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道因果:立地即菩提
人的一生有樂有悲,有喜有憂,不必執著執著下一步要踏入怎樣的境遇。喜也罷,憂也罷,不過是浮雲過眼。保持一顆平和的心,不必相信占卜算命,多做善事,為自己種下善的因,在將來的人生路上,必然會結出無數善的果。
取法天地間,生命任自然
佛法雲:一切隨緣,順其自然。順其自然是佛法,恢複本原亦是佛法。世間萬物皆有其自身的規律之所在,水在流淌的時候是不會去選擇道路的,樹在風中搖擺時是自由自在的,它們都懂得順其自然的道理。因此,拔苗助長故不可取,逆流而上也是一種愚蠢。所以弘一大師才養成隨遇而安的習慣,不駐任何寺廟,不當任何主持,他到一個地方所留下的不過是句“我至貴地,可謂奇巧因緣。本擬住半月返廈。因變住此,得與諸君相晤,甚可喜。”
其實,再美好的事物對於大師這樣的高修為者,其結果都是一樣的——或好或壞、或高或低、或美或醜、或大或小,感覺上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不同的則是他們的過程,在過程中享受奮鬥的愜意,那才是幸福快樂的,而這個過程便是境遇,一種無法抵抗的客觀事實,你隻能順其自然而為。
有這樣的一個小小的禪院故事,很好地闡釋了順其自然的真意:
一天,藥山禪師與門下兩位弟子雲散、醒吾坐在郊外參禪,看到山上有一棵樹長得很茂盛,綠蔭如蓋,而另一棵樹卻枯死了,於是藥山禪師觀機教化,想試探兩位弟子的功行。
藥山先問醒吾:“榮的好呢?還是枯的好?”
醒吾答曰:“榮的好!”
再問雲散,雲散卻回答說:“枯的好!”
此時正好來了一位沙彌,藥山就問他:“樹是榮的好呢?還是枯的好?”
沙彌說:“榮的任它榮,枯的任它枯。”
藥山頷首,終於悟道。
是啊,順其自然,不必刻意強求。自然的循環都有因果,榮枯都有其天然的規律,故意去破壞,就是反其道而行。不如適應其生長規律,反而能一睹自然循環之力,體悟生命真諦。再說隨不是跟隨,而是順其自然,不怨懟,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遇,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
順其自然並不是消極地去等待,順其自然是聽從命運的安排,更確切地說,順其自然是尋求生命的平衡。
例如一株蒲公英,一陣風吹來,種子飛向空中,四散各地,不問去處,落在某處隻要有了土壤,就繼續生長,來年繼續繁榮。然後來年再來年,漫山遍野,全世界各地,都會有蒲公英的家族浮現。
由此可見,隨喜、隨緣,看似順其自然,其實已經把握了生命的軌跡。順其自然不僅僅是一種境界,它更是一種智慧,而刻意雕琢則反而意味著一種累贅。
對於我們來說,生活中有許多東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時能有某種體驗就足夠了。不完美的才是真實的。正如徐誌摩所說:“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得失隨緣最好。”這就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生活態度——順其自然,不屬於你的,大概永遠也不會屬於你,譬如天上的月亮。你想真正得到你所珍惜的東西最好順其自然,如果它微笑著翩然而至,來到你身邊,它將永遠屬於你;如果它無意降臨,你又何必像放風箏似的,死死吊住它不放?
不完美的婆娑世界
沒有人敢聲稱自揚言自己的人生是完美的,其實弘一法師也同樣不例外,他在自己的花甲之年也同樣發出了“像我出家以來,既然是無慚無愧,埋頭造惡,所以到現在所做的事,大半支離破碎不能圓滿”之詞來表達自己對人生不完美的感慨。
佛說,我們這個世界是“婆娑世界”, 翻譯過來便是能容納許多缺陷的世界。佛認為,這個世間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沒有盡善盡美之說是不圓滿的,因此,人要正視自己的不圓滿,不要過度追求圓滿。
國王有五個女兒,這五位美麗的公主是國王的驕傲。她們那一頭烏黑亮麗的長發遠近皆知,國王送給她們每人一百個漂亮的發夾。
有一天早上,大公主醒來,一如既往地用發夾整理她的秀發,卻發現少了一個發夾,於是她偷偷到二公主的房裏拿走了一個發夾。
二公主發現少了一個發夾,便到三公主房裏拿走一個發夾;三公主發現少了一個發夾,也偷偷地拿走四公主的一個發夾;四公主如法炮製拿走了五公主的發夾;於是,五公主的發夾隻剩下九十九個。
第二天,鄰國英俊的王子忽然來到皇宮,他對國王說:“昨天我養的百靈鳥叼回了一個發夾,我想這一定是屬於公主們的,而這也真是一種奇妙的緣分,不曉得是哪位公主掉了發夾?”
公主們聽到了這件事,都在心裏喊:是我掉的,是我掉的。可是頭上明明完整地別著一百個發夾,所以都懊惱得很,卻說不出。隻有五公主走出來說:“我掉了一個發夾。”
少了一個發夾的五公主披散著一頭漂亮的長發,王子不由得看呆了,決定和公主一起過幸福快樂的日子。
很多時候,人生並不總是因為全部擁有而幸福,相反卻因此而失去了很多的美麗。人生就像那九十九個發夾,雖然不夠完美,卻異常精彩,人生也正是因為這許多的缺憾而使得未來有了無限的轉機,增添了無限的可能性。
的確,生命就像是一首高低起伏的樂章,高低錯落才會顯得生動而鮮活,所謂“如不如意,隻在一念間”。人生的真相便是“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人生的不圓滿是需要我們去麵對和承認的事實,但另一方麵,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角度來對此進行分析,其實人生的缺陷和不圓滿也是一種美,太過一帆風順、太過於完美,反而會令我們感到膩味無比、心生厭倦而不去珍惜了。
何止人生?,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絕對完美的事物,完美的本身就意味著缺憾。其實,完美總包含某種不安,包含使我們振奮的因素。沒有缺憾,生活就會變得單調乏味。亞曆山大大帝因為沒有可征服的土地而痛哭,喜歡玩牌者若是隻贏不輸就會失去打牌興趣。正如西方諺語所說:“你要永遠快樂,隻有向痛苦裏去找。”你要想完美,也隻有向缺憾中去尋找。
最輝煌的人生,也有陰影陪襯。我們的人生劇本不可能完美,但是可以完整。當你感到了缺憾,你就體驗到了人生五味,你便擁有了完整的人生——從缺憾中領略完美的人生。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憾。隻有帶著缺憾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法國詩人博納富瓦說得好:“生活中無完美,也不需要完美。”我們隻有在鮮花凋謝的缺憾裏,才會更加珍視花朵盛開時的溫馨美麗;隻有在人生苦短的愁緒中,才會更加熱愛生命;也隻有在泥濘的人生路上,才能留下我們生命坎坷的足跡。
為了看到人生微弱的燈火,我們必須走進最深的黑暗。
人生,永遠都是缺憾的。佛學裏把這個世界叫做“婆娑世界”,翻譯過來便是能容納許多缺陷的世界。本來這個世界就是缺憾的,如果沒有缺憾,就不能稱其為“人世間”。在這個缺憾的世間,便有了缺憾的人生。因此蘇東坡詞曰:“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意思與上文同,可刪]。”所言正是人生無時無刻不是缺憾的意思。
然而,是缺憾人生,使人類有了理想。理想,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東西,或者說,就它的不能實現性而言才是理想。人生有缺憾,我們才有追求完美的理想和熱情,也隻有接受人生的缺憾性,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和追求完美人生。
上帝是公平的,他不會把所有的幸運降臨在一個人身上。有愛情的不一定有金錢,有金錢的不一定有健康,有健康的不一定有快樂。
人的弱點總是與優點相伴而生,雷厲風行的男人可能粗率,文靜的女孩可能不善交際,體貼的男人可能太過細膩,有主見的女人則多固執。正如蘇東坡希望“鱸魚無骨海棠香”的那種完美,而在現實中恰恰是:鱸魚鮮美卻多骨,海棠嬌媚但無香。
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麵對人生缺憾,清人李密庵主張所謂“半”的人生哲學。日本有一派禪宗書道在揮毫潑墨時總留下幾處敗筆,都是意在暗示人生沒有百分之百的圓滿完美。更有日本東照宮的設計者因為自覺太完美,恐怕會遭天譴,故意把其中一支梁柱的雕花顛倒。
“月盈則虧,水滿則溢”,完美狀態也是可怕的。這世界上的事物不僅相輔相成,也相反相成。人的運氣若是太好,另一種概率就會在負極聚集,所謂物極必反、樂極生悲,故智者“求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