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網絡追蹤生活
智能係統 網絡 生活日誌 生活追蹤 軟件
“鏡中世界”隻是大衛格勒恩特爾的大膽想法之一,還有一種叫做“生活日記”的東西--本質上說,就是海量的電子日記。“你編、寫的每一個文件以及別人發送給你的所有文件都應保存在你的生活日記裏”,他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如是描述道,他的合夥人埃裏克·弗裏曼先生的博士論文就是以此為主題的。他們說,按時間順序排列的電子文件可以讓人們更便捷地管理所有數碼、電子作品以及他們的經曆。
生活日誌尚未如格勒恩特爾先生所願代替個人電腦桌麵成為主流,實際上,為實現這一想法,人們開發過一款軟件,但是在2004年時不幸夭折。如今網絡上出現了形形色色的類似軟件,如:博客本質上就是電子日誌;個人新聞中心是Facebook及其他社交網絡的核心業務;Twitter上短信息泛濫等等。
一些人的研究比格勒恩特爾先生想象的更深入。他們正使他們整個辦公室電子化,圖片、賬單以及來往信件統統電子化。其他一些人則記錄生活的全部,戈登·貝爾是微軟的研究員,他就把收集、撰寫、拍攝及發表的所有東西全部放到他的“個人網絡空間”裏,還有一些人用便攜式照相機“記錄”下生活的方方麵麵。
有人專門十分詳實地記錄下他們所作的事情,如:喝了多少咖啡,每天做了多少工作,正在讀什麼書等等。這些信息大部分是人工輸入電腦的或有甚者,用智能手機輸入的。但是人們也用傳感器,主要是為了追蹤生活中重要的線索,如:觀察睡眠的質量或記錄跑步的速度。
第一批生活追蹤者大都是眾人為之瘋狂的超級無聊的人,但正如加裏·沃爾夫(科技文作家,“合格的自己”博客的創始人之一)所說的,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生活追蹤者,他們就是想更多地了解自己,利用科技來幫助他們鑒別使自己沮喪、睡不好覺以及影響認知行為的因素,例如一位生活追蹤者發現,食用大量黃油有助於自己更快解決算術題。
生活追蹤器市場正蓬勃發展,Fitbit和Greengoose,這兩家新成立的公司出售無線 供用戶追蹤身體運動狀況;另一個剛成立的公司Zeo,已開發出一款警示鍾,人們隻要把頭帶戴上就可以測量晚上睡覺時腦電波活動情況並在網上繪製出睡眠狀況表。
越來越多的人有追蹤生活的想法,這些想法一旦被公司捕捉,他們便將深入開發並提供服務,如:Xobni公司通過分析收件盤來幫助辦公室e族管理郵件和通訊錄,它根據電子往來的頻繁程度來整理數據,取代了傳統的按字母的排序方式。用戶有時對它整理出來的結果吃驚不已,一位叫做傑夫的公司老板說:“一旦有人排在了女朋友或老婆前麵,有些人就會感覺很緊張。”
智能城市不再遙遠
智能城市 信息 數據 資源 綠化 新加坡
在新加坡,有關水的對話很快政治化了。其與馬來西亞兩國現行的供水協議將於2061年到期,屆時,這個城市國家再也不想依賴來自馬來西亞的供水。這位新加坡北邊的鄰居(新加坡曾是馬來西亞的一部分,兩者在1965年不歡而散),已不止一次威脅要提高水價,甚至切斷供水。
然而,政治並非新加坡建設先進供水係統的唯一原因。其濱海堤壩上的信息中心,展出了多張表現洪水泛濫及幹旱肆虐的圖片。新加坡公用事業局負責人Yap Kheng Guan解釋說,“我們的水要麼太多,要麼太少。”盡管有極為複雜的溝渠隧道係統,洪水仍會突然來襲。2010年7月暴雨過後,主商業區的一些地方就浸在水中了。
缺水及水過量的問題,也明顯提上了該國議事日程。新加坡人身處世界最富有人群之列,熱衷開車,但該國道路空間極為有限。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市中心變得過於擁擠時,新加坡政府引入了世界首套城市道路人工收費係統。1998年,該係統又最先實現了自動化。Accenture谘詢公司新加坡本地辦事處的領導Teo Lay Lim稱,“新加坡證明了,窮則變,變則通。”
這座城市希望成為各種智能城市技術的“生活實驗室”,這些技術不僅包括供水與交通係統,還涉及綠色建築、清潔能源及城市管理。新加坡經濟發展局負責清潔能源建築群的Goh Chee Kiong解釋道,上述領域的新加坡當地企業與外企,在將其產品銷往別處前,可在星島上開發並展示其產品。
讓城市更智能化的強勁需求,不僅出現在中國及其他城市化急劇推進的國家,也遍及西方世界。Accenture谘詢公司戰略全球總裁Mark Spelman稱,在城裏,諸如水、空間、能源及清潔空氣一類的資源稀缺,故其使用從順其自然,開始厲行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