方也退下來,雙方則打個平手;如果自己沒退下來,而對方退下來,自己則勝利,對方則失敗;如果兩隻公雞都前進,則兩敗俱傷。
因此,對每隻公雞來說,最好的結果是,對方退下來,而自己不退,但是此時麵臨著兩敗俱傷的結果。
戰國思想家莊子講過一個故事,說鬥雞的最高狀態,就是呆若木雞。麵對對手毫無反應,既可以嚇退對手,也可以麻痹對手。這其中包含著鬥雞博弈的基本原則,就是讓對手錯誤估計雙方的力量對比,從而產生錯誤的期望,再以自己的實力戰勝對手。
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兩隻鬥雞在鬥雞場上要作出嚴格優勢策略的選擇,有時並不是一開始就作出這樣的選擇的,而是要通過反複的試探,甚至是激烈的爭鬥後才會作出嚴格優勢策略的選擇,一方前進,一方後退,這也是符合鬥雞定律的。
因為哪一方前進,不是由兩隻鬥雞的主觀願望決定的,而是由雙方的實力預測所決定的,當兩方都無法完全預測雙方實力的強弱的話,那就隻能通過試探才能知道了,當然有時這種試探是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的。
可見,鬥雞博弈描述的是兩個強者在對抗衝突的時候,如何能讓自己占據優勢,力爭得到最大收益,確保損失最小。鬥雞博弈中的參與者都是處於勢均力敵、劍拔弩張的緊張局勢中。這如同金庸在小說中描寫的那樣,兩個武林頂級高手在華山之上比拚內力,鬥得難分難解,其中一方稍有疏忽,內力衰竭,就要被對方一舉擊潰。
這種騎虎難下的鬥雞博弈時常在曆史中發生。麵對僵局,長期相持可能損失更大,於是主動妥協退讓可能更明智一些。當然不排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冒險一搏,但是卻要承受相當大的風險。
言明利害,讓對手主動退出僵局
在春秋爭霸時期,齊楚兩個強國之間的爭鬥就曾陷入了鬥雞博弈的僵局。
當時齊桓公正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先後幫助燕國打敗山戎、幫助邢國打敗狄人的侵犯。接著,狄人又侵犯衛國,齊桓公又幫助衛國在黃河南岸重建國都。就因為這幾件事,齊桓公的威望就提高了,想做中原霸主的欲望也就更加堅定了。而南方的楚國不但不服齊,還跟齊國對立起來,要跟齊國比高低。齊國如果要稱霸中原的話,就必須收服楚國,這樣,齊楚就形成了鬥雞的局麵。楚國在中國南部,向來不和中原諸侯來往。
那時候,中原諸侯把楚國當做“蠻子”看待。但是,楚國人勵精圖治、開墾土地,慢慢地變成了大國,後來,楚王倚仗自己的強大就不把周朝的天子放在眼裏了。最重要的是,它也不把齊國放在眼裏,這就成了齊國稱霸中原的最大阻礙。
齊楚兩國相隔很遠,本來是不容易發生戰爭的。但由於政治上的原因,空間上的距離就被利益上的交錯而拉近了,更何況齊桓公是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來實現他的霸主地位的,那麼楚國對周天子的不敬,就是對他的不敬。所以最終齊國要對楚國動手了。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約了宋、魯、陳、衛、鄭、曹、許七國軍隊,聯合進攻楚國。楚國也開始組織抵抗,但楚成王仔細分析後認為,真要打起來隻能兩敗俱傷,誰也得不到好處,他內心裏還是希望齊國退兵。因此他一邊積極備戰,一邊又派了使者去見齊桓公。楚國的使者對齊桓公說:“我們大王叫我來問問,你們齊國在北麵,我們楚國在南麵,兩國素不往來,真的可以說是風馬牛不相及,為什麼你們的兵馬要跑到我們這兒來呢?”楚國使者說得本來是事實,但他忘了此時的楚、齊不是以地域來劃分的,而是以政治來劃分的。
聽了楚國使者這一番話後,管仲立刻反擊說:“我們兩國雖然相隔很遠,但都是周天子封的。當初齊國太公薑尚受封的時候,曾經接受了一個命令:誰要是不服從周天子,齊國就有權去征討它。你們楚國本來每年向天子進貢包茅(用來濾酒的一種青茅),為什麼現在不進貢呢?”管仲的意思再明白不過,齊國不是自己要來征討你們,而是周天子派來的。齊國真是師出有名嗎?不進貢能夠成為攻打楚國的理由嗎?其實當時諸侯國不向周天子進貢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更何況秦國和晉國也不進貢,你齊國為什麼不攻打它們呢?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管仲話語邏輯上的錯誤,是一個有很多破綻的理由。但楚國使者不知是給嚇住了,還是由於太希望齊國退兵,抑或本身口才就不行,竟然說:“沒進貢包茅,這是我們的不是,以後一定進貢。”楚國雖然已經承認了錯誤,但齊國依然不能撤退,如果僅憑使者一句話就撤退了,那這場戰爭就沒有意義了。最主要的是鬥雞場上,齊國這隻鬥雞還不能接受這樣的距離,也還沒有到楚國那隻鬥雞不能忍受的距離。理所當然,齊國會選擇鬥雞定律中的繼續前進了,這雖然有兩敗俱傷的可能,但如果不前進,也就不能完全使楚國屈服,所以要獲得最理想的未來收益值也就隻有冒風險了。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則和策略,在使者走後,齊國和諸侯聯軍又拔營前進,一直打到陘。
這種形勢下,楚國隻好出兵應戰。這年夏天,楚王派大將屈完帶兵抵禦齊軍,由於齊軍遠道征伐,趨於疲憊,相比之下楚軍以逸待勞,軍事上占有明顯優勢。齊軍在楚軍的反擊下,一度退回召陵。這時楚國派出了屈完前來談判,沒有討到便宜的齊桓公也感到了這樣僵持下去對自己也沒有好處,於是就同意了和談。一見麵,屈完就對桓公說:“你講道理就算了。如果不,那麼楚用方城山作為城牆,長江漢水作為護城河,和你決戰,你還能打贏嗎?”桓公想想,如果在當時的情形下和楚國硬碰硬,勝負真的難以預料,於是就和屈完講和退兵了。由此,齊楚兩國間的鬥雞博弈也就隨之破解了。
其實,在沒有勝算的情況下,齊國的放棄是明智的;而楚國的言明利害,讓強勢中的齊國先行退出,對自身而言也是避免損失的一種極好的策略。
博弈法則:
兩虎相鬥,必有一傷。現實中的人們,有時過於自負,總覺得自己會在競爭中取勝,結果失敗的一方免不了遭受到損失,更有甚者會兩敗俱傷。為了避免這樣的局麵,博弈的一方可以事先把"兩虎相鬥"的形勢說明,讓對方覺得自己相持下去並沒有好處,從而主動退出,這樣僵持不下的局麵就得以化解了。
權衡利弊,該出手時就出手
有一頭驢子,麵前堆了兩堆草。對它來說,這兩堆草一模一樣。盡管這頭驢餓得要命,但它卻無法挪動它的腿,因為這一模一樣的草堆讓它無所適從,它覺得自己沒有理由選擇一堆而放棄另一堆。最後,它就這樣在兩堆草前餓死了。
這個故事是人們用來反對法國哲學家布裏丹的,因為這位哲學家否認人有自由選擇的意誌。與別人交涉,必須根據情況選擇一個有利於自己的策略,如果瞻前顧後,把選擇的權利讓給別人,那留給你的肯定是死路一條了。
永寧元年(公元301年)初,齊王炯決定發兵討伐奪取晉惠帝皇位的趙王倫,於是,四處聯絡各地勢力,爭取共同討伐。當時的揚州刺史郗隆也接到了齊王發來的檄文。可是,這讓他很為難,因為他的很多親屬都在趙王倫所在的洛京,他的侄子還是趙王的手下,他擔心自己發兵會使親屬受到傷害。但如果他對齊王的檄文不表態,一旦日後齊王得勢,他自己的日子也不會好過。所以他不知道該如何決策,於是召來手下商議。
主簿趙誘在權衡利弊後,給郗隆提出了三條對策:上策是率眾親赴京師;中策是派精兵猛將幫助齊王;下策是隻發表討伐趙王的檄文,而按兵不動,觀望局勢。但別駕顧彥卻認為趙誘的下策是上策,勸郗隆不必插手,坐觀成敗。而大部分人都認為討伐趙王倫是人心所向,應該趕快發表檄文,派遣精兵幫助齊王討伐逆賊,如果猶豫不決,很可能會大難臨頭。聽了眾將的言論,郗隆還是拿不定主意,就這樣把齊王的文告放了六天,什麼反應都沒有。
這樣一來,一些主張討伐的將領按捺不住了,他們覺得郗隆是支持趙王倫的,於是紛紛私出軍營,轉投到寧遠將軍王邃的營下,準備為齊王效力。郗隆聽到這件事後,派人在路中攔截,凡是被抓到的人格殺勿論。命令一發布,立即觸怒了主張討伐的將士,這些人於是聯合王邃轉過頭來把郗隆父子殺了,然後把首級交給了齊王。
郗隆事實上是什麼策略都沒采取。很多時候,失敗並不是因為沒有策略,而是因為手中的策略太多了。學會分析策略,敏銳地找出最優策略是決策的前提。該出手時,猶豫不決,喪失了主動的先機,等到優勢變成劣勢了,後悔都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