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道因果:立地即菩提(3 / 3)

的確,真誠是發自內心的,而並非在於外在的表現形式,倘若一個人沒有誠心,即使他有華麗的外表也無濟於事,人們依然能夠透過他華麗的外表看到他虛偽的靈魂;而倘若一個人充滿了誠心,但卻在形式上有所欠缺,那麼,形式上的欠缺並不能掩蓋他誠心的光芒。

是的,真誠是最能夠打動人的東西。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忍心拒絕他人一片真誠的心。因此,一個真誠的人往往會得到他人的認可和喜愛,結交更多的朋友。

心理學研究指出,任何人的內心深處都有封閉的一麵,但同時也有著開放的一麵,希望能夠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信任。不過,開放是定向的,以誠待人便能獲得他人的信任,發現一個開放的心靈。很多時候,我們禮尚往來,其實禮物的貴重、便宜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則是相互之間的那份情義。正如拜佛,其實在哪裏拜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誠心地拜。

自知一無所長,自省做為不淺

 佛家提倡自省自悟之道,自省就在於不斷地反省自我,善於承擔生命給你的那一部分責任。

弘一法師一直都十分注重進行自我反省,在他的著作中,他曾這樣寫道:

到今年一九三七年,我在閩南居住,算起來,首尾已是十年了。

回想我在這十年之中,在閩南所做的事情,成功的卻是很少很少,殘缺破碎的居其大半,所以我常常自己反省,覺得自己的德行,實在十分欠缺!

因此近來我自己起了一個名字,叫“二一老人”。什麼叫“二一老人”呢?這有我自己的根據。

記得古人有句詩:“一事無成人漸老。”

清初吳梅村(偉業)臨終的絕命詞有:“一錢不值何消說。”

這兩句詩的開頭都是“一”字,所以我用來做自己的名字,叫做“二一老人”。

自省,簡而言之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檢查,以能“自知己短”,從而彌補短處,糾正過失。

有一則寓言讀來有趣且發人深省。

五根手指閑來無事,無意中提及誰最優秀這個話題,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大拇指洋洋得意地說:“在咱們五個當中我是最棒的,我最粗最壯,人們讚美誰、誇獎誰時,都會把我豎起來……”聞聽此言,食指不服氣了,站出來說:“咱們五個當中,我才是最厲害的,別人哪裏出現錯誤,人都會用我把錯誤指出來……”中指拍拍胸脯不可一世地說:“看你們一個個矮的矮,小的小,哪有一個像樣的,我才是真正頂天立地的英雄……”到無名指了,它更是心有不甘:“你們算什麼,人們最信任的是我,當一對情侶喜結良緣的時候,那顆代表著真愛的結婚戒指帶在誰身上啊?”輪到小指發言,雖然它最不起眼,可氣勢卻不低,它說:“誰最重要,不能隻看這些小事,當每個人虔心拜佛、祈禱的時候,我是站在最前麵的,所以最重要的是我!”

這時,手的主人說話了:“你們對我來說同樣重要,誰也不比誰強,誰也不會比誰差。”

人們心中總覺得自己比身邊的朋友強。其實,沒有一個朋友不如自己,雖然你在許多方麵有過人之處,但總有一個方麵要遜色於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所以,人貴在於自知。正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才是智者的行為。

那麼如何自知,可從觀水自照得之。人生在世,若能將水的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可謂完人,正是“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一個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無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樣,保持至柔之中的至剛、至淨、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

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使萬物得其潤澤,而不與萬物爭利,永遠不居高位,不把持要津,在這個永遠不平的物質世界中,寧願自居下流,藏垢納汙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正所謂“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低頭方能自省,謙虛才可有悟。

很久以前,古代,[適當過渡]一位官員被革職遣返,他心中苦悶無處排解,便來到一位禪師的法堂。禪師靜靜聽完了此人的傾訴,將他帶入自己的禪房之中,桌上放著一瓶水。禪師微笑著說:“你看這隻花瓶,它已經放置在這裏許久了,幾乎每天都有塵埃灰燼落在裏麵,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這是何故嗎?”此人思索良久,仿佛要將水瓶看穿,忽然他似有所悟:“我懂了,所有的灰塵都沉澱到瓶底了。”

禪師點點頭:“世間煩惱之事數之不盡,有些事越想忘掉越揮之不去,那就索性記住它好了。就像瓶中水,如果你厭惡地振蕩自己,會使一瓶水都不得安寧,混濁一片;如果你願意慢慢地、靜靜地讓它們沉澱下來,用寬廣的胸懷去容納它們,這樣,心靈並未因此受到汙染,反而更加純淨了。”官員恍然大悟。

佛說“大海不容死屍”,說明水性至潔,表麵藏垢納汙,實質卻水淨沙明,晶瑩剔透,至淨至剛,不為外物所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儒家觀水,因其川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長,必循理,有義;浩大無盡,有道;流幾百丈山間而不懼,有勇;安放沒有高低不平,守法;量見多少,不用削刮,正直;無孔不入,明察;發源必自西,立誌;取出取入,萬物就此洗滌潔淨,善於變化。

觀水學做人。始終保持一種平常心態,和其光,同其塵,愈深邃愈安靜;至柔而有骨,執著能穿石,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齊心合力,激濁揚清,義無反顧;靈活處世,不拘泥於形式,因時而變,因勢而變,因器而變,因機而動,生機無限;清澈透明,潔身自好,纖塵不染;一視同仁,不平則鳴;潤澤萬物,有容乃大,通達而廣濟天下,奉獻而不圖回報。

一水猶如一麵古鏡,觀照人生的不同趨向,何時何地應當何去何從,某時某刻應當如何運用寶鑒以自照、自知、自處。這樣即使看似一無所長,一樣能找到與自己相契的人生途徑,走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覺悟智慧,立地即菩提

什麼才是真正的智慧?其實,智慧就藏在我們的周圍,大自然和我們的人生其實都有智慧的足跡。我們的生活中並不缺乏智慧,隻是我們缺少一雙去發現智慧的眼睛而已!而這雙能發現智慧的眼睛便是我們對於我們的生活、對於我們周邊的世界的一種覺悟。而在佛法中便是所謂的“悟”。

佛法不但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覺悟。“佛”是“佛陀”的簡稱,而“佛陀”是印度話的音譯,意思是“覺悟的人”,它含有自己覺悟、令別人也覺悟、時時刻刻對宇宙人生中的一切事情都具有正確而徹底的覺悟等三個意義,凡是這三點都能做得圓滿的,便尊稱他為“佛陀”。

對生命和人生的徹悟、覺醒是必須由每一個生命個體來親自體驗的,知性的了解並不能帶來徹底的覺悟,因為悟是頓的,是刹那的發現,它必須配合漸修,漸修就是度。《六祖壇經》說“自悟自度”。悟是看清,度是行動,沒有行動的悟稱不上徹悟;自度就是六度,又稱為六波羅蜜,它的內涵包括布施(幫助別人、尊重別人、給別人喜悅都是布施)、持戒(好的生活規律)、忍辱(寬容)、精進(積極地努力)、禪定(不被境界色相所欺)、智慧(徹悟)。這六度漸修,終究還是以徹悟為最終目標。

的確,悟和覺都是刹那的發現,而且是一種十分奇妙的境界。釋迦牟尼就是經曆了了解的苦修和參悟才最終在菩提樹下大知大覺、大徹大悟的。而這種對整個世界和生命的覺悟從此便開始影響到世人,讓每一個生命體都尋找到了自身的覺悟,擁有覺醒而智慧的人生。

覺悟還是一種智慧,它是長時間思考後靈感在一瞬間迸發出的光芒;它也是經曆世事後那無言的微笑。正如弘一法師所說,佛法的目的在於求覺悟,但達到這一目的的途徑和方式則是多種多樣的,但不管是小乘佛法還是大乘佛法,也無論是津宗還是禪宗都隻是達到同一目的的方式的不同罷了,但終究都是為了人生的覺悟。而悟的主體則是自己的心,也就是生活中的自己,悟的結果便是從煩惱中解脫出來,看清生命的究竟和生命的不定期源,也看清真正的自己。

佛陀手中拈動的那朵花正象征著生命,生命正是那朵從未開到怒放,再到凋零的花。佛陀拈著花,告訴大眾,生命的意義就在自己手中,是自己掌握著自己。隻有在對自己的生命報以微笑,對自己的生活報以讚賞的正確觀念下,我們才能接納自己,麵對自己的環境和遭遇,才能實實在在地過現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