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談智慧:行身如般若(1 / 3)

大師談智慧:行身如般若

隻問耕耘,不問收獲,清湛似水,不動如山,任它疾風驟雨,嘻笑怒罵,桂冠榮銜,一律處之泰然。心似浮雲,纖塵不染,身如大海,坦蕩自然。以上種種,弘一法師皆為世人作出典範。在這塵世裏,大師以無上智慧告訴世人,隨性任意雖然理想,但人生不能無所顧忌,必須要學會適應一切,行為上趨進退止,內心不動如山,才能在活得逍遙且閑適,往來進退亦自如。

不妨誇誇別人

詩人布萊克曾經說過:“讚美使人輕鬆。”讚美是一種精明、隱秘和巧妙的奉承,它從不同的方麵滿足給予讚美和得到讚美的人們。弘一法師曾在閩南佛學院住過三個多月,佛學院裏麵的學僧雖然不是很多,但是他們的態度都十分文雅,而且很有禮貌,和教員的關係也不錯。弘一法師便在現場對此大加讚美,使得當時的每一個人都感到十分的高興,並且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讚美是種美德,也是一種生活得智慧也是一種生活智慧。學會恰到好處地讚美別人,也可以顯現個人的有禮。

清代乾隆時期有一才子袁枚,二三十歲就名滿天下,出來做縣令。赴任之前,他去拜會自己的老師——名臣尹文瑞。老師問他:年紀輕輕就做了縣長,有什麼準備?他說:什麼都沒有,就是準備了一百頂高帽子。老師皺眉說,年輕人怎麼搞這套?袁枚說,社會上人人都喜歡戴,有幾個像老師你這樣不要戴的?老師聽罷,覺得他有理。當袁枚出來時,同學問他跟老師談得如何,袁枚說,自己剛剛送出了一頂高帽。

袁枚的讚美雖然有“取巧”之嫌,但是不失為是好的讚美方式。

的確,真誠的智慧是世界上最能打動人心的語言,之所以一句讚美的言辭能極大地改變一個人,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於它能帶給被讚美的人無比的自信。

一位年輕的女性常常對人抱怨說:“無論我做什麼,家裏人都認為是我分內的事,也許等我活到100歲,才會習慣他們的這種態度。如果我的丈夫能偶爾誇獎我幾句,我會快樂很多。”

愛默生曾經說過:“我所遇到的每個人都有優越於我的地方,我從他們那裏能得到好處。”讚美不但對人的感情,而且對人的理智也起著巨大的作用。

讚美可以使微小的付出賦予別人無與倫比的滿足感,成為別人幸福的源泉,增添生活的動力。給人以快樂,你可以用很多辦法。買一塊巧克力可以攏住一個孩子,送一支漁竿給老人能給他的晚年平添幾分金色,發點獎金可以激發下屬的幹勁,請朋友“撮一頓”能夠增進感情密切溝通,物質手段可以暫時滿足一個人的欲望,但缺乏持久性,而且你需要付出太多,財力有限時甚至會成為你沉重的負擔,與之相反,一份看似微薄的感情投資卻會使付出者和接受者雙雙受益匪淺。這份投資就是讚美。它不需你付出多少時間、精力和金錢,隻需你坦誠地熱愛、關心別人,留心生活,做一個細心人、熱心人,就會給你周圍的人送去春之溫暖,夏之清爽,你不經意的一句讚美,便會如陽光雨露,使他信心倍增。

日常生活中,許多人經常遇到別人比自己強的情形,卻沒有勇氣和信心說出自己心底的讚美。他可能是一位憨厚正直、老實巴交的人,能夠發現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卻不好意思表達出來。“不好意思”實質上就是缺乏自信心和勇氣的一種托詞而已。或者他認為自己與之相比,相去千裏,不言自明,自己即使讚美出來,也是“人微言輕”,猶如一位醜婦讚美一位美女,沒有分量,這也是自信心不足的一種潛台詞。或者,他是一位膽小怯懦的人,害怕說出讚美的話會引起別人對自己產生不好的看法或懷疑。

其實,讚美不僅不會傷害、刺激你,反而會使你從中領略人生的深蘊,逐步改造自己,最終鼓起自己的信心和勇氣,增強自己讚美的力度,提高為人處世的能力、水平和技巧。因為讚美別人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心理過程。首先,你在讚美別人之前應深刻了解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分析其特點,弄清其心理。其次,你要在同自我,同其他人比較中發現對方的優劣、長短,結合具體事情進行讚美,以使對方深感愉悅。最後,要通過讚美對方尋找壓力和動力,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逐步縮小與對方的差距,或者在某一方麵超越對方。這無疑增加了自己的信心和勇氣。提高讚美水平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過程。通過讚美別人,你失去的隻是膽怯和自卑,獲得的永遠是信心和勇氣,是朋友和快樂。

要知道,[刪去]在讚美他人的時候,你的心情也同樣是愉快的,經常去讚美他人的人往往也容易得到他人的讚美,正所謂:送人玫瑰,手留餘香。

身體力行換來德高望重

《華嚴經?行願品》末卷所列十種廣大行願中,第八曰常隨佛學。弘一法師認為,若依華嚴經文所載種種神通妙用,決非凡夫所能隨學。但其他經律等,載佛所行事,有為我等凡夫作模範,無論何人皆可隨學者,亦屢見之。法師說,有七件事是佛做到的,修行者也可以做到。

一曰,掃地;二曰,自舁(音餘,即共扛抬也)弟子及自汲水;三曰,自修房;四曰,自洗病比丘及自看病;五曰,佛為弟子裁衣;六曰,為老比丘穿針;七曰,自乞僧舉過。

佛凡事親力親為,以自己的德行教化眾生,實乃偉大。古語有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讓別人心服口服的方法並非是用武力去征服別人,或者用權勢使之屈服,而是要依靠道德,用德來使人心服口服。

佛教是一個非常講究以品德去感召他人的宗教,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就真正做到了以德服人。他曾自己掃地、自己修葺房屋、為弟子裁衣、為老人穿針、照顧生病的弟子,等等。佛祖自始至終都自己以身作則,他的每一個行為都做到了為他人的模範,體現出了內在高尚的品德,也正是他的這種品德才感召到了無數的弟子,並最終讓佛法發揚光大。

在我們這個有著傳統美德的文明古國,曆來最看重、最講究的就是要以德服人。無論是王侯將相的“寶座”,或者是武林盟主的“交椅”,最主要的一條標準就是“有德者居之”。缺德者即使一時投機鑽營爬了上去,遲早也會從上麵狼狽地“滾”下來。

道理能征服人,主要靠真理的力量;道德能征服人,主要靠人格的力量。人格和德行作為一種非智力因素,盡管不是道理,但往往勝於道理。我們常說,德高望重,其實,“德高”不僅能“望重”,而且能“言重”,即增加講道理的分量。從某種意義上說,德行是形象的道理,道理是抽象的德行;道德的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人格的缺失是最可怕的缺失。

有位青年脾氣很暴躁,還經常和別人打架,大家都不喜歡他。

有一天,這位青年無意中遊蕩到了大德寺,碰巧聽到一位禪師在說法。他聽完後發誓痛改前非,於是對禪師說:“師父,我以後再也不跟人家打架了,免得人見人煩,就算是別人朝我臉上吐口水,我也隻是忍耐地擦去,默默地承受!”

禪師聽了青年的話,笑著說:“哎,何必呢?就讓口水自己幹了吧,何必擦掉呢?”

青年聽後,有些驚訝,於是問禪師:“那怎麼可能呢?為什麼要這樣忍受呢?”

禪師說:“這沒有什麼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當做蚊蟲之類的停在臉上,不值得與它打架或者罵它,雖然被吐了口水,但並不是什麼侮辱,就微笑地接收吧!”

青年又問:“如果對方不是吐口水,而是用拳頭打過來,那可怎麼辦呢?”

禪師回答:“這不一樣嗎!不要太在意!隻不過一拳而已。”

青年聽了,認為禪師實在是豈有此理,終於忍耐不住,忽然舉起拳頭,向禪師的頭上打去,並問:“和尚,現在怎麼辦?”

禪師非常關切地說:“我的頭硬得像石頭,並沒有什麼感覺,但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愣在那裏,實在無話可說。

禪師告訴青年的是忍耐的美德,並身體力行地進行了非暴力的演示,青年由此也會有所醒悟吧。禪師言傳身教,讓青年知道了忍耐美德的偉大感召價值。

德的力量是無窮的,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不但能夠使自己成就不凡的人生,而且可以感化周圍的人,使善的力量遍及人間。因此,我們生活中的每個人,即使從來沒有了解過佛法,隻要能夠培養自己的品德,並造福周邊的人,那就離佛的境界不遠了。

世人心有靈山塔,隻向靈山塔下修

“尊”是尊重,“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可是人人都喜歡別人尊重自己,而不知我自己尊重自己,也不知道要想人家尊重自己,必須從我自己尊重自己做起。怎樣尊重自己呢?弘一法師提供了辦法:“就是自己時時想著:我當做一個偉大的人,做一個了不起的人。比如我們想做一位清淨的高僧吧,就拿《高僧傳》來讀,看他們怎樣行,我也怎樣行,所謂:“彼既丈夫我亦爾。”又比方我想將來做一位大菩薩,那麼,就應當依佛經中所記載的菩薩的行為,盡力去做。這就是自尊。但自尊與驕傲不同:驕傲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胡亂行為;自尊是自己增進自己的德業,其中並沒有一絲一毫看不起人的意思的。”[這段話與前文多有重複。建議精簡抑或令行文]

生活在世間的人,必須學會自尊。佛教教義其實和世間諸法有很多相似之處,佛法也講究自尊。

弘一大師的意思很明確提供了提高人自尊心的方法:“就是自己時時想著:我當做一個偉大的人,做一個了不起的人。”他的意思是說,,那就是說,一個人,不能自己看輕自己,而應該自己尊重自己,這樣的人才不會妄自菲薄,才會朝更高遠的目標前進,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價值。

德山悟道後,把《青龍疏抄》付之一炬,慨然歎曰:“窮盡無數思辯玄論,也不過像放在太空中的一根毫毛;用盡天下計謀巧智,也不過像投入山穀裏的一滴水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