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另一方麵,聯想也像前輩們一樣將麵臨不少風險。據估算,聯想要拿出8000萬美元用於TOP讚助,等值於6億多元人民幣的費用。高額讚助費隻是開發奧運市場的入場券,要想真正提升品牌形象,至少還要有3~5倍於讚助金額的資金用於公關推廣、市場活動等,也就是說聯想至少要撥出3億美元的專項經費,否則很難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對於年營業額700億美元的鬆下、400億美元的三星,僅幾百億港元身家的聯想,這筆費用會否成為其“不能承受之重”?資金投入的製約還僅僅是一個方麵。由於中國企業明顯缺乏體育營銷的經驗和準備,在處理奧運與企業正常運營的關係上就麵臨著財務與管理上的壓力,屆時聯想在人員投入上能否給予足夠保證也是一個挑戰……
聯想可能麵對的挑戰還有很多很多。如果不能正視這些問題並及時應對,說聯想將成為下一個退場的超級玩家,這決不是危言聳聽。
奧運營銷,光有天才創意是不夠的
文/李璐揚
【標簽】奧運 營銷 體育 健力寶 金利來 創意
中國人引入體育營銷的概念應該是近幾年的事。但在引入這一概念之前,中國體育營銷史上曾經產生過幾次自發性的體育營銷嚐試。雖然不成係統,也沒有成為後來體育營銷的基礎範本,但這幾次“天才創意”,在恰當的時機,取得了驚人的營銷效果。
讓我們一一回憶這些嚐試。20世紀70年代初期,中國乒乓球隊赴香港比賽,國內很多人關心此次賽事,並爭先通過無線電收聽比賽情況,金利來集團創始人曾憲梓先生在資金還不是很充裕的情況下,通過無線廣播在賽事中播出金利來產品的廣告:“圓點代表……斜紋代表……金利來領帶,男人的世界。”這一廣告帶給金利來的是飛躍性的發展,金利來由此躋身為國際知名品牌行列。
1984年,中國體育代表團重返奧運,並連獲佳績。廣東三水健力寶跟進推出“中國魔水,中國奧運代表團指定飲料”的宣傳戰略,很快躋身於國內知名大企業行列。在1990年亞運會舉辦之際,健力寶更是有大手筆。健力寶先是將退役的體操名將李寧招至麾下,推出李寧體育服裝產品,並通過成功運作將李寧體育服裝作為亞運會上中國選手的領獎服裝。此舉大獲成功,並由此奠定了李寧體育用品國內第一品牌的戰略地位。
回顧曆史,激動之餘又讓我們對奧運營銷大戰中中國軍團的表現產生了期待。富於智慧和創造力的中國人,能否在奧運會搭建的這一五彩舞台上有更多出眾的表現呢?上麵所說的幾次體育營銷從根本上說是自發的,還沒有過渡到自覺階段。嚴格說來,這些體育營銷距離真正的“體育營銷”有很大差距,最多,隻能說是一些“天才”的想法。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公眾媒體的力量得到了飛速發展,但個人的影響力卻減弱了,我們所麵對的具體情況也不盡相同。在這種轉變之下,奧運營銷的支點轉移到了專業的營銷機構身上,要借用專業營銷機構的力量創造新的經典。
奧運營銷不是“一錘子買賣”
文/張婷
【標簽】奧運營銷 匹克 消費者 國際化 品牌 體育
在國際化的進程中,匹克進行著一係列緊鑼密鼓的營銷攻勢,抓住奧運契機、與NBA的合作將品牌國際化戰略推向高峰,並以迅疾的速度向前發展。在北京奧運會之後,這種速度是否能保持穩定,是否會停滯甚至倒退,需要匹克謹慎掌控。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奧運情結,在很多企業的戰略部署中也都將與奧運有關的營銷行為列為重中之重,在眾多企業爭相擠上奧運快車的吆喝聲中,似乎奧運營銷就是品牌營銷的一錘子買賣。這種重戰術、輕戰略的經營理念,隻能讓企業取得短期效益,無法實現長遠的戰略利益。匹克沒有頭腦發熱,麵對國內運動品牌的老大哥李寧公司落選奧運讚助商,國內運動品牌無法正麵參與北京奧運會的事實,匹克抱著在奧運舞台上盡力而為的想法,以一顆平常心堅持走自己的品牌國際化之路。
如果說企業從事奧運營銷是應盡的“本分”,那麼跳出奧運,以更加宏大、更為長遠的視角進行品牌營銷,則是對品牌戰略發展的“加分”。“一係列營銷手段讓匹克有效地進入奧運營銷舞台,擁有一定的話語權,發出自己的聲音。但匹克麵臨的挑戰是,要將這些資源和日常的品牌營銷、品牌傳播對接,和目標消費者進行到位的溝通。畢竟,品牌打造是個長期過程。”黃明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