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談智慧:行身如般若(3 / 3)

又有一個學僧問趙州:“當身體死亡歸於塵土時,有一個東西卻永久留下。我知道這個東西,但這個東西留在什麼地方呢?”

趙州禪師回答說:“今天早晨刮風。”

有學僧問香林遠禪師:“什麼是祖師西來意?”

他回答道:“唉,坐久了,真感到疲勞啊!”

學僧問憨山禪師:“佛是什麼?”

他回答說:“嘿!我知道怎樣打鼓。”

學僧問睦州禪師:“誰是各位佛祖的老師?”

他哼起了小調:“叮咚咚咚……”

學僧又問他:“禪是什麼?”

他合掌念道:“南無阿彌陀佛。”

但這學僧迷惘地眨著眼睛,不了解他的意思。

於是睦州禪師大喝道:“你這可憐的孩子,你的惡業從何而來呢?”

這學僧仍無所悟。

睦州就說:“我的衣衫穿過多年之後,現在完全舊了,鬆鬆地掛在身上的碎片,已吹上天空了。”

又有一次,一個學僧問睦州禪師:“什麼是超佛越祖之說?”

禪師立刻舉起手中的杖子對大家說:“我說這是杖,你們說它是什麼?”

沒有人回答。

於是他再舉起手杖問這個學僧:“你不是問我什麼是超佛越祖之說嗎?”

一個學僧問洞山良價禪師:“誰是佛?”

洞山隨口答道:“麻三斤。”

窮天下之辯者,不在辯而在訥。言語以簡重真切為第一。正如那洞口的一句“麻三斤”的回答一樣,要言並不在於文字的多少或煩瑣,越是簡單的文字,越能表達出更加深刻的內涵。這也正如我國的大文豪魯迅先生所說的:“好的文章在於沒有多餘的文字。”隻要三言兩語,點到即止就成了。說多反而容易出紕漏。

再者,寡言也是一種智慧。弘一法師就曾提出不妨學會裝聾作啞,用沉默應對一切是非的方法。過去有詩曰:“不智之智,名曰真智。蠢然其容,靈輝內熾。用察為明,古人所忌。學道之士,晦以混世。不巧之巧,名曰極巧。一事無能,萬法俱了。露才揚己,古人所少。學道之士,樸以自保。”在人生的談判桌上,“訥者”有時才是最傑出的談判家。

聾啞之人是不會和人起爭鬥的,因為他聽不到也說不出。別人也不會找這種人鬥,因為鬥了也是白鬥。他如果還一再挑釁,隻會凸顯他的好鬥與無理取鬧,因此麵對你的沉默,這種人多半會在幾句話之後就倉皇地且罵且退,離開現場!。如果你還裝出一副聽不懂的樣子,那麼更能讓對方敗走!不過大部分人都不聾不啞,一聽到不順耳的話就會回嘴,其實一回嘴就中了對方的計。

世事紛繁複雜,真真假假,看著聰明其實愚蠢至極;看著英俊瀟灑的卻是外強中幹;看著是占盡便宜其實是滿盤皆虧。《老子》中寫道: “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最正直的東西好像是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像是笨拙一樣,最卓越的辯才好像是口訥一樣。

似予實取,不爭反而能為先

先賢莊子行走於山中,看見一棵大樹被奉為社神,這棵樹大到可以隱蔽幾千頭牛,樹幹有數百尺粗。樹梢有山頭那麼高,樹幹幾丈以上才分生枝杈,很多枝杈都可以做成小船。伐木的人停留在樹旁卻不去動手砍伐。問他們是什麼原因,伐木人不屑一顧地說:“那是沒有用的散木。用它做船會沉,做棺材會很快腐爛,做器具就會毀壞,做門窗會流出汁液,做梁柱會生蛀蟲。就是因為一無是處,所以才能長得那麼茂盛。”莊子感慨說:“這棵樹就是因為不成材而能夠終享天年啊!”正是百無一用有大用,不爭反而能為先。

關於因果之說,每個宗教都有自己的見解,莊子代表道家,道出了因果的真諦。而佛教對於因果之報,更是篤信。佛教認為,世間萬物有因就有果,因果循環雖然不一定立刻顯現出來,但並不等於不存在。莊子眼中的大樹,曆經了破而後立,也符合佛教因緣果報的說法。

弘一大師也對因果有自己的見解。他說:“吾人欲得諸事順遂,身心安樂之果報者,應先力修善業,以種善因。若惟一心求好果報,而決不肯種少許善因,是為大誤。譬如農夫,欲得米穀,而不種田,人皆知其為愚也。故吾人欲諸事順遂,身心安樂者,須努力培植善因。將來或遲或早,必得良好之果報。古人雲:‘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即是此意也。”他認為,人的事情之所以做得順利,能得到很多人的幫助,是因為這個人以前做過很多好事,也幫助過別人。因此,若想得到好的果報,不肯先付出是不可能的。這正如農夫種地,想有好的收成卻不先辛勤種地,可能嗎?!所以,我們若想事情有好的結果,就應該先付出,這樣才會有相應的收獲。福禍也是如此,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時候因為自己的缺憾,反而為自己帶來益處,生活就是這樣存在者因果福報的。

世間的得失與取舍關係都是相通的,都符合因果循環。生活有失才有得,想要有取便必須學會給予。“取”與“予”之間並不是相互對立的,如果我們隻是一味地想去索取,那麼,我們將活在地獄;倘若我們懂得“先予而後取”的道理,那麼,我們便生活在天堂。

或許,天堂與地獄的差別也就在於此。

有人和上帝在談論天堂和地獄的問題。上帝對這個人說:“來吧,我讓你看看什麼是地獄。”他們走進一個房間,屋裏一群人正圍著一大鍋肉湯。每個人看起來都營養不良,一臉的絕望。他們每個人都有一把可以夠到鍋裏的湯勺,但湯勺的柄比他們的手臂還長,自己沒法把湯送到嘴裏,他們看上去是那樣的悲哀。

“來吧,我再讓你看看什麼是天堂。”

上帝把這個人領入另一個房間。這裏的一切和上一個房間沒什麼不同。一鍋湯、一群人、一樣的長柄湯勺,但大家都在快樂地歌唱。

“我不懂,”這個人說,“為什麼一樣的待遇與條件,他們快樂,而另一個房間的人們卻很悲哀呢?”

上帝微笑著說:“很簡單,在這裏他們會喂別人。”

天堂與地獄的區別其實很簡單,他們的區別就是生活在天堂的人知道“欲取先予”,而生活在地獄的人隻懂得“各取所需”。可見,助人才能助己,生存就是生活,一個不懂得與他人合作的人就等於把自己送進了地獄。

縱然不契又何妨

佛法自兩千多年前由釋迦牟尼創立以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傳播範圍的擴大,出現了眾多的佛法宗派。雖然各個宗派之間的教義稍有差別,而且修行的方式也大不一樣,但是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目的,那便是求得覺悟、能夠成佛。不僅如此,佛法還一直將各宗派放到平等的位置上,使得各個宗派之間能夠共存,並且共同求得發展。弘一法師就一直強調,佛法各個宗派之間應密切聯係,雖然宗派不同,但殊途同歸,所有的宗派的目的都是讓人獲得真正的智慧。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佛法的各個宗派之間也都有差異,這也體現了自然界差異性存在的客觀性。但不管差異性如何,我們還是能夠找到任何事物之間的那種共同點,所謂“本是同根生”,世間萬物原來就是一個整體,雖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是依然有相同的地方。隻要彼此能容,在差異中容忍對方的存在,世間又那來那些鬥爭。

三個雲遊四方的和尚在山上一座破廟裏相遇。“這廟為什麼荒廢了?”不知是誰提出了問題。

“必是和尚不虔,所以菩薩不靈。”

“必是和尚不勤,所以廟產不修。”

“必是和尚不敬,所以香客不多。”

三人爭執不下,最後決定留下來各盡所能,看看誰能重振廟宇。

於是第一個和尚禮佛念經,第二個和尚整理廟務,第三個和尚化緣講經。沒多久,這座破廟香火漸盛,原來的廟宇也恢複了舊觀。

“都因我禮佛虔心,所以菩薩顯靈。”

“都因我勤加管理,所以廟務周全。”

“都因我四處化緣,所以香客眾多。”

三人日夜爭執不休,誰也不願理廟宇的事務了,於是剛興盛不久的廟宇又衰敗了。

這時,三個和尚終於明白了破廟原先荒廢就是因為和尚不和睦。

三個和尚因為不能和睦,各說各話,各自自以為是,結果終還是分離,不能共榮。其實和尚的故事來形容人世間的人情關係是多麼恰當。這世上的事物千奇百怪,人與人之間也有著眾多的差異,生活背景、生活方式、個性、價值觀等的差異,讓我們的相處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困難,無所謂希望或者失望、信任或者背叛,我們所能做的隻能是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同存異、真誠相對,不必強求一致,或許反而彼此都能過得很好。正是因為差異性的存在,在客觀上便要求我們要做到“求同存異”,即尋找相互之間相同的地方的同時尊重相互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從而實現相互之間的合作。因此,要做到“求同存異”,“尊重”是基礎,而且還需要有耐心、能包涵、心胸開闊。如果能將這一條與取長補短、開誠布公協調運用,那麼,不僅雙方能表達得更為舒暢,而且還能從中學到不少的新東西。

如果我們不懂得求同存異,那麼,我們就很有可能在麵臨差異與分歧的時候會不顧同根生而相煎太急,最終使雙方都受到巨大的傷害。

因此,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也應該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與他人相處。尋找人與人之間的共同點往往是我們打造良好人際關係的開始,也是求同存異的前提條件,並且在共同點的基礎之上相互尊重對方的差異性,隻有這樣才能與對方進行合作,並且最終取得雙贏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