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印象泰山,天街往事(1 / 3)

天下秀

作者:雨樺

泰山古稱“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時始稱“泰山”。“山以嶽蘿,嶽為東最”。自漢代我國確立“五嶽”以來,泰山就居於“五嶽獨尊”的地位。泰山,之所以成為名山。是因為自秦代以來,先後有七十二個皇帝來到泰山。所以,泰山常被人們看做是崇高、偉大的象征。自秦始皇以來,泰山就頻頻被曆代帝王光顧。在泰山頂上朝拜天地。

在五鬆亭景點,有兩棵二千多年前的樹木,據《史記》載,秦始皇封泰山時中途被雷雨所毀,隻剩下了兩棵,因其護駕有功,被封為“五大夫”。今存兩株,拳曲古拙,蒼勁蔥鬱,自古被譽為“秦鬆挺秀”,是泰安有名的八景之一。附近山腰有古鬆一株,樹枝下垂以招手迎客,故名“望人鬆”,又叫“迎賓鬆”。其東北有乾隆皇帝新題的朝陽洞。這裏古鬆層層疊疊,蔭翳蔽日,鬆風泉韻,如巨浪拍岸,堪稱奇觀。異峰突起,山勢突兀挺拔,氣勢磅礴,頗有“擎天捧日”之勢。

最讓我驚訝與百思無解的是泰山的石刻,所到之處,到處都有石刻,且書法很美,各種寫體都有,充滿陽剛之氣。好像書法家搏覽會一樣,那樣子不是在石頭上寫字,而是在上好的宣紙上揮毫潑墨一樣瀟灑。我喜歡泰山的石刻,幾千年的曆史,依然完好,這裏有刻在大片天然石坪上的北齊石刻佛教《金剛經》,全文隸書,字大約50厘米,字體遒勁,被譽為“榜書之宗”、“大字鼻祖”,雖經1400多年的風雨侵蝕,現在仍存留著1000多字。當時,在路邊還有另外一處‘石林’上麵全是書法,而玉皇頂周圍,曆代刻石眾多,其中描寫泰山雄偉氣勢的題字有“岩岩”、“俯察萬類”、“五嶽獨尊”、“昂首天外”、“曠然天際”、“登峰造極”、“拔天通地”、“目盡天空”、“擎天捧日”等等,共有刻石65處之多,形似一所詩詞、書法、藝術的天然陳列館。我用相機不停地往下拍,各個碑文完好。之後的很多天,每有閑下來時,就會想起泰山頂上的石刻,我感慨於先人的偉大,那麼陡峭的山,削辟如刀一樣,那樣高難度完美的書法,要在陡峭的山石上完成,登山時,我經常落後於別人,是因為我一看到各式各樣的石刻就會呆在那裏。我在想,我們物質貧乏的先人,從來沒有現代化的工具,他們是用什麼刻出的字,他們是怎麼上去的呀?我在他們鋪就的盤山路上尚不能正常行走,可見,他們對於這樣一個偉大到無以形容的工程,發揮了極致的才能,沒有人能回答我的疑問,耳邊隻有爬山人嬉笑的聲音,而我的思緒。很久都在曆史的塵煙中回旋,無法回到現實中來。爬泰山,既有爬山的樂趣,也有重返曆史學習古人的精神的過程,泰山,是文化的山,是曆史的山,是皇帝們朝拜天神的山,也因此在我們後人的攀登過程中,充滿了神秘的色彩。曆史,因為七十二個皇帝的腳步顯得更加厚重與豐富。爬山的那一刻,我不是在爬山,而是仿佛也像當年的先帝們一樣,為自己的未來朝拜天神,希望取得她的保佑。讓自己的理想早日‘阿彌陀佛’。

曆經十八盤的險,一路的攀爬,終於來到南天門,很多遊客到了中天門就堅持不住了,去坐上山索道,其實,泰山的美就在於中天門以後的路。越險越艱,越艱越美。南天門:位於泰山十八盤的盡頭,海拔1460米。古稱“天門關”。它建在飛龍岩與翔風嶺之間的低坳處,雙峰夾峙,仿佛天門自開。門為閣樓式建築,石砌拱形門洞,額題“南天門”。紅牆點綴,黃色琉璃瓦蓋頂,氣勢雄偉。門側有楹聯日“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站在南天門前,山風從門洞呼嘯疾過,很爽!看著下麵萬丈懸崖,有種俯視天下蒼生的成就感,所以,當年李白登上南天門曾作詩一首:“天門一長嘯,萬裏清風來。”這時,所有的累,都化成了欣喜,在內心湧動,人生何嚐不是曆經艱難以後看到勝利的陽光後那種欣慰與滿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