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排毒解鬱身矯健——禦醫推薦給皇帝的清熱潤腸食譜2-2
乾隆與翡翠白玉湯
古城荊州的名饌翡翠白玉湯,是以碧綠的菠菜焯水後,配以雪白的豆腐並加入原汁排骨湯烹製而成,其滋味鮮美醇厚。據說其成名與乾隆皇帝有關。
有一次,當乾隆微服出訪行至南鄉時,在一農婦家嚐此民間風味,頓覺口頰一新,並問女主人此乃何等美味。農婦笑著說:“這菜名為‘金鑲白玉板,紅嘴綠鸚哥’。”後來乾隆回京,並派人將農婦接到京城,遂封為“皇姑”,此菜亦取名為“皇姑菜”。自此,這一農家烹製的菠菜豆腐,竟躋身清宮養生食譜,登上大雅之堂。
如今古城荊州沿傳演變下來的“翡翠白玉湯”,其前身就是當年的“皇姑菜”。
製法:
嫩豆腐6兩,菠菜葉4兩。湯2斤,精鹽、雞油各適量。
將豆腐切成菱形小片,用開水燙一下,撈起瀝幹水待用;菠菜葉洗淨切成小段,也用開水燙一下,撈起放在小盆內。
將湯放入鍋內燒開,加入豆腐、精鹽,待湯沸,整齊浮起,去掉浮沫,舀入湯盆內,淋入雞油即成。
用法:
每日早晚各1碗。
功效:
色澤鮮豔,豆腐軟嫩,湯味鮮美。可清腸健脾,活血益氣。
乾隆與紅薯
紅薯,又稱甘薯、番薯、山芋。山東人稱其為地瓜,四川人稱其為紅苕,北京人稱其為白薯,福建人稱其為紅薯。它的故鄉是南美洲,16世紀末傳入我國。
據說,清乾隆皇帝在晚年時曾患“老年性便秘”,太醫們千方百計給他治療,但總是治不好。後有人獻上烤紅薯,從此,乾隆很喜愛,天天都吃。不久,他的便秘反而不藥而愈了。
製法:
紅薯生食脆甜,熟食甘軟。它既可作主食,又可當蔬菜。蒸、煮、煎、炸皆可。如四川的紅苕泥、陝西的醋溜紅苕絲、福建的“荔香薯片”、湖北的“桂花紅薯餅”等,皆為聞名遐邇的地方風味。
紅薯配以佐料冰糖和蜂蜜用小火燜煮,可製成“蜜汁紅薯”。紅薯蒸熟搗爛碾成泥與麵粉摻和後,可作各類糕、包、餃、麵條等。幹製成粉,加蛋類可製蛋糕等點心。紅薯釀酒、製果脯、粉絲等,亦饒有風味。
用法:
食法多樣,每日1~2次,每次適量。
功效:
紅薯營養豐富,可生津止渴、補中、和血、暖胃、肥五髒。能治痢疾、瀉泄、酒積、濕熱、黃疸、遺精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紅薯能“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陽”。
道光與珍珠粥
珍珠粥是壽陽民間普通的小米綠豆稀粥,味美可口。
據說清道光年間某夏,兵部尚書祁雋藻回鄉省親,特地請道光皇帝起駕到家鄉壽陽的方山避暑。晚間皇帝下榻之後,祁雋藻即命人用綠豆、小米熬成稀粥,奉獻聖上。道光帝一路顛簸,備受暑熱,驟然落榻於清涼之地,又見這黃澄澄、香氣襲人的米粥,更是喜不自勝,隨即食用,並指著綠豆問:“這晶瑩鮮綠之物,真如珍珠一般。這叫什麼粥啊?”祁雋藻見聖上如此歡心,順口答道:“聖上說得對,此乃壽陽有名的珍珠粥。”
後禦醫將其列入宮廷養生食譜。從此,珍珠粥名揚天下。
製法:
將小米和綠豆放在一起煮粥,可放少量花生。
用法:
佐餐,每日早晚可多食。
功效:
炎熱之夏,體內易生毒素,小米綠豆粥可補脾、益氣,消火解毒。
鹹豐與涼粉
人們多喜歡食用涼粉,不僅因它味美消暑,還因為它含有豐富的營養。
在承德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炮轟大沽口,鹹豐帝倉皇出逃,來到避暑山莊。據說他曾微服外出吃涼粉,嚐過之後,感覺甚好,但當時身上沒帶銀兩,就以黃馬褂做抵,讓買主到避暑山莊的門口去換銀子。後鹹豐留此人為禦廚,傳授他製作涼粉的技藝。禦醫曾將涼粉列入宮廷養生食譜。從此,涼粉聲名遠播。
製法:
涼粉的原料有綠豆粉、白礬、麻醬、香油、香菜、醋、蒜等。
製作分為投料、熬製、成型三道工序。
成型後用刀片將粉漏成絲條,放入碗內。
用法:
可酌量加入各種調料,拌勻即可食。
功效:
滑潤爽口,可清熱解毒,治痛疽瘡腫初起、燙傷、跌撲傷,並解熱藥及酒食諸毒。
溥儀與荷葉粥
荷葉含有荷葉堿、荷葉甙、桷皮素等物質,故有消暑解熱、止渴生津、調理脾胃等功效。清末時,廣東順德的“荷葉粥”傳至北京後,被京官稱為“神仙粥”,極受青睞。流風所及,連末代皇帝溥儀也愛吃荷葉粥消暑。
製法:
摘取一兩塊鮮荷葉,洗淨,扣在即將熬好的明火白粥(或去濕粥)粥麵上作蓋,再熬一會兒,把荷葉粥舀起擱涼或冷藏後食用,暑氣頓消。
或將鮮荷葉洗淨後煎湯取汁,加入粳米2兩煮粥,再加白糖,調勻食用。
用法:
可作夏季涼解暑飲料,或作點心供早晚餐、溫熱食。
功效:
防暑,利尿,降壓。
清宮龜苓膏
龜苓膏曆史悠久,曾是清朝宮廷的養生食療秘方,它主要是以名貴的鷹嘴龜和土茯苓為原料,再配以生地等藥物精製而成。
製法:
龜板一塊、土茯苓一斤、金銀花五錢、生地一兩、臘梅花五錢(亦可以由玫瑰花或菊花代之)、綿茵陳一兩、夏枯草一兩、紫草三錢、甘草二錢以及涼粉草適量。也可酌加苦參、靈芝、羅漢果與女貞子等材料。
1把土茯苓、夏枯草、金銀花、生地、臘梅花、綿茵陳、紫草、甘草與涼粉草用水洗幹淨。
2將龜板打碎,混合土茯苓、金銀花、生地、臘梅花、綿茵陳、夏枯草、紫草與甘草放入鍋中,倒入適量清水,先熬一個時辰,然後放入涼粉草再熬片刻,熄火,撈出藥渣。
3將藥汁取出倒入碗中,涼後結成膏,即成龜苓膏。
用法:
佐食,每日酌量。
功效:
祛毒解熱,潤肺止咳,健胃整腸,改善便秘。烏龜養陰潤燥,補腎養心;茯苓安神利水,藥性平和;金銀花、蒲公英、菊花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甘草解毒,堅筋骨,長肌肉。當然,這十餘味中藥必須反複熬製三日三夜,使諸藥藥性融合,才能發揮功效。
清宮涼飲酸梅湯
自古以來,酸梅湯即為上好的夏日飲品。清代經禦膳房改進成為宮廷禦用飲品,所謂“士貢梅煎”即是。因其功效大,被譽為“清宮異寶禦製烏梅湯”。後來傳入民間,清代郝懿行《都門竹枝詞》中的“銅碗聲聲街裏喚,一甌冰水和梅湯”,繪出了一幅市井消夏圖,道出了當年百姓消夏湯飲的主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