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許多這樣的項目,尚需一個通用平台,好簡化數據采集,支持各種應用,Ratti先生說。這或許也促使他認識到自個的終極願景,就是將城市變成一個能利用來源各異數據的“控製係統”,數據來源包括手機、智能電表及建築物裏的傳感器。挖掘出的這些數據,可用來改善公共交通及安全。
電表水表全智能
智能係統 城市公共設施 新加坡 交通 供水
倫敦的街道有點像是一個迷宮,而地麵下的管網則更加錯綜複雜。自來水管縱橫交錯,遍布城市地下的四麵八方。泰晤士水務公司是眼下負責管理倫敦供水管網的公用事業單位,即使該公司也無法確切地了解全部供水管網的分布情況。
泰晤士水務公司已經用塑料水管更換了1300英裏長的供水主管線,這些鑄鐵管線還是維多利亞時代鋪設的,也是最容易出現破損的線段。此舉使每天流失的自來水量減少到6.7億升。該公司在鋪設新管道的同時,也在管線上安裝無線感應器,使公司能夠隨時了解管線的運行狀況。
泰晤士水務公司不僅需要隨時掌握供水管線的運行狀況,也需要根據這些信息迅速采取行動。世界各地的基礎設施運營者們同樣如此。無論是水、電、運輸係統還是建築物的運營者,他們都試圖將自己管理的無感知能力的基礎設施變成一種類似中樞神經係統那樣能夠即時做出反應的係統。這種需求使他們成為融合有形的基礎設施與無形的數碼世界的先鋒。
將傳感器與伺服器(控製某個機構的裝置)安裝到有形的基礎設施上並不是什麼新發明。這樣的係統被稱作“監視控製與數據采集係統”,已經出現幾十年了。但許多情況下這種係統仍需人工幹預:派出工人去下載傳感器的讀數或去搶修故障。而且,即使傳感器和伺服器相連接,由於型號各異而導致了係統不兼容的問題,所以這些傳感/伺服器難以形成可以自動處理故障的組合。
泰晤士水務公司正在投入1億英鎊(1.58億美元)進行設施改進,以使公司的大量故障處理業務實現遠距遙控自動化。
世界各地都在取得類似的進展。在供水行業和其他領域,節約的潛力都非常巨大。供電行業遠遠走在了前麵,主要原因是他們可以利用電網來收集傳感器反饋的數據和控製伺服開關。運輸係統則相對落伍,特別是道路管理係統,除了使用交通監控探頭外他們是毫無作為。甚至建築物的管理也越來越自動化了,現在可以對建築物的能源消耗狀況實施不間斷的監控。
然而基礎設施要真正實現智能化,僅在網絡的管線中安裝更多的信息反饋裝置還是不夠的。邊緣地帶(使用者與監控設施的接口)也應該實現智能化。這種想法導致了智能計量這個概念的提出,智能計量在電力工業領域的應用已經獲得了長足進展。
想要親眼見識一下這種技術使用狀況的最佳之地是科羅拉多州的博爾德市,這裏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完全成熟的“智能電網”。當地的電網管理部門是埃克西爾能源公司,該公司對用電並不吝嗇。公司安裝了能夠自動報告電路跳閘事故的設備。公司安裝的智能電表達2萬多塊,通過光纖將這些電表並入網絡。此外還建立了一個跟蹤用戶用電狀況的網站,並推出了鼓勵用戶避開用電高峰時段的定價方案。公司甚至還在一些家庭安裝了能夠在用電高峰出現時自動關閉空調係統的裝置。這種機製被稱作“需求響應”。
結果好壞參半。該係統肯定幫助埃克西爾能源公司提高了電網的運行效率。這家經營共用事業的公司現在對其電網的運行狀況一目了然,電路跳閘的事故很少出現了。一旦電路出現故障,可以精確判明其位置,迅速地完成搶修工作。但用戶的用電量與以往相比並沒有顯著的下降。
但智能電網的終極目標是希望電價能夠按照需求響應而上下浮動,實現動態定價。這樣可以在用電峰值時段將峰值負荷降低10~15%。布拉特爾集團是一家谘詢公司,據該公司的艾哈邁德·法魯基(Ahmad Faruqui )估計,如果能夠向用戶提供用電實時信息,削峰填穀的效果可以增加兩倍以上。他說,與動態定價和需求響應相結合,這個數字很容易再次翻番。
智能電表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峰值負荷,從而使電廠能夠降低峰值發電功率。斯特凡·赫麥基是麥肯錫公司的水務專家,他解釋說,供水行業的經濟指標有所不同。水很容易存儲,而消費者對於何時用水的選擇餘地不大(例如,家庭日常生活中耗水最多的項目是衝廁所,而人們要方便是不能推遲的),所以采用智能水表的理由就不那麼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