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輕人應該及時催促、詢問他的朋友,他所犯的錯誤是沒有分辨出這是一句場麵話。
說場麵話也是一種生存智慧,行事圓滑的人都懂得說,也習慣說。這不是罪惡,也不是欺騙,而是一種必需。
這種場麵話所說的有的是實情,有的與事實有相當大的差距。聽起來雖然很牽強,但隻要不太離譜,聽的人十之八九都感到高興。
諸如“我會全力幫忙”、“有什麼問題盡管來找我”等。這種話有時是不說不行,因為對方運用人情壓力,若當麵拒絕,場麵會很難堪,而且會馬上得罪一個人;若對方纏著不肯走,
那更是麻煩,所以用場麵話先打發,能幫忙就幫忙,幫不上或不願意幫忙時找理由。總之,這也是一種緩兵之計。
成長導航
別輕易相信場麵話。
你一定會遇到許多這樣的情況,而對於稱讚或恭維的場麵話,你要保持冷靜和客觀的態度,千萬別因別人兩句話就得意忘形,因為那會影響你的自我評價。冷靜下來,反而可以看出對
方的用心如何。
對於別人滿口答應的場麵話,你要保留態度,以免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隻能姑且信之,因為人情的變化無法預測,你不能知道他的真實想法,隻有抱著最壞的打算。如果要弄清
楚對方說的是不是場麵話也不難,事後求證幾次,如果對方言辭閃爍,虛與委蛇,或避而不談主題,那麼對方說的可能就是場麵話了!
與人交往,如果他對你說了場麵話,你一定要有清醒的頭腦,否則可能會壞了大事。
有時青少年也要說些場麵話,因為不說,會對你的人際關係有所影響。
特別是在一些應酬場合說一些場麵話會使場合氣氛更加融洽從而有利於關係的加深。
言多必失,嘴上得有個把門的
愚蠢總是在舌頭比頭腦跑得快時產生的。
——諺語
我們常說:“言多必失。”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總是滔滔不絕地講話,說的多了,話裏自然地會暴露出許多問題。
言多必失,禍從口出。特別是人多的場合,一不小心,一旦失言,你的話就可能中傷或傷害到某個人,這自然會讓你招惹禍端。
在事業成功的過程中,一言一行都關係著個人的成就榮辱,所以言行不可不慎。
不論什麼時候,在公共場合,說話時都要注意說話的分寸。沒有考慮周到的話,最好少說。
方強被推薦到一所新公司就任部門經理。在過去的工作崗位,方強的工作得心應手,無論是業績還是人際關係都非常理想。剛剛來到一個新的環境,他覺得有些不適應,上任幾個月始終不能擺脫過去公司的“痕跡”,忍不住拿過去公司的種種好處同現在的公司做比較,尤其在公司會議上,他每次總要不停地談到過去公司的狀況,“我們過去如何如何”幾乎成了他的口頭禪。久而久之,他發現許多同事對他總是敬而遠之,他用了一些心思也沒能夠改善自己被“冷藏”的狀況,直到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聽到幾個女同事在背後議論,“那個人真虛偽,既然過去的公司那麼好,幹嗎跳槽過來呢?”他這才醒悟過來,開始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可惜他已經給大多數人留下了惡劣印象,想在短時間內讓大家接受他又談何容易。
方強在跳槽後,還殘留著對過去工作環境的“留戀”,尤其是遇到一些不太如意的事情,就“觸景生情”,這本來無可厚非,但他錯誤地讓這種負麵情緒從自己的言談中流露出來,一味的回顧過去,不免令人生厭。跳槽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對過去企業的“背叛”,既然已經“移情別戀”,又何必藕斷絲連,舊情難忘呢?過去不必留戀,今天才更重要。方強沒有注意這一點,結果給大家留下一個虛偽的印象。
在生活中,總是少不了楊濤這樣的人,他們不加思考,滔滔不絕地講話,很少考慮別人的感受和自己將麵臨的後果。
有的人性情直爽,動不動就向別人傾吐苦水。雖然這樣的交談富有人情味,但他們沒有想到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嚴守秘密。直到這些不可與人言的隱私成為對頭手中的把柄時,他們才會幡然省悟,追悔莫及。
有的人喜歡爭論,一定要勝過別人才肯罷休。結果當時確實在口頭上勝過了對方,但卻深深損害了對方的“尊嚴”。對方可能從此記恨在心,後果不堪設想。
有的人喜歡當眾炫耀,陶醉在別人羨慕的眼光裏。豈不知在得意忘形中,某些人眼睛已經發紅,那些心理不平衡的人,表麵上可能是一臉羨慕,背後卻開始做小動作……
“言多必失”的教訓實在太多,所以,請告訴自己,不要再希冀用言辭來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說得越多,你所能控製的也就越少,說出愚蠢的話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成長導航
為了避免多說話招致禍患,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少說話,多聽聽他人的意見和主張,虛心向有才能的人學習,才能以人之長補己之短。二是說話要慎重,不要妄發言論,信口雌黃,讓人覺得你不知天高地厚。三是講話要注意時間、地點、場合和講話的對象,不要不管三七二十一,炫耀自己在某一方麵有學識有見解,或是比別人知道的他人隱私多,亂發議論,這樣會傷害別人的自尊心,也會影響人際交往。四是要注意講話內容的選擇,該講的要講,不該講的不要到處亂講。
要把握機會,就勇敢秀出自己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佚名
清代名臣曾國藩在與太平天國作戰時,有一天用好晚餐後,與他的幾位幕僚閑聊,縱論起當世的英雄豪傑。
他深有感觸地說:“彭玉麟和李鴻章乃蓋世之將才,吾不能及。”
一位幕僚忙說:“此言差矣。您與彭、李二大人各有所長,各領風騷也。”
另一位幕僚道:“彭公威猛,故人不敢欺。”
又一位幕僚說:“李公精敏,自然人不能欺。”
說到此處,其他幕僚頓時語塞,發過言的幕僚同樣麵麵相覷。
曾國藩閉目沉吟:“但請諸位知無不言。”
眾人一時陷入尷尬。忽然,在一旁管理文墨、負責日常抄寫的一名後生,小步趨近曾國藩,躬身細語:“想我曾帥仁德,人不忍欺。”
此語一出,舉座之人無不齊聲鼓掌。曾國藩麵頰泛紅,連稱:“言過其實,言過其實矣!”殊不知,曾國藩向來以“仁德”二字自詡,此言正中他的下懷。
事後,曾國藩仍對那個說話的後生念念不忘,問其手下:“此為何人?”
手下人回答:“此人祖籍揚州,秀才出身,行事一向謹慎、多思、少言。”
曾國藩禁不住喟歎:“此生有大才,不該埋沒。”
不久,曾國藩升任兩江總督,便委派那個後生任職權傾一方的揚州鹽運使,令他衣錦還鄉。這個人,就是後來“兩年四級跳”的兩湖總督陸徵明。
陸徵明隻因一句妙語便得升遷的“發跡史”,是以供世人為之深思並引為借鑒。
新西蘭女作家曼斯菲爾德說:“一個會講話的人,不是記得別人說過話的人,而是能說些讓人記得的話。”實際上,話不在多,而在是否能夠真正打動別人。隻有打動人心的話,才能夠達到表現自我的目的。
其實,不僅說話如此,做事情也同樣如此。也就是說,當我們表現自己時未必需要追求量的多少,最根本的在於其實際效果。在關鍵時刻,如能適時做出最佳表現,就勝過平時的千百次表現。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斯大林在軍事上最倚重的人有兩個:一個是軍事天才朱可夫,另一個是蘇軍大本營的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他們二人均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在二戰結束後甚至在二戰期間,朱可夫就令斯大林多次產生反感,而華西列夫斯基卻一直深受斯大林的信任和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