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家哪有半日閑
?在一些影視作品裏,廣大莊嚴、清淨幽美的寺院如人間仙境引人向往,主角往往會因為俗世的憂愁而遁入空門,選擇灑脫無牽掛的生活。遁入空門後,主角口稱佛號衣袂飄飄地行走於暮野山嵐之間,風度恬淡,姿容莊嚴,整日什麼事也不用做,儼然一個仙家。
這是世俗人眼中的出家生活。人們並不了解僧眾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口口相傳,以訛傳訛,便以為出家人每天過的都很悠閑。古代的文人騷客更是用詩歌表達了對這種生活的羨慕,如“日高三丈猶未起”“不及僧家半日閑”之類的詩句,就是此種謬說。
真正出家人的生活,是嚴謹而艱苦的。
出家人居於寺廟,有施主來供養,無須做工,但並不是在坐享清福。出家人要研習佛法、勇猛精進,非常辛勞,“初夜後夜,精勤佛道”。
佛子追求的是對生命本質的透視與解脫,這個過程之艱難無異於一場嚴酷的戰爭。修行者麵對的對手極為難纏,因為這個敵人就是“自我”。人降生於世上,在紅塵裏輾轉多年,在與無數生命的交集中沾染上了很多不好的習慣。而我們知道,人一生最大的敵人莫過於自己,出家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與自己短兵相接、開始真刀真槍的戰鬥。
出家人一般淩晨三點多起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要課頌,雷打不動。寺廟中還會給僧侶分派很多工作,此外還要學習經教,禪修,晚上不能早睡,要參與大眾共修,其忙碌不是在俗的人所能想象的。
弘一法師作為一代高僧,修業有成,依然非常忙碌,日日要做閱讀、講律和朗誦等常課,絕不浪費時間。傍晚時,法師還會受持念珠念誦佛號,經行散步。律中規定,穿不過三衣,食不逾午時,法師都嚴守不越,為的是戒除貪奢之妄念。
弘一法師為弘揚南山律宗,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同時還花費大量時間校點律學著作。法師點校過《南山鈔記》、《東瀛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通釋》、《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等多部著作,極為辛苦緊張,曾經每日標點研習經書達六七個小時。此外他還根據講課需要及手頭相關資料,編撰了許多律學講義及稿本。這種辛苦,恐怕讓在俗中人聽來乍舌。
出家人除了修行,還肩負著教化的重任,要不辭辛苦四處遊化,宣揚佛陀教化眾生的真理。一些不了解佛教的人認為僧侶是單純的消費者,沒有為社會出過力。街邊的小攤販用雙手和麵、拌餡,能生產出香噴噴的餅;農民春天耕種、夏天打理田地,秋天能收獲火紅的高粱、金黃的穀子,他們都能生產出實實在在的產品,僧侶能為社會提供什麼呢?
弘一法師解答說,“不知人不一定要從事農、工、商的工作,當教員,新聞記者,以及其他自由職業,也能說是消費者嗎?出家人不是沒有事做,過著清苦生活而且勇猛精進,所做的事,除自利而外,導人向善,重德行,修持,使信眾的人格一天一天提高,能修行了生死,使人生世界得到大利益,怎能說是不做事的寄生者呢?出家人是宗教師,可說是廣義而崇高的教育工作者,所以不懂佛法的人說,出家人清閑,或說出家人寄生消費,都不對。”
社會上認為出家人享受信眾的供養而不做事,弘一法師感歎道:“這大概是出家者多,能盡出家人責任者少,所以社會有此誤會吧!”
小小菜葉也應愛惜
1924年,弘一法師到普陀山居住七天,他每天早上僅僅吃一大碗稀飯,而且連菜都沒有,其原因是他吃習慣了。中午也僅僅是一碗飯、一碗大眾菜。他每次吃完飯都會用舌頭將碗舔一遍,將食物吃得幹幹淨淨。然後用開水衝入碗中,再喝下去,唯恐有剩餘的飯粒造成浪費。
弘一大師的一生可謂時時處處都十分注重自身對福氣的珍惜,他的衣食住行都十分的節儉,甚至達到了粗劣的境地,他對精美的東西總是極力地排斥。他說:“惜福並不是我一個人的主張,就是淨土宗大德印光老法師也是這樣,有人送他白木耳等補品,他自己總不願意吃,轉送到觀宗寺去供養諦閑法師。別人問他:‘法師!你為什麼不吃好的補品?’他說:‘我福氣很薄,不堪消受。’”
由此可見弘一大師是何等地惜福!
佛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了今生的相識!”看來再平常不過的相遇和周圍的事物其實都是太多的前麵的因才結出了今天這難得的果。所謂“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佛是在用其唯美的文字告訴世人應該要懂得去珍惜,不僅僅是珍惜自身,更要去珍惜他人,珍惜身邊的每一件東西、每一件事物,即使它現今已變得殘舊或者失去了有用的價值,但依然不要隨便丟棄它,因為總有一天,它會有所利用。
是的,在佛的眼裏,今天的一切都是來之不易的,都是經過無數的因緣際會才有的最後結果,我們更應該去加倍珍惜。
世間萬物的存在自有其存在的理由,也都是值得去珍惜的,哪怕隻是一片小小的菜葉,也是值得我們去好好地珍惜的。因為,一個人越懂得珍惜那些常人看來不值得珍惜的東西,他便越懂得珍惜自己、珍惜人生。而隻有一個真正懂得珍惜的人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
在這一點上,弘一法師可以說是懂得珍惜的典範,他甚至做到了對一米一飯都珍惜至極。仔細想想,這一米一飯也確實是來之不易啊!在我們每頓吃飯的時候,我們可曾想到這每一粒米、每一顆飯都是大自然陽光雨露的饋贈?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去珍惜。
雪峰、岩頭、欽山三位禪師結伴而行,有一天經過一條河流,正商量到哪兒去化緣、講法,突然看到河中有一片碧綠新鮮的菜葉,緩緩從上遊漂來。
三個人議論開了。
欽山:“你們看!河中有菜葉漂流,可見上遊有人居住,我們向上遊走,就會有人家了。”
岩頭:“這麼好的一片菜葉,竟讓它流走,實在可惜!”
雪峰:“如此不惜福的村民,不值得教化,我們還是到別的村莊去吧!”
三人談得正熱鬧,一個人匆匆從上遊那邊跑來,問:“師父!你們看到水中的一片菜葉了嗎?我剛剛洗菜時,不小心把它洗掉了,我一定要找到它,不然實在太可惜了。”
雪峰等三人聽後,哈哈大笑,不約而同地說:“我們就到他家去講法吧!”
的確,一片菜葉能值多少錢?但我們若對萬事萬物都以金錢的多少來衡量,那麼,我們便永遠都不會懂得珍惜。要知道,哪怕隻是一片小小的菜葉,那也是自然界的饋贈,難道我們就不應該去珍惜它嗎?
人世間,唯有惜福的人才有福。一花一木,一飯一菜,一點一滴,都要珍惜,它不是物質上的價值,而是心靈上的價值。
因為惜福,所以我們懂得要尊重每一件事物,尊重一朵花的恣意開放,尊重每一個生命的獨立與自由。因為惜福,所以知道人與物、人與人,都是在一個特定的時空裏相遇,一切皆是緣,惜緣就是惜福。
人生欲壑難填,惜福讓我們懂得勤儉節約,更加珍惜自己當下擁有的,少一些攀比,就不會放縱自己的欲望,就能學會知足常樂,讓心靈保持一種從容而優裕的境界。用感恩的心去感受富足,包容一切、感激一切,不忘艱苦奮鬥、勤儉節約。[建議刪去]幸福既來之不易,又是十分短暫的。明白了這個道理,人就會格外珍惜幸福。有福分固然重要,但不知愛惜,最後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因此要時時牢記惜福。
作之不止,可以勝天
在弘一大師的《箋言錄》中記錄了劉直齋居士的這樣一句話:“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極有理。蓋合者,始也;散者,終也。至於好散,則善其終矣。凡處一事,交一人,無不皆然。”意思就是說我們做事要善始也要善終,隻有堅持到底,才是真正的勝利。
明人楊夢袁說:“作之不止,可以勝天。止之不作,猶如畫餅。”世上的事,隻要我們不斷努力地去做,便能戰勝一切,取得成功。但若停下來不做,則如同畫餅充饑一樣,永遠也達不到目的。隻有對待任何事情都鍥而不舍,即使蚯蚓都可以上食黃土,下飲甘泉。要知道,[慎用這類表述,讓讀者不舒服。]卓越的人總是能堅持不懈的。
弟子們問禪師:“老師,如何才能成功呢?”
禪師對弟子們說:“今天咱們隻學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人把胳膊盡量往前甩,然後再盡量往後甩。”說著,禪師示範了一遍,說道:“從今天開始,每天做300次。大家能做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