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悟世道:戰戰兢兢,也是一生
作為僧家中人,弘一法師從未有片刻清閑,時時實地修為、學習反省。大師認為,“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實乃真言,不斷提醒他修佛不能怠慢,不敢“胡作非為”。其實大師的這種精神和做法,對於人的實際生活也具有提點作用。人生在世,隨時麵臨各種各樣的挑戰,誰人能無所顧忌,所以步步為營、如履薄冰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時刻提醒人不斷修正自己的行止,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個人能力。
若冬涉川,如履薄冰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又引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此數語為弘一大師所常常憶念不忘之語。大師對於學佛之事,從來不敢輕易怠慢,他認為:“吾等凡有所作所為,起念動心,佛菩薩乃至諸鬼神等,無不盡知盡見。若時時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為。”其實大師的這種學佛精神,與人的實際生活也是非常相合的。
先賢老子在談到修道之人時,用了幾個比喻,“若冬涉川”、“若畏四鄰”等。一個真正悟道的人,做人做事絕不草率,凡事都先慎重考慮。從容因應萬事,“無為而無不為”。表麵看似沒有什麼作為,實際上,卻是智慧高超,舉手投足之間,早已考慮周詳,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而平時待人接物,洞若觀火,毫不含糊,從不怠慢,這才是為人之道。古人說:“所謂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正是此意。做人處事,必須要小心謹慎、戰戰兢兢。一個有修為的人,必須時時懷著冬天從冰河上走過的謹慎,稍有不慎,就會瀕臨險境。弘一大師要告訴世人的,恐怕就是這個道理。
古有庖丁解牛的故事。莊子借庖丁之口指出:“當我到了一般的殺牛匠那裏去看時,看到殺牛匠的小心緊張與嚴謹的準備,自己便怵然為戒,頓生警覺,仿佛看到自己的榜樣。”庖丁的技術那麼高明,可是在看技術差的人殺牛時,並沒有看不起別人。目空一切之人,總會掉以輕心,終歸失敗。庖丁說:“我學了他們的樣子,雖然自己技術很高明,但動刀慢慢地,很小心很仔細地下來,‘嘩’的一聲,牛的四肢都解開了,牛身像泥巴一樣散在地上。這個時候,我也累了,像一般殺牛匠把刀一丟,躺在地上也像一團泥巴一樣。休息一陣,威風又來了,提刀而立,英姿四顧,站在高台上四麵一看,覺得自己是個英雄,躊躇滿誌,把刀好好擦拭收好。”這就是人生,一開始縱使自己的技術嫻熟,也不敢怠慢,必然是小心謹慎的。這就告訴我們,人們在行事處世必須思慮周詳,慎謀能斷,小心翼翼。而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當中,人心難測,修道的人在人生的路程上,對於自己,對於外界,都要認識得清清楚楚,小心謹慎。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總是提及這句話,重複。]
至善禪師有一個弟子,法名靈台,頗有慧心,心思奇快。至善非常喜歡他,一直希望他繼承衣缽,弘揚佛法,使禪門發揚光大。但是,也正因為靈台和尚領悟力奇高,也常常有參念天下之心。
一個冬天,靈台看到大雪紛飛,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大地一片寂寥,他心念馳動,要獨自下山,雲遊四方,參學天下,於是去向至善禪師告辭,說了自己的想法。禪師問他:“你要到什麼地方去?”
“四海雲遊,處處是家。”
“好!你在此處參禪已近十年了,臨走之際,我再向你說點佛法真意吧。你收拾好了行李,再來找我吧。”
靈台和尚回去收拾行李,不一會兒便等候在方丈室的門外。禪師招呼他道:“你到我的前麵來。”等靈台和尚走到禪師麵前時,禪師說:“天氣嚴寒,途中善自珍重。”
一句“擅自珍重”,道出了禪師的勸告的真諦。世間諸相,如同冬天的寒冷一樣時時侵入肌膚,擾亂心靈,因此萬事皆須小心謹慎,珍重地施為,才能避免失足出現。
《禮記》中有記載:“毋不敬,儼若思。”無論何時何地,皆抱著虔誠恭敬的態度,自尊自重,自我約束,慎獨慎己,一切從自己開始,檢點約束自己,時刻進行自我約束與自我管理,用自己審視的目光嚴苛地審查自己,做事先做人,正人先正己。此外,胸襟氣度包羅萬物,人格寬容博大,神態雍容莊重。這才是悟道者所當具有的生活態度與行為準則。
《論語》中曾提及,曾子病到手腳都不能動了,然後告訴學生,人生是如此困難,尤其是利害關頭,一念之差,便會墜入深淵。一輩子做人都要“戰戰兢兢”,好像身處懸崖邊緣,腳下是萬丈深潭,切記“一失足成千古恨”。
儒釋道三家的思想或許有別,但先古聖人都一再叮囑我們要“戰戰兢兢”,人生就像是一場冰麵上的表演,切不要隻顧華麗取巧,而破冰墜落,要輕盈小心地行走在冰麵之上,才能最終完美謝幕。
躬身實地見修行
《彌陀經》中載著的一位大弟子——阿樓陀,他雙目失明,不能料理自己,佛就替他裁衣服,還叫別的弟子一道幫著做。有一次,佛看到一位老年比丘眼睛花了,要穿針縫衣,無奈眼睛看不清楚,嘴裏叫著:“誰能替我穿針呀!”佛聽了立刻答應說:“我來替你穿。”
弘一法師說,上述能容都足以證明佛是常常勞動的。他亦盼望世人當以佛為模範,凡事自己動手去做,不可依賴別人。
其實,弘一法師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宗師,不僅因為他在佛法上有很深的造詣,更多的在於他並不是一味對佛法談玄說妙,而是確確實實地為弘揚佛法做了很多實際的工作。這正如饑餓的人,讓他們研究食譜,即使把山珍海味的名稱寫了滿滿一紙,卻並不能充饑,倒不如讓我們馬上得到立刻就可以吃的幾種普通的食品,馬上解決饑餓問題,才是實實在在的。
言出必行,不高談闊論,是一個人進行道德品質修養的重要內容。少說些漂亮話,多做些實際事,應成為恪守的生活準則,正如一句伊朗的諺語:“如果空喊能造出一所房子,驢子也能修一條街了。”這對於那些隻知道誇誇其談而不幹實事的人是一個莫大的諷刺。《佛經》中對實幹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須菩提尊者正在山中準備說法,還沒有開始說,忽然從天空中飄灑下來無數的五彩鮮花,還傳來由衷的讚歎聲。
尊者就問:“誰在空中散花讚歎?為什麼讚歎呢?”
空中傳來渾厚的聲音:“我是梵天天神。尊者的《般若經》說得實在太好了!我情不自禁地散花讚歎。”
尊者反問道:“可是,我還沒有說《般若經》中的一個字呢!你怎麼知道好呢?讚歎從何說起呢?”
梵天意味深長地回答:“是的,尊者沒有說,我也沒有聽到。但是正是像這樣的不說,才是真正的解說智慧;正是像這樣的無聞,才是真正的理解智慧。”
有句話說得好:“一百次心動不如一次行動!”因為行動是一個敢於改變自我、拯救自我的標誌,是一個人能力的證明。光心想、光會說,都是虛的,不能看到一點實際的東西。
通向勝利之路要務實,不要坐而論道,必須躬身實踐,不畏艱辛,不被繁雜萬物叨擾,一門心思做下去,才能成事。
每天晚上,雲居禪師都要去荒島上的洞穴裏去坐禪。
有幾個愛搗亂的年輕人想捉弄一下他,便藏在他必經的路上,等他過來的時候,一個人從樹上把手垂下來,扣在禪師的頭上。
年輕人原以為雲居禪師必定會嚇得魂飛魄散,哪知雲居禪師任年輕人扣住自己的頭,靜靜地站立不動。年輕人反而嚇了一跳,急忙將手縮回,此時,雲居禪師又若無其事地離去了。第二天,這幾個年輕人一起到雲居禪師那兒去,他們向雲居禪師問道:“大師,聽說附近經常鬧鬼,有這回事嗎?”
雲居禪師說:“沒有的事。”
“是嗎?我們聽說有人在夜晚走路的時候被鬼按住了頭。”
“那不是什麼鬼,而是村裏的年輕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
雲居禪師答道:“因為魔鬼沒有那麼寬厚暖和的手啊!”
他接著說:“臨陣不懼生死,是將軍之勇;進山不懼虎狼,是獵人之勇;入水不懼蛟龍,是漁人之勇;和尚的勇是什麼?就是一個‘悟’字。連生死都超脫了,怎麼還會有恐懼感呢?”
雲居禪師舍身實地修為,篤定一心地修行,所以不畏任何事物,繼而修成佛法。修行其實就如同人生,隻有行動,才有起點,才能使我們的幻想、計劃、目標都變為現實,成為一股活動的力量。唯有去實地施為,親自動手,才是接近夢想的最佳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