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人才競爭的形式,人才競爭戰略可以分為進攻型人才戰略和防禦型人才戰略,而成功的人才競爭戰略是兩者的有機結合。
一、進攻型人才戰略概念
進攻型人才戰略,是主動向競爭對手發起進攻,以獲得新的人才資源競爭優勢和增強已有的人才資源競爭優勢的戰略。
進攻是獲得競爭勝利的主要方式。毛澤東在《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充分論述了進攻的重要性:“這裏雖說了許多的東西,但一切都環繞於戰役和戰鬥的進攻。主動地位隻有在進攻勝利之後,才能最後地取得。一切進攻戰也都要主動地組織之,不要被迫地采取進攻。靈活地使用兵力,環繞於為著進攻戰這個中心;計劃性的必要,主要地也是為了進攻的勝利。戰術上的防禦手段,離開直接或間接協助進攻,則毫無意義。速決是說的進攻的時間,外線是說的進攻的範圍。進攻是消滅敵人的唯一手段,也是保存自己的主要手段,單純的防禦和退卻,對於保存自己隻有暫時的部分的作用,對於消滅敵人則完全無用。”
在人才競爭中要積極主動地開展進攻。即使處於弱小的一方也是如此。進攻是最好的防禦,弱小的一方雖然在競爭中總體上處於守勢,但在局部上卻應積極開展進攻,隻有局部的積極進攻,才能實現總體的防禦任務,並通過局部進攻的勝利積累而逐步由局部的優勢和總體的守勢轉為總體的優勢和攻勢。可以說,競爭是攻與防的矛盾對立統一運動,其中攻是主要矛盾方麵,進攻型人才戰略是主導型人才戰略。
一般說來,人才競爭的攻守形勢與整體競爭的攻守形勢一致,進攻型人才戰略是總體進攻戰略的一部分。進攻是強勢競爭者常用的人才競爭方式,如僅1996年,就有20家公司在人才競爭中遭到微軟公司的進攻。但人才競爭也有其相對獨立性和主觀能動性,在總體競爭中處於攻勢的戰略主體也可能因為人才開發管理活動的失敗等因素而在人才競爭中處於守勢,而在總體競爭中處於守勢的戰略主體也可能因為人才開發管理活動的成功等因素而在人才競爭中處於攻勢,並進而影響總體競爭攻守形勢的轉變。
二、進攻型人才戰略實施策略
進攻型人才戰略策略,主要有以下方麵:
1.強化優勢
人才競爭實質是人才優勢的競爭,誰優勢多,誰就可能在競爭中獲勝。人才競爭戰略因而要善於擴大、強化自己的競爭優勢。其策略主要有兩方麵:一是通過優勢促進劣勢,二是優勢之間相互促進。邁克爾·波特提出了影響競爭力的鑽石體係,該體係由四大要素構成,他認為這個體係中的因素是相互促進的:“鑽石體係也是一個雙向強化的係統。其中任何一項因素的效果必然影響到另一項的狀態。”“當企業獲得鑽石體係中任何一項因素的優勢時,也會幫助它創造或提升其他因素上的優勢。”人才戰略主體要善於利用影響人才競爭力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使其相互促進,相互強化,形成各要素的良性互動。如通過提高人才培養競爭力和人才吸引競爭力來擴大人才數量和質量,增強人才資源競爭力;通過提高人才資源競爭力和人才使用競爭力,來提高人才效益競爭力;在人才隊伍建設上,要注意各類人才之間的關聯性,在人才的培養和使用上都要發揮優勢人才類型的帶動作用,明確優勢人才的影響幅度,使優勢人才成為人才隊伍發展的增長極,形成優勢人才輻射帶,以優勢人才促進相關人才的提高和開發使用,不斷擴大優勢人才數量和類型,增強人才競爭力。
2.化短為長
長與短往往相反相成,相互聯係,相互轉化,某些劣勢可能催生其他優勢,而有的優勢也可能導致一些劣勢,這就是事物的辯證法。對競爭優勢與劣勢之間的辯證關係,邁克爾·波特已有所認識:“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其實還可以從不利的生產要素中形成。在狹義的國際競爭中,競爭優勢是源自於豐富的資源,並將科技視為外部條件。然而在實際競爭中,豐富的資源或廉價的成本因素往往造成資源配置沒有效率。另一方麵,人工短缺、資源不足、地理氣候環境惡劣等不利因素,反而會形成一股刺激產業創新的壓力。”“不利的生產要使企業的競爭優勢升級,更能持續。由此看來,狹義的競爭劣勢甚至可能成為形成競爭優勢的源頭。”人才競爭的優勢和劣勢也是這樣。往往人才資源短缺的地方更重視對外部人才資源的吸引,因而人才政策更活、人才機製更健全、人才環境更完善、人才使用效益更高,如廣東、浙江,其人才資源擁有量及人才培養能力都不如許多中西部地區,它們隻有依靠引進外部人才來滿足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因而促使它們製定優惠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製度,提高人才使用效率,成為對人才具有吸引力的地區;而中西部一些城市卻導致人才大量流失,人才最為密集的首都北京也因為缺乏吸引人才的動力而在人才政策和機製上遜於其他競爭對手。因此高明的人才競爭者不僅要善於發揮自己的優勢,還要善於化劣勢為優勢,而要防止和避免化優勢為劣勢。如中小城市、偏僻落後地區相比大城市、發達地區在吸引人才上有交通不便、待遇不高等劣勢,但相應地也可能有人口密度小、生活成本低、空氣清新、景色優美等優勢,要充分發揮這些優勢,以較小的投入使人才獲得比大城市和發達地區更寬敞的住房、更優美的生活環境、更清潔的用水、更健康的食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