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與胡辣湯
傳說明嘉靖年間,有人為討皇帝歡心,從一高僧處得到一副助壽延年的秘方獻上,皇帝品嚐後龍顏大喜,遂命之為“禦湯”。後皇宮秘方流傳出來,百姓們以此秘方所熬製的粥湯酸辣撲鼻、醇香四溢,俗稱“胡辣湯”。
製法:
胡辣湯的做法繁雜,不僅有作為湯引的陳年藥料(胡椒、山柰、丁香、肉桂、草果、茴香、豆蔻等,混合碾碎,經過籮篩),還要加入新配置的草藥。先製作粉條、鮮肉丁,麵筋等,上大鍋熬湯。把陳年湯引倒至鍋中,加適量水。用中火慢燉。把火升旺後,再把先製好的鮮肉丁、麵筋、粉條、山藥、黃花、木耳、海帶絲、精鹽、麵芡、香油、醋等放入鍋中慢燉。
用法:
早晚各1碗。
功效:
味美、口辣、色清,具有消食開胃、化痰止咳、祛風祛寒、活血化淤、清熱解毒等功效。
明神宗與蘭考豆腐乳
蘭考豆腐乳是蘭考縣的地方特產,屬傳統風味食品。其曆史悠久,始創於明朝萬曆年間,距今已有400餘年的曆史。最初是由蘭陽縣(今蘭考縣)城西街“崔福興醬菜園”製作。
據記載,明朝萬曆年間,朝中有一蘭陽縣籍的梁姓禦史,隨神宗皇帝出京巡遊,來到汴梁(開封),順便回蘭陽縣帶回“崔福興醬菜園”製作的豆腐乳。皇帝食後大加稱讚,說“臣孝於孤,迎風十裏香”。禦醫曾將其列入養生食譜。從此,蘭考“迎風十裏香”的美名傳遍全國。
製法:
精選黃豆製成豆腐,將其切成小塊,與芝麻油、曲酒、五香粉、精鹽等裝入瓷罐或廣口瓶(原為竹簍),經過太陽曝曬25~30天。如果氣溫低,可用火炕加溫,再存放一段時間即可。
用法:
佐食,早晚適量。
功效:
醬紅透明、細膩黏軟,鹹中透香,香中透甜。它營養豐富,具有助消化、增食欲、潤腸健胃等功能。
萬曆貢品太湖蓴菜
蓴菜,又名水菜、水葵等別名,尤以太湖、西湖最負盛名。每年的清明至霜降期間,正是采食佳期,摘其嫩葉,用以調羹,食之清香滑嫩,胃沁齒潤。
自晉代起,蓴菜便成為皇室貢品。西晉的張翰,遊宦京城洛陽,因見秋風起,就思念起家鄉吳中的菰菜、蓴羹、鱸魚膾,感慨地說:“人生貴得適誌,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乎!”終於辭官歸去。從此,“蓴鱸之思”便成為遊子們思鄉的一個代名詞。
“一騎紅塵妃子笑”是唐代的故事,據說在明代還另有一段飛馬送鮮蓴的故事呢。明萬曆年間,太湖蓴菜被列為“貢品”,為保持蓴之鮮嫩,地方官不得不想方設法飛騎送菜以滿足禦膳之需。
製法:
可做湯、炒、涼拌,葷素均可。涼拌菜有:蒜茸蓴菜、麻辣蓴菜;湯菜有:蓴菜老雞湯、蓴菜魚頭湯、西湖蓴菜湯、蓴菜鯽魚羹。
最宜煮湯,鮮嫩可口,色、香、味俱佳。《晉書》中曾提到陸機說:“蓴羹不加鹽,吃起來比羊酪更佳。”
用法:
涼拌、飲湯俱佳,可多食。
功效:
蓴菜營養豐富,有補血、潤肺、健胃、止瀉等功效。《本草綱目》記載,食用蓴菜,可消渴熱脾,治癰腫,補下氣,延年益智,健胃強身,美容潤膚。
康熙與哈密瓜
哈密瓜是一種甜瓜,早在1900多年前新疆便已大量種植。漢明帝時稱它為“穹隆”,乃突厥語“甜瓜”的譯音。維吾爾語則稱“庫洪”。哈密瓜得名於清初康熙年間:“哈密投誠,此瓜始入貢,謂之哈密瓜。”從此,哈密瓜成為宮廷養生珍品。
哈密瓜品種繁多,有180多個品種和類型。
製法:
可當水果生食,或榨汁,或加入其他菜中、火鍋中調味,與蜂蜜調成美容品等。
哈密瓜百合瘦肉湯:哈密瓜半個,瘦肉1斤,百合1兩,陳皮1錢,鹽適量。
1哈密瓜洗淨皮,去子切塊。
2瘦肉洗淨切塊,去水備用。
3陳皮浸軟,去除瓜瓤,百合衝洗備用。
4鍋內放入適量清水,加入所有材料用猛火煲半小時,轉慢火煲兩小時,加鹽調味,即可食用。
用法:
生食或飲汁,每日適量。
功效:
百合可潤肺止咳,清心安神,養陰益氣;陳皮可化痰止咳,驅寒消滯。哈密瓜不但營養豐富,而且還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可清涼消暑、除煩熱、生津止渴,是夏季解暑的佳品。食用哈密瓜對人體造血機能也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哈密瓜根、莖、葉、花、果、果蒂、果皮、種子均可供藥用。《本草綱目》記載:甜瓜具有“止渴、除煩熱、利小便、通三焦團壅塞氣、治口鼻瘡”之功效。《神農本草經》更將它的瓜蒂列為上品之藥。
乾隆與豆芽菜
據說,乾隆皇帝的長壽與其喜食“豆芽菜”有關。乾隆皇帝曾將女兒下嫁給孔子後代當媳婦,後幾次到孔府作客,孔府精心招待,其菜肴名聲大盛,一直是宮廷顯貴們愛食用的佳肴。禦醫曾將“油潑豆莛”、“釀豆芽”、“金鉤掛銀條”等列入宮廷食譜。
當年“油潑豆莛”進貢時,乾隆皇帝對它的評價高於山珍美味。
為了長盛不衰,孔府專設了一個“掐豆芽”的勞動部門,叫“掐豆芽戶”。這也算是中國飲食史上罕見的了。
製法:
1油潑豆莛
將擇淨的綠豆芽放入漏勺,以油澆至九成熟,放花椒炸過倒入漏勺,反複幾次,將油控淨,撒上精鹽即成。其豆芽亭亭玉立,細嫩柔脆,淡泊清香。
2釀豆芽
“釀豆芽”是乾隆皇帝、西太後愛吃的菜品之一。這道菜做起來非常費工夫,必須挑選挺直肥大的黃豆芽,先用手將頭尾掐去,隻留中段,再用細銅絲將其挖空,然後再將事先用雞肉或其他佐料調好的餡塞進去,上鍋蒸熟。《清稗類鈔》說:“豆芽菜使空,以雞絲、火腿滿塞之,嘉慶時最盛行。”
3金鉤掛銀條
將綠豆芽剪去根須、瓣芽,留中段彎曲部分,泡於水中。湖蝦米洗淨去雜,用溫水浸泡。鍋內放油,油熱滑鍋,加如花椒油、蔥、薑等,倒入綠豆芽,急火翻炒,隨即加入湖蝦米、細鹽,翻勺倒入盤中,淋香油,即可上桌。此菜清素悅目,脆嫩爽口,是孔府宴中的傳統名菜。
用法:
佐餐,每日早晚可多食。
功效:
綠豆性涼味甘,有清熱解毒、止渴消暑、利尿潤膚的功能,自古以來就因能作為藥用而備受重視。
黃豆芽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神農本草經》說:“大豆黃卷可治風濕痹痛。”黃豆芽性味甘平,入脾胃經。能清熱解毒、分利濕熱、消腫除痹、明目養神、滋陰養血、強心保肝,可用於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動脈硬化、水腫脹滿等。
乾隆與銀絲雜麵
銀絲雜麵是一種用各種豆子麵和製而成的麵條,是承德民間傳統食品,已有300多年曆史。承德屬於雜糧產區,古時候麥子多從關內購進,售價高昂,而承德人又十分喜歡吃麵類食品,人們就用土產的各類豆子製成雜麵。
據記載,乾隆年間,皇帝每次偕後妃來避暑山莊,都要派太監到熱河街的雜麵鋪,購買雜麵。可見,銀絲雜麵已成為常用禦膳之一。
製法:
將豌豆、綠豆、冬小麥、豇豆等磨成粉,擀成雜麵條煮熟。
用法:
食用時,可配以各種肉丁、蔬菜、辣醬或其他不同佐料。
功效:
清淡爽口,營養豐富,可消熱、祛毒、開胃、降壓。常食對冠心病、糖尿病多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