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知名的智能城市,是Masdar,一個位於阿布紮比市的全新住宅區。它完全建在一個突起的平台上,讓維護及新設備安裝容易多了。平台下,安設有智能化基礎結構,包括帶傳感器的供水管道及一張光纖網絡。平台上,則成為了各種綠色技術的展示地,這些技術包括節能建築,可在道路周圍急劇擴大的小隔離區,以及露珠雨水收集係統。
然而,專家認為Masdar主要是個房地產項目,是具有探索意圖的硬件。他們表明,對城市智能化真正重要的,是運行其上的軟件及連通各部分的網絡。聯網設備製造商Cisco首創了“智能互聯社區”,該項目領導者Wim Elfrink稱,“這是所有智能係統共同的基礎結構。”
上海世博會上展示了Cisco認為智能城市管理最重要的應用。該公司在其臨時展館中,搭建了一個指揮中心,以密切監視一座虛擬智能城市。一個巨大的顯示屏,展示的信息包羅萬象,如交通圖、能源使用、天氣信息以及安保攝像機發來的圖片。Cisco向遊客演示,城市管理者如何應對發生在市中心橋上的事故。方法就是,安保相機焦距拉近,救護車派出,交通路線變更至其他橋梁,全自動,耗時數秒。
然而,世界最智能的城市,或許很快,就要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拔地而起了,這個地方,就是葡萄牙波爾圖附近的PlanIT Valley,設計的人口容量最終為15萬。幕後操作者是家新興企業Living PlanIT,其創始人Steve Lewis過去在微軟工作過,用他的話來說,這個項目,是“將技術與城市發展結合起來”的一次雄心勃勃的嚐試。
他在微軟這家軟件巨頭的工作經曆,證實為PlanIT Valley這個工作做好了絕佳準備。微軟提供了打印機與電腦之類的設備連接技術,並為其他公司製造的產品(如瀏覽器及媒體播放器)提供了一個基礎,堪稱平台公司的最佳楷模。2000年初,Lewis先生在微軟時,也管理了一種稱為.Net策略的發布。這種構思,旨在開發種種程序,來整合鬆散的電子服務,而這些服務可重新部署到別處。
Lewis先生2005年離開微軟後,試圖將組件可重複使用這一概念引入建築行業,而這個行業,看來已準備停當。設計通常隻用一次,大部分建築物不節能,建築行業浪費嚴重,而許多建材簡單地一扔了之。這一切,根據哈佛商學院針對Living PlanIT所作的一項個案研究數據,占到了建築成本的大約30%。
不過,Lewis先生並未向建築公司兜售產品,而是最終將這個點子應用到整座城市。甚至在首塊混凝土澆灌前,PlanIT Valley就已在一個模擬程序裏動工了,該程序可詳細規劃該城建設。這座城市造價約100億美元,大部分依賴預製構件。例如,其地基將由混凝土塊打造,這些土塊將隨預裝的智能基礎結構全部設備一起供給。最終,整座城市及其建築物將由一套“城市操作係統”管理,這套係統整合了所有部分,並將其與各種服務(如交通管理及能源優化利用)結合起來。
這些宏偉壯麗的設計,僅在城市建設破土動工時,才有實現可能。不過,Lewis先生及類似項目的策劃人這樣的企業家,也具備別的優勢。首先,他們一般擁有政府支持。葡萄牙賦予PlanIT Valley項目“對國家具有潛在重要性”的地位,意味著享有廉價土地及慷慨減稅等種種優惠。Songdo項目由韓國政府發起。而新建城市無需應付既有人口、老舊的基礎結構及官僚主義,免受束縛。
現有城市智能化的問題,則截然不同,荷蘭最大城市阿姆斯特丹就證明了這點。一家為此目的創立的公私合營企業Amsterdam Innovation Motor (AIM)公司,並不打算提出某個總體規劃,而是要支持一些有趣的“智能”項目,同本地公司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合作,並找到讓這些項目對人人都有價值的方法。
AIM公司已推出了12個項目,包括在一些家庭安裝智能電表;將船隻連入電網,好讓其停泊在該城的港口時,再不必使用柴油發電機。
Carlo Ratti是一名建築師及工程師,領導著麻省理工學院(MIT)感知城市實驗室,他預計,大部分現有城市,至少在西方,都主張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他跟同事已提出了許多自己的智能城市項目。其中一項稱為“TrashTrack”的計劃,要求誌願者將小型電子跟蹤裝置附著在眾多垃圾碎片上,以了解這些垃圾的最終去向,旨在改進廢棄物物流。他們又提出了“Copenhagen Wheel”項目,這種自行車輪子的紅色軸承,既能激勵騎車人,還可記下汙染及噪音水平之類的環境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