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花粉是古今公認的天然美容佳品,曆史上,如西施、武則天、董小宛等絕代佳人,均有食用花粉的曆史記載。
據古食譜《山堂肆考飲食卷二》中記載,女皇武則天自尋得花粉能延年益壽、健美增豔的妙方後,經常食用花粉,她令人“四方采集百花花粉,加米兌臘,密封放半秋,晾幹與炒米共研,壓製成糕,名曰花粉糕”,專供自己享受,有時賜予群臣共享。由於花粉的功效,她年過八旬仍紅光滿麵、精神飽滿地料理朝政。武則天言令宮中不許泄露蜂花粉美容之事,但皇宮這一秘方還是流傳到了民間。
據說大詩人李商隱曾身患黃腫和陽痿等病,百藥無效,後食花粉而愈。
製法:
可直接入口細細咀嚼,或者將蜂花粉與蜂蜜混合攪拌在一起食用,也可將蜂花粉磨細成粉末,用時按量以水衝服。
用法:
口服,每日1~2次,每次適量。
功效:
可延緩衰老、提高身體機能和抗病能力,改善腸胃功能,還可安定情緒,對失眠症、頭痛、健忘、精神不集中有較好的舒解作用,對男性早泄、陽痿也有明顯的效果。
唐朝貢品鬆子
鬆子,又叫羅鬆子、海鬆子、紅鬆果等。從唐代起鬆子就是貢品,《海藥本草》中有“海鬆子溫胃腸,久服輕身,延年益壽”的記載。鬆子常被視為“長壽果”,又被稱為“堅果中的鮮品”。
製法:
可食用,或做糖果、糕點輔料,還可代植物油食用。
用法:
每次一大勺。注意:存放時間長了,不宜食用。因含豐富的油脂,所以膽功能嚴重不良者應慎食。
功效:
健腦,潤腸通便,美容,能延緩衰老。經常食用鬆子有強身健體、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增進性欲、使體重增加等作用。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海鬆子,釋名新羅鬆子,氣味甘小無毒;主治骨節風、頭眩,去死肌、變白,散水氣、潤五髒,逐風痹寒氣,虛羸少氣補不足,肥五髒,散諸風、濕腸胃,久服身輕,延年不老。”
宋徽宗與黃雀酢
麻雀又叫“黃雀”,民間捕捉而食,古已有之。“黃雀酢”是用鹽和米粉醃漬麻雀加工後再食用的美食,和醃肉、醃魚的方法差不多,但味美更勝一籌。關於“黃雀酢”,許多古籍上都有頗為詳細的記載。
據史料考證,北宋時期食用黃雀十分普遍。當時有“蜜炙黃雀”、“釀黃雀”、“煎黃雀”等多種雀饌。宋徽宗在位時,有人向徽宗皇帝進貢的“黃雀酢”使得龍顏大悅,成為時尚貢品,從此名傳後世。
《本草綱目》稱其“體絕肥,背有脂如披綿”,“可以炙食,作酢甚美”。所以黃雀酢又有“披綿酢”之稱。
製法:
肥嫩黃雀20隻,酒糟4斤,糯米甜酒半斤,橘皮絲1兩,紅曲3兩,紹酒4斤,蔥薑汁、精鹽、花椒各少許。
1黃雀經宰殺、煺毛,去除內髒後剁去膀尖、雀爪,用紹酒洗淨(切忌用水洗),然後攤開晾去1/3水分。
2將酒糟、糯米甜酒、紅曲、花椒、蔥薑汁、精鹽、橘皮絲放在一起攪拌成糊狀,將黃雀放入拌勻,裝入瓷壇內,封住壇口,燜醃6~7日入味。
用法:
食用時取出黃雀,用紹酒洗淨附著的糟粕,晾幹黃雀身上的附水。上籠蒸熟即可。
功效:
酥香味美,可補腦、興陽、抗衰。
宋宮薑乳蒸餅
北宋的蘇東坡不僅是大文豪,他對養生之術也頗有研究,後人為其編纂的《東坡養生集》詳細記載了他的養生經驗,實為古代養生之珍貴資料。他發明了“薑乳蒸餅”,據說宋宮禦醫曾將其列入養生食譜。
製法:
生薑1斤,麵粉適量。
生薑搗碎,絞汁,盛入瓷盆中,澄去上層黃清液,取下層白而濃者,陰幹,刮取其粉,名為“薑乳”。每日用薑乳粉適量與麵粉拌和均勻,和麵做餅,蒸熟。
用法:
空腹食用。每日酌量。
功效:
美容,駐顏,不老。可用於脾虛腎虧所致的未老先衰者。壯年服用,可延緩衰老。
明宮一醉不老丹
本方可見明代父子禦醫龔信、龔廷賢編纂的《古今醫鑒》。
製法:
蓮花蕊、生地黃、槐角子、五加皮各2兩,沒食子6個,好清酒10斤。
以上諸藥,以木石臼搗碎,用生絹袋盛藥,同酒入淨壇內,春冬浸1月,秋20日,夏10日,緊封壇口,浸滿日數即成。
用法:
任意飲之,以醉為度,須連日服。若不黑,再製,服之自黑。
功效:
專養血烏須黑發。
康熙與徽州臭豆腐
徽州臭豆腐,俗名“大呆臭”,為王致和於清康熙年間創製。據說康熙皇帝品嚐後讚不絕口,特地禦筆親書“青方”二字賜王致和。禦醫曾將其列入宮廷食譜,從此名聲大振。慈禧太後也有吃臭豆腐的嗜好,還將其列為禦膳小菜。
它表麵為灰、藍、黑綜合色,內裏潔白如玉,聞著臭、吃則異香,獨具一番風味。與浙江紹興的臭千張、安徽淮南的臭香幹呈鼎足三分之勢,享譽海內外。
製法:
由醃肉鹵熬的膏、黑芝麻粉、箬皮灰、炒礬、老原鹵等多種原料配製而成,鹵缸的年歲越久越好。用八月白、六月黃優質大豆,製成潔白光滑的豆腐,放入鹵缸中浸泡。
油煎法:入鍋用菜油煎炸,大呆臭自動封皮,且起皺,色澤灰藍見黃,煎好後撈出,加入配料,如辣椒醬、青蔥等。
燒燴法:用菜油在旺火燒鍋中將大呆臭煎烤至封皮微皺時,加入蔥末、薑末、紅椒片、白糖、精鹽、肉湯、醬油燒燴數分鍾,顛翻幾下,起鍋裝盤即吃。
另有蒸吃法、湯食法。
用法:
佐食,每日適量。
功效:
外焦裏嫩,香味特異。可健腦強體,但多吃不宜。
康熙與金蓮花
金蓮花又名金芙蓉、金梅草等,屬毛茛科,是稀有野生植物,喜冷涼濕潤環境,多生長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或疏林地帶。其主產地在壩上周邊地區的沿壩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