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論生死:苦樂由人,安於生死(1 / 3)

大師論生死:苦樂由人,安於生死

人生活於世上當然要快快樂樂地活著才懂得生命。不必擔心生前的歡喜苦難,不用擔心死後種種後事,擁有看透生死的勇氣,便能免除一切悲哀,懂得珍重和愛惜生命,自然能順應世態、重生樂生。

拋卻無常之苦,常悅我淨

在很多人的印象裏,佛教的基調是悲觀,認為 “人生是苦”。世人因此斷定,佛教倡導的是消極悲觀的人生態度,信仰佛教的人,往往也會把佛教看做是參透人生之苦的池沼,浸溺於悲傷的感情中不能自拔。這是對佛教最普遍的一種誤讀。

弘一法師專門在演講中解釋這個問題說:“佛指示我們,這個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的真義的人,就生起錯誤的觀念,覺得我們這個人生毫無意思,因而引起消極悲觀,對於人生應該怎樣努力向上,就缺乏力量,這是一種被誤解得最普遍的,社會一般每拿這消極悲觀的名詞,來批評佛教,而信仰佛教的,也每陷於消極悲觀的錯誤,其實'人生是苦'這句話,絕不是那樣的意思.”

佛確實曾指示我們“這個人生是苦的”,然而這個所謂的苦,指的不是生活的艱難雲雲,而是指“無常之苦”。“無常之苦”指一切都無常,都會變化,佛是從無常變化的角度說人生都是苦的。譬如身體健康並不永久,會慢慢衰老病死,有錢的也不能永遠保有,有時候也會變窮,權位勢力也不會持久,最後還是會失掉。以變化無常的情形看來,雖有喜樂,但不永久,當生活發生變化,苦痛就來了。

佛說人生是苦的,這苦是說人生有缺陷,快樂不會長久。就像花朵會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盛開,飽滿晶瑩的花瓣與曼妙的香味讓人沉醉留戀,它卻注定不能長久留存於世上,你必須經曆它的凋敝和枯萎——相對之前花之美態,這個情境是悲涼的。

客觀地看看我們的生活,是單純的痛苦憂愁嗎?很顯然不是的,人生有那麼多快樂的事情。每個人都不免要經受身體有病、家境困苦、親人別離之類的痛苦,同樣也會享受到身體健康、經濟富裕、合家團圓的快樂,無論什麼事,苦樂都是相對的。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說人生是苦,否定了生活中所有快樂的因素,顯然是偏激的做法。

弘一法師指出,佛教非但不認定生活是悲傷的,還會告訴大家如何走出悲觀的情緒,直麵這悲傷。佛倡導一種境界,叫“常樂我淨”。常是永久,樂是安樂,我是自由自在,淨是純潔清淨。四個字合起來,就是永久的安樂,永久的自由,永久的純潔。生活從來就不是圓滿的,它喜憂參雜。佛法想告訴你的,就是按照什麼方式修行才是正確的、怎麼做才能把這不徹底不圓滿的人生改變過來,成為一個圓滿的人生。

佛曾在在菩提樹下冥思靜想,想要悟出人生真諦,七七四十九天之後,最後終於覺悟並總結出人生的四個真諦:

苦諦:人生是苦,是佛教對人生的基本認識。

集諦:貪欲是人痛苦的根源,是佛教對人生痛苦根源的分析。

滅諦:人要擺脫痛苦,必須放下貪欲,佛告訴人們如何才能擺脫痛苦。

道諦:告訴人們如何擺脫痛苦以及獲得解脫的方法和途徑。

“四諦”是一把解開生命煩憂的鑰匙。佛教認為宇宙是虛幻的,暫時的,空性的,沒有任何東西能永恒不變。一件價值連城的古玩,一旦失手掉在地上,頃刻之間就分文不值了,若執著於它原來的價值,不能認識到它本來的空性,就會傷心、痛苦。人們應該在使用它時愛惜它,珍惜它,而一旦失去了也不要執著與煩惱。

花朵會開放,就必然會凋敗。以豁達的心態看待這個事實,在它嬌美時欣賞它的美麗,凋零了也不必歎息,它是完成了一次生命的輪回,僅此而已。而你要做的,不是哀歎它的凋敝,而是欣賞和讚歎,為自己能看到這麼美麗的生命而欣喜。

生命也如花朵草木般有開有敗,有枯有榮,享受生命的過程,平靜地承受喜樂哀榮,這樣的生活,才是平淡而幽靜的,不會被苦和憂傷的感覺時時包圍。

既然緣變無跡可尋,不若嫻雅度過一生

民國七年,李叔同絕然出家,弟子和朋友知道無法挽留他學生和朋友知道無法挽留他,心下淒然。一個朋友問李叔同:“君為何出家?”李叔同說:“不為何事。”“你怎忍心拋下妻兒骨肉?”李叔同長歎一聲:“人生無常,與其於塵世暴病而死,不如拋卻一切心安理得。”就這樣,李叔同絕然離去。

才華橫溢、名滿天下的李叔同先生,也即後來的弘一大師,其變幻多姿的一生本身就是一個傳奇,從風光八麵的文化名流轉而皈依佛門,在風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潛心修行,從此往昔種種仿佛一切兩斷。在弘一大師的心念中,浮華紅塵中的李叔同已死,而清淨佛界的弘一法師方生。這是處在無常中無可奈何,隻有束手就擒的大多數人無法領略的境界。

弘一大師的出家動機,顯然是以“看見”了無常為基礎的。然而,這是否意味著大師的轉現僧相是為了要逃避生離死別的痛苦,而急於切斷與妻兒、親友的關係發展,以求避免所謂的情愛執著呢?

魯迅先生在臨死前寫過一篇《無常》,無常就是沒有定數,是對幻化人生的經典概括。

佛教如何說無常?《別譯雜阿含經》中說:“一切眾生皆是有為,從諸因緣和合而有,……若假因緣和合者,即是無常……”對大多數人而言,麵對無常,唯一的感覺是“苦”,佛亦明了於此,因而《雜阿含經》上說:“色無常,無常即苦。”因為眾生抗拒無常,所以覺得痛苦。

對於無常所引發之苦,至少有三種:“愛別離”、“怨憎會”和“求不得”。愛戀不舍的偏偏總有盡時,討厭排斥的偏偏一再重複,想要要不到、想不要的無法擺脫,如此而讓人受盡苦楚。

人生本無常,又何必深陷其中?生命中有太多的偶然,茫茫宇宙有太多的不確定。我們像魚兒一樣生活在塵網中,越掙紮越緊。回頭想一想,我們要做的不是如何衝破這網羅,而是在弘一法師身上取經,怎樣超脫這張無常塵網,不被它罩住。這也正印證了弘一大師對無常的闡發。

出家之後,弘一大師曾作《佛說無常經敘》,推廣此部少為人知的佛經,且有言曰:“生逢末法,去聖時遙;佛世芳規,末由承奉。幸有遺經,可資誦諷,每當日落黃昏,暮色蒼茫,吭聲哀吟,諷是經偈。逝多林山,窣堵波畔,流風遺俗,仿佛遇之。”

這仿佛是大師夫子自道,傾訴他痛感無常而追尋因自受及目睹他人為難忍、不舍無常所受之苦,而在認識無常、接受無常,卻又能在了解接受無常之後的茫茫生命變化洪流中保持淡然、悠閑,同時又奮力積極地於安然度日的同時不懈於永續付出,服務利益一切眾生的情懷。凡此種種,都透露了大師對無常人生感受之深,及其自無常現象中,由佛法修習所得之法喜禪悅。

麵對的是同樣一個因緣所生、幻化無常的世間現象,有人惶恐不已,結果意誌消沉,自暴自棄;有人難以承擔,故假裝忽略而醉生夢死;也有人希求永遠霸占而盲目擴張自己的占有控製欲,做得很累、忙碌得很辛苦,結果是無益的“苦行”(抑或“酷刑”)。有多少人能在這人人必經、人人同樣麵對的無常生死問題中清醒過來、超越出去?

弘一大師曾經手書門聯曰:“草藉不除,時覺眼前生意滿;庵門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此句中確實有真實滋味,悠遠芬芳,淡淡久存。狼藉的雜草堆何以生意怡然?關閉的庵門之內何以是無窮的慈悲?看似矛盾衝突的背後其實是絕對的和諧。

山窮水盡之際,轉過頭來,就此遊目四顧,或許你會發現:就眼前腳下此片林地水光山色一點不差,何異本來日夜趕路尋求的夢裏桃源?隨手一摘,就將野果果腹,隨地一臥,何妨就在此地安歇?快樂和幸福、安心真的需要那麼費勁嗎?極樂世界真的遠在十萬億程之外的山長水遠嗎?

來到長安,長安隻是腳下安然行走的土地;未到廬山,廬山卻是夢寐以求的千山之外!天才藝術家

達芬奇達文西[台灣譯法,大陸適用達芬奇]說過:“認真度過一日,使人睡得安穩;努力付出一生,使人死得安詳。” 菩提法師在《弘一大師之娑婆因緣》中介紹弘一大師為僧半生的作為:“持戒謹嚴,淡泊無求,一雙破布鞋,一條舊毛巾,一領衲衣,補丁二百多處,青白相間,襤褸不堪,還視為珍物。素食唯清水煮白菜,用鹽不用油。信徒供養香菇、豆腐之類,皆被謝絕。”

不是為了要得世人的崇拜稱讚,也不是為了邀得後世美名,更非內心空虛而要顯異惑眾以平衡瀕臨崩潰的“自我價值感”,弘一大師讓我們看到的其實隻是一個安然度日,“淡有淡的滋味,鹹有鹹的滋味”的快樂幸福人。

這樣的人生令人羨慕,值得我們學習:淡與鹹,本來就各有滋味;緣變無常,本來就是天天存在,何以會讓人憂心呢?弘師的一生值得我們再三細細體會。

氣度要宏,意趣要樂

出家人的生活在我們看來是相對很清苦的,但對於真正的出家人而言,他們並不會認為苦,而是相反的把苦當成樂,並且從中獲得真正的快樂。其實,獲得快樂的真正的方法並不是去逃避痛苦,而是化苦為樂。弘一大師如此諄諄教導,實為世人走出生活陰影提供了辦法。

痛苦與快樂似乎從來都是相伴相生的,二者之間相互矛盾又相互聯係。所謂“沒有痛苦也就無所謂快樂”,如果我們將痛苦與快樂看成是絕對的對立,從而加以逃避,那麼,我們不僅不能得到快樂,反而會使我們更加痛苦,而我們之所以見苦便畏懼,是因為我們沒有一個正確的苦樂觀。

其實,苦與樂並非是相互對立的,而是和諧統一的,是相輔相成、相互轉化的。正如哈密瓜比蜜還要甜,人們吃在嘴裏樂在心上,而巴豆比難吃的中藥還要苦,然而,種瓜的老人卻告訴我們:哈密瓜在下秧前,先要在地底下埋上半兩苦巴豆,瓜秧才能茁壯成長,結出蜜一樣的果實來。

是的,沒有苦中苦,哪有甜中甜呢?而樂又從何而來呢?苦是樂的源頭,樂是苦的歸結。“不經風霜苦,難得臘梅香”,成功的快樂,正是經曆艱苦奮鬥後產生的。吃得苦中苦,方能得成果。古人“頭懸梁,錐刺股”,苦則苦矣,但他們下苦功實現上進之誌,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以苦為樂,苦中求樂,其樂無窮。

苦的滋味的確讓人不好受,甜、樂的滋味人人都喜歡,艱苦的勞動、挫敗和失敗與苦味一樣,沒有人想特意去領受,而成功的喜悅則是大家都夢想得到的。但是,如同沒有苦巴豆就結不出哈密瓜一樣,想要享受成功的喜悅,多半先要飽嚐找尋成功的艱辛。

苦與樂往往與人們的成功和失敗聯係起來。成功是新大陸,不嚐一嚐在大西洋上漂泊近兩個月看不見陸地的苦,哥倫布怎能在毫無希望之時,看到曙光中的大陸呢?成功是勝利,不每天嚐一嚐那在苦艾酒中浸過的苦膽,勾踐怎麼能取得滅吳的功績呢?成功是中國革命,沒有半個世紀的奮鬥前行、沒有失去大批優秀兒女的痛苦,五星紅旗怎能在祖國的天空中高高飄揚呢?甜絲絲的成功背後,總有一段苦不堪言的奮鬥過程。《聖經》說,通往天國的門是小門,路是荊棘之路。是的,不付出代價,不經過艱苦努力而來的成功是沒有保障的。“或許,靠老天幫忙,取得成功,也行吧?”有人會這樣問,天上掉餡餅的事不一定沒有,但那是極其偶然的,那種樂,是僥幸的樂,因為沒有嚐過苦味,所以也並不顯得很樂。歡呼收割之前,必須流汗撒種。未經楷書的行書,不經火燒的陶瓷,不付出代價的捷徑,行麼?[語氣過硬]如何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