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浪潮電腦則發布了采用Intel處理器的1999元純主機,把顯示器的選擇權交給用戶,以靈活的1999對撼聯想的2999。
意得誌滿的AMD和聯想,馬上在Intel的瘋狂狙擊下鬧了個灰頭土臉。
誰將摘得桂冠?
無論是背叛者如聯想、方正,還是挑戰者AMD,在Intel的打擊報複下冷靜下來,其實都應該清楚,要真正改變Intel的壟斷地位,還有很多的路要走,而在“走路”的過程中,誰都不敢意氣用事。
聯想和方正的態度十分明朗:與AMD合作,隻不過是要對Intel形成一定程度的製衡,從而增加自己的談判籌碼——他們要把握的是“度”的問題,絕不會為了AMD而太過得罪Intel,並與之反目之心。
因此,清華紫光的負責人不斷向記者強調:“跟AMD的合作隻不過是產品線的補充,英特爾才是我們最主要的合作夥伴。”
曙光的產品中,AMD芯片的使用率隻占20%,Intel則占了78%。
而國內的二線品牌廠商,更表示絕對不敢與AMD有任何形式的接觸,以免Intel“龍顏大怒”,斷了他們賴以生存的費用支持——“還是等AMD先把一線廠商全部‘擺平’,我們再考慮吧。”
但盡管如此,對於AMD來說其實已經實現了一個階段性的飛躍。雖然這一個“翻身”實在不夠漂亮也不夠徹底,並未能如願把Intel的鐵杆合作者拉攏為自己的“戰友”,但畢竟,它已經撼動了很多人眼裏不可動搖的Intel陣營。根據此消彼長的定律,AMD的實力日增,對Intel構成的挑戰也必然越來越強,一旦雙方接近勢均力敵,不但芯片市場,整個PC行業的格局都會脫離Intel的鉗製,誰說不會發生何等翻天覆地的變化呢?
AMD重拳出擊英特爾營銷軟肋
·潘海霞
轉型 競爭 反壟斷 推廣 營銷
“AMD公司正在轉型,我們內部有個口號叫x86 everywhere(x86無所不在,x86指的是CPU的一種架構)”,2005年7月8日,AMD大中華區副總裁王正福在深圳的媒體見麵會上如是說。AMD轉型除了擴張產品線應用範圍外,還將從專注電腦DIY裝機市場轉向PC商用、家用品牌機以及政府采購等市場。
這不禁讓人想起AMD的強敵英特爾近年提出的口號:“Forget Intel Inside,Think Intel Everywhere(忘記內有英特爾,讓英特爾無所不在)。”在05年6月,英特爾全球CEO歐德寧還帶著這一“everywhere”使命訪華。當然,英特爾並不是真的不要Intel Inside,而是試圖將其計劃複製和擴張到各個領域。由此,AMD和英特爾的競爭更加白熱化。
“Intel Inside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足。我們的價值定位是以客戶為本。”王正福如是回答記者。這看似平淡的話,揭示了AMD的鬥爭哲學:擊中要害,邊破邊立。
如履薄冰的英特爾
Intel Inside是成就英特爾霸主地位的重要功勳。Intel Inside的提出是在1991年,最早隻是一種商標,代表各種牌子的計算機裏都有英特爾製造的芯片,後來發展為橫跨品牌、客戶、產品、服務的大營銷計劃。Intel Inside計劃是一大創舉。英特爾生產的芯片屬於中間件產品,必須整合在電腦、服務器等產品中。通常這種產品隻麵向下遊廠商營銷。而英特爾花了很多錢,讓消費者和終端用戶相信,隻要找到Intel Inside的商標,就找到了得到最先進、最可靠的芯片技術的保障。
這種針對終端消費者的營銷攻勢,在急速提高終端廠商銷售量的同時,也大大減少了終端廠商的芯片選擇權。英特爾由此成為最大贏家,Intel Inside這種廠家導向營銷行為也逐步演變成一種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當英特爾的一些競爭對手逐漸從英特爾追隨者變為某一方麵的技術領先者,英特爾的Intel Inside計劃更加嚴格地限製終端廠商購買其他廠商的芯片,這就引起了DELL、HP、聯想、GATEWAY等越來越多終端廠商的不滿。Intel Inside儼然成了霸王條款的代名詞,並由此成為英特爾營銷的最大軟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