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印象泰山,天街往事(3 / 3)

日觀峰:玉皇頂東南是“平頂峰”,清代在此建“乾隆亭”,中有碣,上刻“孔子小天下處”。平頂峰之東是“日觀峰”,這裏是觀日出的最佳位置。觀峰石刻遍布,如“俯察萬類”、“目盡長空”等。峰東側有觀日長廊,全長30餘米。亭廊相接,似仙閣矗立,鮮豔奪目。峰北有巨石長長橫出,斜刺青天。俗稱探海石。登石可朝觀日出。暮賞彩雲。此石今已成為泰山的重要標誌。

丈人峰:玉皇頂西北為“丈人峰”,因石峰狀如老人傴僂而名。峰周圍有數塊俊秀小石,故又有“老翁弄孫”之稱。這裏是去後石塢的必經之路,立著一塊3米多高的巨石,石形方中帶圓,下小上大,上刻“丈人峰”3個大字。還刻有“天下第一山”、“中天獨立”、“東柱第一靈區”等大字和一些詩文。

旭日東升:泰山距離東海最近處約230公裏,人的視野在大地水準麵上隻有140公裏,顯然看不到海山的日出。可是由於泰山的高度和地理位置及光的折射作用,使海上日出在一定條件下確實又能看到。當黎明時分,遊人站在岱頂舉目眺望東方,一線晨曦由灰暗變成淡黃。又由淡黃變成橘紅。而天空的雲朵,紅紫交輝,瞬息萬變,滿天彩霞與地平線上的茫茫雲海融為一體,猶如巨幅油畫從天而降。浮光耀金的海麵上,日輪開幕,撩開了霞帳,披著五彩霓裳,像一個飄蕩著的宮燈,冉冉升起在天際。須臾間,金光四射,群峰盡染,好一派壯觀而神奇的海上日出!這種絕妙的時刻,並不是每位遊人都能遇上。泰山日出是岱頂奇觀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標誌,隨著旭日發出的第一縷曙光撕破黎明前的黑暗,從而使東方天幕由漆黑而逐漸轉為魚肚白、紅色直至耀眼的金黃,噴射出萬道霞光,岱頂觀臼曆來為遊人所向往,也使許多文人墨客為之高歌。

黑龍潭:在泰山西溪百丈崖上,有瀑布飛流直下,聲若雷鳴,狀如掛著的千尺銀練。傳說此潭與東海相通,有龍自由來去,故名“黑龍潭”。“龍潭飛瀑”是泰山名勝之一,觀瀑吟詠,引人生出無限遐思。清人有詩雲:“真源流不竭,飛下最高峰。俯注潭千尺。深藏或有龍”。旁有“西溪石亭”一座,門兩側有對聯一副“龍躍九霄,雲騰致雨,潭深千尺。水不揚波”。

普照寺:始創於元朝。取佛光普照之意,是六朝古刹。它位於淩漢峰前,峰巒環抱,一澗低流,蒼鬆翠柏掩映,依山而建,是一組完整的佛教寺院古建築群。寺院以大雄寶殿、摩鬆樓為中軸,形成三進式院落。兩側配以殿廡、禪房和花園等。西北牆上嵌碣8磚,東北牆下立明、清時重修碑。馮玉祥先生隱居泰山時,以泰山習俗和民生疾苦為題材,寫了很多白話詩,自稱“丘八詩”,由趙望雲配以漫畫,刻製成碣,立於院中。後院為菊林院,有鬆一株。冠大如棚,嫋嫋婷婷,清代光緒年問何煥章遊山至此,題“一品大夫”。後院正房與摩鬆樓相接,額題“菊林舊隱”,曾為康熙初年元玉僧居所。現辟為紀念館。其楹聯為:鬆日好青竹日好綠。天吾一磚地吾一瓦。

天街往事,我們用最短的時間一眼看盡,甚至來不及思索,匆匆留下談笑的身影與腳印,是那樣的輕淺,看不盡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漫長曆史,在歲月的塵埃中。銘記在泰山的石刻中,被後人的我們或笑談,或遺忘,或流連。唯有泰山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