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山悟道後才明白佛法其實隻在心中,很多人祈求看書看成佛,不是在緣木求魚嗎?佛就是自我,自我就是佛。成佛和做人一樣,它需要智慧和積極的行動,重要的是自己的膽量和魄力。沒有人能代替你自己,你的生命才是你智慧與力量的源泉。
在自然界,有一些生物比人類還要有尊嚴,當生命要遭到無情的踐踏時,會用改變、放棄,會用死亡捍衛自己的尊嚴。自尊自愛,作為一種力求完善的動力,是一切偉大事業的淵源。
自尊是一種高尚的人格。巴爾紮克認為人之為人的內在品質便是人格。自尊是一個人品德、形象、氣質的基礎,沒有自尊,一個人的品德和名譽便會大打折扣。所以,無論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我們都一定要做到自尊自重。
偉大的數學家華羅庚在中學畢業的時候,因交不起學費被迫失學。
回到家鄉,他一麵幫父親幹活,一麵讀書自學。結果身染傷寒,病得非常嚴重。在床上整整躺了半年,病痊愈後卻留下了終身的殘疾———左腿的關節變形。當時他隻有19歲,一時間萬念俱灰,但後來一想到古人孫臏,不由得信心燃起:“古人尚能身殘誌不殘,我才隻有19歲,更沒理由自暴自棄,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
與命運頑強抗爭的華羅庚。白天拖著病腿,忍著關節劇烈的疼痛下地幹活,晚上在油燈苦學到深夜。1930年,他的論文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這篇論文驚動了清華大學數學係主任熊慶來教授。以後,清華大學聘請華羅庚當了助理員。在名家雲集的清華園,華羅庚一邊做助理員的工作,一邊在數學係旁聽,還用四年時間自學了英文、德文、法文、發表了十篇論文。他25歲時,已是蜚聲國際的青年學者了。
一個人即使遇到再大的挫折,隻要懂得自尊自愛,身上的閃光點是不會因此被掩蓋。
自尊自愛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人所必備的品格,智利作家尼高美德斯?古曼說過:“尊嚴是人類靈魂中不可糟蹋的東西。”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說過:“如果你想受人尊敬,那麼首要的一點就是你得尊敬你自己。隻有尊重自己,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尊重自己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一個人的地位和才幹無論平凡還是卓越,隻有懂得尊重自己,才能夠贏得別人的尊重。人,不應看輕自己,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應該做天地間大寫的人。不重則不威,自己不尊重自己,則任何人都可以踐踏你。懂得做人做事的學問,懂得尊重人的道理,才能做事盡心盡力,正確麵對自己的人生。
有一首詩說得好:佛在心中莫浪求,靈山隻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隻向靈山塔下修。正如詩中所說,人人心中都有一座靈山塔,每個人的心就是一座寶庫,有無數閃亮發光的鑽石與珠寶。一個人隻有自己尊重自己,自己相信自己,才能不外求諸相,最終修得正果。
欺人者人欺之,愛人者人惜之
從佛法的緣起論的觀點來看,佛宗認為,利他方能自利,害人實際是在害己。弘一法師在他的論說中就曾寫過這樣一段話:“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擠之。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正所謂,敬人者,人敬之;愛人者,人愛之;損人者,人損之;欺人者,人欺之。所以,我們應該做到自利利他,不可損人利己,否則害人等於折損自己。
佛祖釋迦牟尼一次宣揚佛法時,在路上遇見一個非常不喜歡他的人,這個人一直跟在他身後不停地誹謗他。而釋迦牟尼始終保持沉默,就這樣過了幾天,這個人還是不停地造謠中傷。
一天,釋迦牟尼終於轉過身來,平和地問道:“一個人送禮物給另一個人,如果受禮者沒有接受,那麼,這件禮物屬於誰呢?”那個人覺得這個問題很奇怪,但他仍然如實地回答:“屬於送禮者。”隻見釋迦牟尼點了點頭說道:“請帶著屬於你自己的東西回去吧。”
佛委婉地將別人的惡意反送回去。結果誹謗者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害人終害己,佛見證了這個事實。而利己利人,才是一種正確的生活態度。古人之所以推崇推己及人,就是鑒於“敬人者,人敬之;愛人者,人愛之”的道理。
所謂推己及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思去推測別人的心思,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也就是將心比心。
南宋詩人楊萬裏的妻子在古稀之年,每到天寒時,天不亮就早早起來,然後徑直走進廚房,熟練地生火、燒水、煮粥。滿滿的一大鍋粥要熬上很長時間,楊夫人每次都耐心地等著。清甜的粥香順著熱氣漸漸充滿了廚房,飄到了院子裏。
院子的另一邊,仆人們伴著這熟悉的香氣陸陸續續地起床,洗漱完畢後,來到廚房,並接過楊夫人盛起的滿滿一大碗熱粥喝了起來。
楊夫人的兒子楊東山看到母親忙碌的身影,甚是心疼,一次,他勸母親說:“天氣這麼冷,您又何苦這麼操勞呢?”楊夫人語重心長地說:“他們雖是仆人,也是各自父母所牽掛的子女。現在天氣這麼冷,他們還要給我們家裏做活。讓他們喝些熱粥,心中有些熱氣,這樣幹起活來才不會傷身體。”
一個懂得親情的人,會設身處地地去體會別人的切身感受,為別人著想。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們的交往越來越密切,人際關係也越來越複雜。培養推己及人的美德,搞好人際關係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要以愛己之心來對待周圍的人,無論做什麼事,都要以自己的感受去體會別人的感受,以自己的處境去想象別人的處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將心比心,把別人當做自己來對待,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這樣才可以交到真正的朋友,雖然有時不乏遇人不淑,但是如果我們不用心去嚐試,總是防著他人,很容易陷入孤獨的境地,人生的樂趣將會因此失去很多。
折損自己未必不是福
古代有一位賢人在離世時留給子孫的遺言竟是:“沒有什麼別的話,你們隻要學會吃虧就行了。”有人認為,吃虧是損己利人的行為,此消彼長,會對自己有所傷害。吃虧意味著舍棄與犧牲。這樣做是愚蠢的行為。但是我們也應當辯證地去看待吃虧。
弘一法師對於吃虧也有著自己從佛法的角度出發的獨特見解,他曾這樣來評判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前人說得好:“吃虧人常在。”人生在世不可能不吃虧,世上難有完全公平之事,有便宜就有虧,總想討便宜不可能;能正確對待得與失的人,是心胸開闊的人,會健康長壽快樂一生。再說,吃虧與不吃虧是相對的,有失必有得,有得總有失。就像古代行軍打仗,為了誘敵深入,適當地犧牲領地和兵力以引誘敵人追擊,就能對敵人進行包夾滅之。此時的此消彼長,誰消誰長一看便知。
另外,堅毅忍耐、不怕吃虧,也體現著一個人的品德意誌和精神風範,是值得人們思索的為人處世之道。
在職場、官場、人際交往中,個別的舍棄與犧牲也是在所難免。偶爾裝糊塗不去計較,自己快樂,也減少樹敵的機會。麵對金錢和物質的失去,我們應當思考,人皆有“百年”之日,窮富終究成一統。人應該常懷平常心,不要去自尋煩惱。
其實,吃虧是福也在於人的領悟,別人認為的吃虧、糊塗,你自己可能覺得滿足與清醒;你自己以為的吃虧、糊塗,人家會認為你應該滿足應該清醒。吃虧未必不是福,福是後福的意思。不怕吃眼前虧,以圖來日有一個更長遠更有利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最後,我們該意識到一點,吃得小虧才不至於吃大虧。有人說,世界上有三種人一點不肯吃虧。一種人肚量太差,吃了虧就想不開,茶不思飯不想,好像被剜了肉一樣。一種人火氣太大,吃了虧就要跳腳,輕則破口大罵,重則大打出手,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還有一種人心眼太小,吃了虧就要睚眥必報,常常讓別人怨聲載道,讓自己因小失大。
事實上,如果你能夠平心靜氣地對待吃虧,表現自己的肚量,往往能夠獲得他人的青睞,獲得經商所需要的人脈資源,從而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世界上沒有白吃的虧,有付出必然有回報,生活中如果過於斤斤計較,往往得不到他人的支持。隻有放開肚量,從長遠的角度思考問題,那麼吃虧實際上就是一種商業投入,吃虧就是一種福呀。!
因此,當我們在生活中,在人際交往或者是生意場上感覺自己吃了虧的時候,不要去抱怨什麼,而應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這一切,要知道,“吃虧未必不是福”。[可刪]
大巧若拙,一言頂萬語
“寡言,此事最為緊要。孔子雲:‘駟不及舌’,可畏哉!”弘一大師對孔子話深以為鑒,寡言少語,是不惹是非的妙法,同時去處嗔念的方法。
在佛法的精要中有這樣一條:言不在多,語不在繁。所以千百年來得道的禪師們,每一句箴言都是那麼直截了當,甚至是指東打西、牛頭不對馬嘴、不著邊際。佛法本來就沒有什麼神秘的,它是活生生的事實,在這裏,思辨的痕跡全都被說盡。
一個學僧問趙州禪師:“聽說你曾親見過南泉禪師,是真的嗎?”
趙州禪師回答說:“鎮州出產大夢蘿卜頭。”
一個學僧問九峰禪師:“聽說你親自參拜過延壽禪師,是真的嗎?”
九峰禪師回答說:“山前的麥子熟了嗎?”
趙州、九峰禪師,英雄所見略同。
一個學僧問趙州禪師:“佛經上說,‘萬法歸一’,那麼一歸何處?”
趙州禪師回答說:“我在青州縫了一件青布衣服,有七斤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