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印象泰山,天街往事(2 / 3)

終於登上了天門,在古代,隻有皇帝才能登上天門,朝拜天神,以保佑自己統治,這也是為什麼七十二個皇帝都來泰山朝拜的原因。過南天門,有一條狹長的石板路街市,名“天街”,高大的門坊立於天街的北側,與澳門的大牌坊很相似,我快跑上天街,頓覺四周開闊,有種地到無邊天作界,山登絕頂我為峰的感覺。仰首白雲,隻有天在上,四環八方,四麵平坦得很,我張開雙臂,對著天街大喊,我來了。腦海裏突然想起郭沫若那首詩《天上的街市》——“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你看,那淺淺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寬廣。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哈,我現在就站在美麗的街市中間,隻見情侶們的手牽手,哪有隔著時空的牛郎痛苦地思念織女呀?那時候約會騎牛,現在。就是不見麵也可以網上約會呀。看來,古代人比我們活得更辛苦一些。

天街不算太長,大約有五百多米吧。都是與泰山有關的紀念品。

站在天街上,天風浩蕩。往下看去,天空中的白雲,像雲不是雲,天哪,那哪是白雲呀?成了蒼茫無際的海。在空中漂浮的海,流動的海,綿綿無際。變幻著各種姿態。我來泰山以前,一個朋友對我說起他去泰山的感覺——坐在天街上吃飯,可以把雲彩抓在手裏。好浪漫的感覺。這時,有人對著天街喊:玉皇大帝,我來了,保佑我吧。有人跟著應和:阿彌陀佛。

天街的盡頭就是規模宏大的碧霞祠。這組建築是金屬鑄件與土木磚石組成。據說明洪武年間的一次修繕就耗費黃金約五千兩。是大明王朝的重點工程。

從南天門通往岱頂的玉皇頂是一片平坦的山地,大約幾百米後就是玉皇頂,是泰山主峰之巔,因峰頂有玉皇廟而得名。位於碧霞祠北,為泰山絕頂,舊稱太平頂,又名天柱峰。玉皇廟始建年代無考,明成化年間重修。那可是古代帝王拜見天神的地方,泰山玉皇廟,“首出萬峰,呼吸通帝座。”,是泰山最高的一處廟宇,主要建築有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東西配殿等,殿內祀玉皇大帝銅像。神龕上匾額題“柴望遺風”殿前有“極頂石”,標誌著泰山的最高點。極頂石西北有“古登封台”“天左一柱”、“惟天在上”碑刻。

這裏是曆代帝王登封泰山時的設壇祭天之處。東亭可望“旭日東升”,西亭可觀“黃河玉帶”。

玉皇頂是古代帝王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諸神之所,也是秦始皇、漢武、光武三帝登岱封祭之處。”泰山封祭是功德卓著帝王的專利,因而在曆史的長河中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始皇帝於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ii0年)三月,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

玉皇頂也是文人墨客、眾多遊人向往之地。登上岱頂,極目四方,“一覽眾山小”;漫步庭中“時之不同景不同,岱頂還有其他好看的景點——

碧霞祠:位於岱頂,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祠宇,始建於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

其主要的建築有大殿、配殿、山門、禦筆亭、鍾鼓樓、神門等。整組建築巍峨嚴整,設計新穎獨特,高低錯落有致,氣勢恢宏。遠處眺望,白雲繚繞,金碧輝煌,宛若天上宮闕。祠以山門為界,分內外兩院,內院正殿供奉碧霞元君銅像。其銅身鎏金,工藝精湛。東西配殿鐵瓦覆蓋,是一組高山建築中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