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道因果:立地即菩提(2 / 3)

人生缺憾的必然性要求我們學會放棄。為了那些不能放棄的生命中重要的事情,我們必須放棄那些生命之外可以放棄的東西。

是的,完美的人生不是擁有一切,而是在人一生的不完美與不圓滿中學會去珍惜所擁有的,並且去寬容人生的不完美或者不圓滿。世間的事就如心理學家研究所說的“不圓滿即美好”,但是身為人的靈慧與美好就是:我們的念頭轉與不轉,是這個外在世界所不能掌握的。所以,如果願意,轉個念頭,我們也可以讚歎星空燦爛的當下,換來如意人生,並且去接受世間種種的不完美與不圓滿。

瓜豆相得,果報在人為

佛法相信因果,何謂因果?弘一法師說,因者就像是種子,種在泥土中,將來可以長成為果實。果者譬如果實,先要種子發芽,然後才能漸漸地開花結果。這就正如我們一生所作所為,有善有惡,不好的行為必然會導致不好的結果,而好的行為也自然會帶來好的結果。所以我們要避凶得吉,消災得福,就必須要多種善因,努力改過從善,將來才能夠獲得吉祥福德的好結果。

因果報應可以說是佛法教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更是佛法世界觀、人生觀的精華之所在。因果,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這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在佛教教義體係中,因果是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係的基本理論。“因”是能生、“果”是所生,也就是能引生“果”的是“因”,由“因”而生的是“果”,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結果不是從它的原因所生成,“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然而,因果報應是有其自己的規律的。佛教裏把因果稱為因緣果報。這個規律如果打個比喻來說就是這樣:因就是我們所有的思想、言論、行為,這些都會成為因。這個因就如同種子一樣。當種子遇到了適宜的土壤、陽光、養分之後就會生長,開花結果。土壤、陽光、養分,這些能夠促成種子生長的因素,就是緣。當我們自己所種下的因,遇到適合的條件就會產生一個結果。這個道理是很客觀的。

這個結果就是我們所說的報應,果報,它會體現在我們的現實的生活中。由因到果的這個過程就是因緣果報。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接觸的人,享受的事物,等等際遇,無不是從前我們種下的因,遇到了適當的緣,而結成的果。而我們現在的所想、所言、所行,又依然會成為新的因,將來也一定會有相應的結果。

但這裏需要注意的是,因果報應與宿命論是截然不同的,這一世的生命發展,可以由不同的努力(那種不同的因),而得到不同的發展(不同的果)。“事在人為”、“人定勝天”便是這種因果看法的說辭。

由於佛法有因果關係一說,而由此也衍生出有業有報,進而形成了因果報應的說法。業是一種行為,主要有善、惡兩種。人一旦做了善行或惡行,將來都會有結果的。由於一般人“近視眼”的關係(這種近視不是眼睛的近視,而是認識的近視、智慧的近視),往往認為:幹好事,幹完就結束了;幹壞事,隻要沒有受到法律的懲罰,幹完也就完了。這是一般人的觀念。但是佛法認為:一個人做了善的行為,或者不善的行為,將來都會有結果的。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隻爭來早與來遲”!至於結果什麼時候產生呢?隻是時間的問題,有可能是現生受報,有可能是來生,乃至要經過更多次的受生。什麼時候條件成熟了,什麼時候就會產生結果。

當一個人幹了好事,或幹了壞事之後,心裏就會留下一種影像。幹壞事的人一天到晚不得安寧,幹好事的人心安理得。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幹好事或幹壞事的時候,這種行為會折射成影子,回歸到自身的思維裏,佛法把它叫做種子。當我們幹好事或幹壞事的時候,就種下了善的或惡的種子。此外,善惡的行為還會產生不同的社會效應。當我們傷害一個人,對方不是受到傷害就完事了,他會懷恨在心,甚至等待機會報複,一旦因緣成熟,內心的種子跟客觀條件產生感應,果報就成熟了。

經典上記載一則保護生靈改變命運的故事:有一位商人到市場販賣物品的時候,看到一隻遭人逮捕的小烏龜,淚眼汪汪地注視著自己,頓時生起惻隱之心,於是以重金買下烏龜,並且把它放回池塘去逃生。過了一段日子,有一天商人出外去經商,途經山路,不幸遇到盜賊出沒,搶去了他的錢財,並且把他推落湖中,眼看就要遭受滅頂之難,突然覺得腳下似有東西托負著自己,借著這一股力量,商人終於平安地上了岸。定睛一看,原來是自己過去救過它一命的小烏龜,帶著它的同伴來向自己反哺報恩。

商人之所以會得救,就在於他的行善在先的因。有什麼樣的因,就會有什麼樣的果。

佛教在講因果報應的同時強調主體的自覺,把個人的解脫與度眾生結合起來。這是佛教的重要教義,促使佛教徒靜心、腳踏實地地求佛。大願禪師說:修行要腳跟著地,不能狂妄急躁。要知因識果,如果沒有因果律,任何宗教都會崩潰瓦解。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因果報應觀點有益於規範人們的行為,所以,佛教講因果律時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殺人一定要償命。這說明了佛教是不會違反世間法律的,而是承認世間法律的。不殺生是這樣,不貪、不說謊也是這種精神。若是為國家生財,為人民謀利,這是利益眾生的事,是大好事。若為個人貪財,為私人泄憤而害人,那便為戒律所不許。

因果報應的思想,對貪汙腐敗分子,行為不端的人,也有懲戒意義。這些違法亂紀的人,一般有僥幸心理,不相信因果報應,不相信自己的違法行為會暴露,所謂利令智昏。佛教宣傳因果報應,時時提醒人們行善抑惡,是世間法的重要補充。

弘一大師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欲挽救世道人心,必須於此入手。”[重複]。”大師言下之意,便是要世人了解果報之說,在了解之後才能徹悟,在意識到今生所累積的是來世的幸福,才懂得

陳毅元帥生前喜歡說的一句諺語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齊俱報。”這句諺語既是佛教的循環報的思想,也是其他宗教或儒家的觀點。如《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道家《太上感應篇》雲:“禍福無門,唯入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這句話的佛教意義是:今生的一切是前世的安排,來生幸福,全看今生積德行善,以養性靈。。

[覺得這段話可有可無。似有添足。]心有戒,不拘泥於形式

所謂“心誠則靈”,擁有一顆真誠的心才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對他人、對事情、對信仰有沒有誠心並不是通過外在的形式來表現的,他隻需要讓心充滿真誠即可,這也是真誠的魅力所在。弘一法師在回答學佛人士關於如何學佛的問題時指出,其實學佛的方法和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而真正地學佛並不在於采取哪種外在的形式,而在於你的內心是否真誠。真正的皈依並不是表麵上的吃齋念佛,而是內心深處充滿了佛法智慧的向往和濃濃的興趣,並願意潛心修習,去追隨智慧。其實,隻有後者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皈依!足見,真誠在大師的心中有多麼重要。

在佛教裏有這樣一個故事,很好地說明了“誠心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內心的真誠”這樣一個道理。

有一次,一個窮人來到榮西禪師麵前,向他哭訴:“我們家已經好幾天揭不開鍋了,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眼看就要餓死了,請師父發發慈悲,救救我們吧,我們一家人將感激不盡,永遠記得師父的恩德……”

榮西禪師麵露難色,雖然他想救這家人,可是連年大旱,寺裏也是吃了上頓沒下頓,讓他如何救這家可憐的窮苦人呢?榮西禪師一時束手無策。

突然,他看到身旁的佛像,佛像身上是鍍金的,於是他就毫不猶豫地攀到了佛像上,用刀將佛像上的金子刮了下來,用布包好,然後交給窮漢,說道:“這些金子,你拿去賣掉,換些食物,救你的家人吧!”

念佛之心,難在一心不亂,惟誠而已。

那個窮人看到禪師這樣,於心不忍地說道:“我這是罪過呀,逼得禪師為難!”

榮西禪師的弟子也忍不住說:“佛祖身上的金子就是佛祖的衣服,師父怎可拿去送人!這不是冒犯佛祖嗎?這不是對佛祖大不敬嗎?”

榮西禪師義正詞嚴地回答:“你說得對,可是我佛慈悲,他肯定願意用自己身上的肉來布施眾生,這正是我佛的心願啊,更何況隻是他身上的衣服呢!這家人眼看就要餓死了,即使把整個佛身都給了他,也是符合佛的願望的。如果我這樣做要入地獄的話,隻要能夠拯救眾生,那我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

信仰,應當體現在用行動來實踐教義上,而不必拘泥於表麵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