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適應社會大迷宮是成長的必由之路1
適應社會方能生存得更好
最高明的處世術不是妥協,而是適應。——吉姆梅爾
太陽升起的時候,非洲草原上的動物就開始奔跑了。獅子知道如果它趕不上最慢的羚羊,就會餓死。對羚羊來說,它們也知道如果自己跑不過最快的獅子,就會全部被吃掉。
出生時,每個人都是一樣的,長大以後,隨著環境的變化,有的會變成獅子,有的會變成羚羊。然而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所麵對的競爭和求生的挑戰都是一樣的。
因此,你一定要有跑贏別人的智慧和勇氣,否則不是餓死,就是被吃掉。這是一則有關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其中包含的智慧可以應用在人生的方方麵麵。
適者生存的法則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每個人包括青少年要想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有所發展,就必須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青少年首先要培養自己的獨立精神和生活
自理能力。中國的青少年在這方麵亟待加強。在媒體上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報道:某個青少年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等進入學校卻沒有起碼的生活自理能力;某某學生高考中闖過千
軍
萬馬擁擠的獨木橋,考上夢寐以求的大學,舉家歡呼。但孩子進入大學後卻不會與人相處,生活,學習中屢屢受挫。這種高分低能在青少年中並不少見,可是,中國式的教育中存在很
大的誤區。
有學者指出,每一個青少年都應該知道,在現實的社會中
,大人不可能總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完美的生活環境,因此,如何適應環境,是青少年最重要的技能。需要注意的是,適應環境不是一味地“順從環境”,而是根據環境條件改變自身、
調節
自身,試著與環境條件保持協調,才是其本意,才能真正生存。隻有適應環境,才能改變環境、創造環境。
是否能夠快速地、很好地適應一個新的環境,往往取決於個人長期的儲備,所以,青少年朋友們要培養自己的適者生存之道,還要從自身的基本素質下功夫。
成長導航
怎樣適應社會?
樹立自信心。青少年朋友們要意識到:也許自己並不是最好的,但絕對是惟一的,每個人都擁有著其他人無法比擬的優點。沒有必要為一時的不如意就妄自菲薄,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了。
學會生活自理。隻有具有良好生活自理能力的人,才能恰到好處地安排自己的每一天,協調的個人生活能減少孤獨感,快速地適應新環境。
具備幽默感。幽默感就是能認識自己的錯誤、看出自己行為的可笑之處。這樣,一方麵可鬆弛緊張的神經,使不良情緒得到正常發泄,另一方麵能減少身心的痛苦,緩解緊張的人際關係與衝突,使自己受歡迎。
增加個人的知識。平常就要多看書、多掌握各種知識,才能適應快速變遷和知識爆炸的現代社會,跟上時代的步伐,也就容易勝任新環境提出的新要求。
尊重、寬容他人。平等地對待所有的人,樂於欣賞他人長處而不隨意侵犯他人;善於接納他人,向他人學習,聽取他人意見,這樣的性格在什麼環境中都會很容易地建立良好的人際
關係。
良好的社交形象將為你增光添彩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種寶藏,但是使他們生出光彩的則是良好的禮儀。——洛克
伴隨著青少年的獨立和成長,他們融入社會的程度在漸漸加深,其中一個最明顯的標誌就是社交活動增多:生日聚會、婚禮、晚宴等。在這些社交場合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以給
他人留下一個好的印象。
社交禮儀的原則是我們處理人際關係的出發點和指導原則。主要有:
1、尊重的原則。尊重是禮儀的情感基礎,人與人之間彼此尊重,才能保持和諧愉快的人際關係。
比如:要尊重他人的隱私。不能頭看別人的信件,刺探談人私生活的隱秘,更不能散步謠言,無事生非,製造事端。還有到別人家去拜訪,應該事先約定,不能貿然來訪。再有就是,要準中外賓的風俗習慣。
2、自律的原則。就是在生活中,要自覺遵守禮儀規範。自覺學習禮貌禮節,隻有這樣才能在待人接物的時候應付自如,左右逢源。
3、寬容的原則;寬容,就是寬宏大量。能容人。能原諒別人的過失。我們要努力學會以己推人,設身處地為對方多著想。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時常樹立容納他人的意識。
4、適度的原則。在人家交往中,我們一定要把握社交的距離,也就是要把握在特定環境中人們彼此之間的情感尺度。
一個人的舉止要符合一定的標準,即:“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長期以來人們在舉止方麵有了約定俗成的規範,這就要求青少年朋友的言行舉止在不同場合要注意得當。
①點頭。這是一種最常見的禮貌行為舉止,經常用於與人打招呼。用點頭來打招呼時,點頭者應用眼看著對方,麵部略帶微笑,等對方有表示時再轉向他方。點頭打招呼也可以在較
大的迎送場合使用,當迎送者較多或距離較遠時可以用點頭表示敬意,也可以點頭和握手配合使用。
②舉手。這是一種與對方較遠或交臂而過時間倉促時的打招呼方式,也是一種常見的禮貌行為舉止。由於條件所限,打招呼是最合適的,用這種隨機的禮貌舉止可以消除對方的誤會
,並感到與正常招呼差不多的滿意。這種方式不但可以表示認出對方,而且還可以在短距離內表達你的敬意。
③起立。這是一種在較正式場合使用的位卑者向位尊者表示敬意的禮貌舉止。常用於集會時對報告人到場或重要來賓蒞臨時致敬。
④鼓掌。這是在社交場合表達讚許或向別人祝賀等感情的禮貌舉止。在正式的社交場合,重要人物出現、精彩演講或表演結束皆可鼓掌。
⑤擁抱。這是傳達親密感情的禮貌舉止。在國外,特別是歐美國家應用廣泛。我國通常用於外交活動中的迎來送往場合,偶爾也用於久別重逢、誤解消除等難以用語言來表達強烈感
情的特殊場合。
成長導航
在與人交往時,還應該注意交談雙方的距離。距離過近或過遠都會有失禮貌。距離過遠,會使交談者誤認為你不願與之接近,厭惡他,拒人於千裏之外;距離過近,稍有不慎就會把唾沫濺到別人臉上,把口中或身上的異味傳給別人,很令人生厭。如果對方是異性,還會使之戒備,甚至被他人誤會。特別是未婚男性與未婚女性之間尤要注意,如果男性有抽煙史或口臭等口腔之疾,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不要忘乎所以地談論。
那麼,與人交談時保持怎樣的距離才算合適呢?主要應根據具體情況定,一般禮貌距離:0~45cm為親密距離;45~120cm為熟人距離;120~300cm為社交距離;360~800cm為公眾距離。
場麵話不可全信
相信一切的人和懷疑一切的人,其錯誤是一樣的。——塞涅卡
阿明聽說朋友有一本好書,他很喜歡,希望能借來看看。於是他去拜訪那位朋友,請求借書給他看。
那位朋友很熱情,並且當麵應允,爽快地接受了他的要求:“沒問題!不過我還沒看完呢,下周吧,下周我看完了打電話告訴你。”
阿明非常高興地回去了,等著他朋友給他打電話。誰知都過去一個月了,他還沒有等到朋友的電話。於是他打電話詢問。那位朋友說:“我看是看完了,隻是已經被別人借走了,不好意
思啊!”阿明放下電話很氣憤地說:“答應我了怎麼做不到啊!”
可能的真相是:要麼他的朋友根本不想借書給他,兩次說的話都是托辭,都是場麵話;要麼他的朋友想借給他,但書確實借出去了,其實“下周我看完了給你打電話”是典型的場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