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們疑惑地問:“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
禪師說:“做完了這件事,一年之後你們就知道如何能成功了!”
弟子們想:“這麼簡單的事,有什麼做不到的?”
一個月之後,禪師問弟子們:“我讓你們做的事,有誰堅持做了?”大部分的人都驕傲地說道:“我做了!”禪師滿意地點點頭說:“好!”
又過了一個月,禪師又問:“現在有多少人堅持了?”結果隻有一半的人說:“我做了!”
一年過後,禪師再次問大家:“請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運動,還有幾個人堅持著?”這時,隻有一人驕傲地說:“老師,我做了!”
蓋合者,始也;散者,終也。至於好散,則善其終矣。
禪師把弟子們都叫到跟前,對他們說:“我曾經說過,做完這件事,你們就知道如何能成功了。現在我想要告訴你們,世間最容易的事常常也是最難做的事,最難的事也是最容易的事。說它容易,是因為隻要願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說它難,是因為真正能做到並持之以恒的,終究隻是極少數人。”
後來一直堅持做的那個弟子成了禪師的衣缽傳人,在所有的弟子中隻有他成功了!
其實,做人與修行是一樣的。隻要工夫深,鐵杵也可以磨成針,滴水也能穿石,更何況是有無窮生命力的人呢!
很多人都是在距離成功隻有一步之遙時選擇了放棄,其實,在這個時候,我們最需要的往往隻是再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是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是一種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堅強信念,也是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胸懷。
因此,要想成功,就一定要做到“作之不止”,切不可半途而廢,在最困難的時候再堅持一下便是勝利。
自強之外無上人之術
滴水能把石穿透,萬事功到自然成。一個人成功與否,關鍵還在於你之前的積累。一個人積累知識、積累智能足夠了之後,就會在一瞬間獲得成功。所以弘一大師有語:“自強之外無上人之術。”隻有自己不斷努力,才能成為人上之人。
曾有這樣一個故事:[多次出現,換表述方式,適當過渡]
一日,一個老道碰到一個拿著木棍的小叫花子,便告訴他怎樣畫一個方框,勤加練習,他日有緣,再相見時就可不必要飯了。老道走後,小叫花子閑來無事,便用木棍刻畫那個方框,極盡方框之變化。
時隔不久,老道又碰到一個放牛的牧童,告訴他用那木棍從上到下拉那麼一下,若能勤加練習,日後有緣,也就可以不用放牛了。於是牧童山間放牛閑散之餘便用那木棍在地上或寬或窄、或疾或徐拉那一畫。
四十年後,老道臨終前,把這兩個人叫到了一起,合寫了一個中字。
這個中字便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地成就了書法史上的兩位傳奇人物。
不管做任何事,想要獲得成功,就需要功夫。任何一種技術、技巧都需要花工夫學會,還要再花更多工夫學精。投機取巧的事是不會長久的,即使是巧門或捷徑,也是功夫和經驗積累達到熟能生巧的結果。一個人想要修養內心,更需要功夫,功夫到才能水到渠成。
《莊子·讓王》中有這樣一段話:顏成子遊對東郭子綦說:“自從我聽了你的談話,一年之後就返歸質樸,兩年之後就順從世俗,三年豁然貫通,四年與物混同,五年神情自得,六年靈會神悟,七年融於自然,八年就忘卻生死,九年之後便達到了玄妙的境界。”
這是顏成子遊在談他的成功曆程,從聽了東郭子綦的話到最後達到“玄妙的境界”,整整用了九年的時間。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要急於求成,隻要每天學習,每天進步一點點,日積月累,自然就會獲得最後的成功。
世間的道理大多相同,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千萬不能心存僥幸,隻有通過實實在在的努力,才能在一瞬間實現人生的飛躍。
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都一定不要急於求成,隻要每天學習,每天進步一點點,日積月累,自然就會獲得最後的成功。
成功來源於諸多要素的幾何疊加。比如,每天笑容多一點點;每天行動多一點點;每天創新多一點點;每天的效率高一點點……假以時日,我們的明天與昨天相比,將會有天壤之別。[可刪]
大智大覺的保身法
佛法並不是有些人所認為的是一種迷信,而是可以稱得上是解釋人生和宇宙的智慧。弘一法師之所以以自己畢生的精力投身於佛法的研究和弘揚,也就是為了能讓更多的像我們一樣的普通人能真正地了解佛法,並且從中獲得無窮的智慧與精神力量。要知道,破除迷信的最好的方法便是對事物進行正確的認識,這正如我們改正惡行的最好的方法便是行善一樣。 從中不難看出弘一大師對佛法的癡迷,那麼,又是怎樣一種智慧讓這位才子少爺放棄了世俗中的財富與地位,而義無反顧地披上了袈裟,成了千百年來的追隨者中的一個?
這便是佛法的魅力所在。
“佛”這一個字,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它是“智慧、覺悟”的意思,是對無盡時空裏所包含的萬事萬物的大智大覺。
弘一法師曾在他的《佛法十疑略釋》中指出:佛法非迷信、非科學、非宗教,亦非哲學,並將佛法定位於真能,說明人生宇宙之所以然。他對佛法的評價和定位是相當高的,超過了科學、宗教和哲學。
現代人擁有豐富的知識,但生活的智慧卻很貧乏。因此,許多人擁有廣博的知識,能做事,能賺錢,但不快樂。
西哲蘇格拉底說過:“真正帶給我們快樂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識。”隻有智慧才能保證自己活得有創意,才能帶來光明的人生。而佛法正是這種智慧的體現。
一個人不怕沒有地位,最怕自己沒有什麼東西站得起來。儒家道家認為人生三件不朽的事業為立德、立功、立言[似為儒家],這些成就或許很難達到,對於普通人來說,“立”是自己真實的本領,要讓自己有一技之長,能夠自食其力,同時也不要怕沒有人了解,隻要能夠照亮自己,別人自然能知道你。
有一個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幾下。他繼續向前走,看見有人提著燈籠向他走過來,這時候旁邊有人說:“這個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見,卻每天晚上打著燈籠!”
僧人被那個人的話吸引了,等那個打燈籠的人走過來的時候,他便上前問道:“你真的是盲人嗎?”那個人說:“是的,我從生下來就沒有見到過一絲光亮,對我來說白天和黑夜是一樣的。我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麼樣的!”
僧人更迷惑了,問道:“既然這樣你為什麼還要打燈籠呢?是為了迷惑別人,不讓別人說你是盲人嗎?”
盲人說:“不是的,我聽別人說,每到晚上,人們都變成了和我一樣的盲人,因為夜晚沒有燈光,所以我就晚上打著燈籠出來。”
僧人感歎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來你是為了別人!”
盲人回答說:“不是,我為的是自己!”
僧人更迷惑了,問道:“為什麼呢?”
盲人答道:“你剛才過來有沒有被人碰撞過?”
僧人說“有呀,就在剛才,我被兩個人不小心碰到了。”
盲人說:“我是盲人,什麼也看不見,但我從來沒有被人碰到過。因為我的燈籠既為別人照了亮,也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碰到我了。”
佛法從它自身獨特的視角闡釋了對世界的理解、人生的參悟,早在兩千多年前,佛陀就說過:人生很苦。時光流逝兩千多年,今人和古人麵臨的人生難題在本質上絲毫沒有改變。在世事艱難的人生旅程中,我們脆弱的心靈常常會被苦和累纏縛。佛最大的智慧便在於敢於麵對人生現實、正視人生的現實,但它並不是消極地看待人生的現實,而是指出人類自身可以從苦中得以解脫,運用智慧來達到人生的圓滿。
佛經常常拿光明來象征智慧,光明會使人看清楚眼前的形形色色,從而使其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作出正確的選擇。而智慧則會使人洞明人生宇宙的真理,會使人的思想正確、行為合理,完成最高的人格,從而達到自由、快樂、解脫的境界,因此,光明和智慧是我們值得去追求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