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解疑惑:執與不執在於心(3 / 3)

張道尹無奈,隻好怏怏而去。

一個人,特別是一個學佛的人,心要像明月一樣皎潔,像天空一樣淡泊,才能做到與人無爭、與世無爭。人世皆無爭,才能安心做一名淡泊的人。心安定了,才能專注於修行。弘一法師研修律宗,最後能成為一代宗師,於他淡泊名利的心境是分不開的。

慧忠禪師曾經對眾弟子說:“青藤攀附樹枝,爬上了寒鬆頂;白雲疏淡潔白,出沒於天空之中。世間萬物本來清閑,隻是人們自己在喧鬧忙碌。”世間的人在忙些什麼呢?其實不外乎名、利兩個字。萬物自閑,全是因為人們自己在爭名奪利。不入名利牢籠,才能專注於眼前事、當下事,沒有煩憂,達到灑脫的精神境界。

不能舍,隻好泥裏團團轉

暴雨剛過,道路上一片泥濘。一個老太婆到寺廟進香,一不小心跌進了泥坑,渾身占滿了黃泥,香火錢也掉進了泥裏。她不起身,隻是在泥裏撈個不停。一向慈悲的富人剛好坐轎從此經過,看見了這個情景,想去扶她,又怕弄髒了自己身上的衣服,於是便讓下人去把老太太從泥潭裏扶出來,還送了一些香火錢給她。老太太十分感激,連忙道謝。

一個僧人看到老太太滿身汙泥,連忙避開,說道:“佛門聖地,豈能玷汙?還是把這一身汙泥弄幹淨了再來吧!”

瑞新禪師看到了這一幕,徑直走到老太太身邊,扶她走進大殿,笑著對那個僧人說:“曠大劫來無處所,若論生滅盡成非。肉身本是無常的飛灰,從無始來,向無始去,生滅都是空幻一場。”

僧人聽他這樣說便問道:“周遍十方心,不在一切處。難道連成佛的心都不存在嗎?”

瑞新禪師指指遠處的富人,嘴角浮起一抹苦笑:“不能舍、不能破,還在泥裏轉!”

那個僧人聽了禪師的話,頓時感到無比慚愧,垂下了目光。

瑞新禪師回去便訓示弟子們:“金錢珠寶是驢屎馬糞,親身躬行才是真佛法。身躬都不能舍棄,還談什麼出家?”

心存取舍,則有邪見與妄行;凡成就大事之人,無不是心中存善念。像故事中的富人,舍不得一身皮囊,身價百萬又如何?像故事裏的僧人,舍不得自己的一身衣裳,以佛門清靜地做借口,何來出家乃至成佛呢。

名利富貴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所以對其執著執著不忘,實在不宜。

人生的高度應是一份知足的恬然,生命的高度應是能取能舍、當取則取、當舍則舍、善取善舍的那份安然。很多時候,人們向往去取得,並且認為多多益善,然而,“取”的前提必定是先“舍”,隻有“舍”,才能“得”。

弘一法師用他出家這樣一種行為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他對於取舍的理解。有取就有舍,而有舍才有得。我們往往隻是看到了他舍去的世俗的榮華富貴和榮譽地位,卻忽略了他舍棄這些東西背後所得到的比這些東西更加珍貴的東西,那便是無窮的智慧和人生那種寧靜而豁達的境界。

蚌舍棄安逸,才擁有了孕育珍珠的權利;種子放棄花朵,才擁有了孕育春天的資格。千古豪傑舍家為國,才垂青於史冊;無數仁人誌士舍生取義,才有了巍巍中華。取與舍在自然的蕩滌中,展現並昭示了生命的高度,數千年的白駒過隙,無數次的金烏西墜,消磨掉了曆史的棱角,打磨出中華文明不朽的生命之碑。

生命的高度是平凡人所遠離,卻又為世人崇敬的高度。哪怕至惡之人,也不免因“我輩不義之人而入有意之國”而遁去,盡管生命之碑前僅站著手無寸鐵的荀巨伯……而今,就連博物學家在廣遊天下景觀之時,都不禁稱譽自然與人類取舍的異曲同工。

取,便是一培清澈的水,隻那一培,便無須再希冀天上的銀河;舍,就是一抖那背上的重負,隻那一抖,便使你我得以仰望浩瀚的藍天。但人生在這一取一舍之間,生命在無限地升華,並且擁有了自己的高度。

的確,取舍對於人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魯迅棄醫從文,改變了他的一生,開始了他的文學創作,如果當初他不作出這樣的取舍,他可能隻是位醫人治人的醫生而已,成不了一代文豪。

成功的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們明白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什麼應該去堅持,而什麼又該舍棄。

取舍之間,並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應該是:得,要先舍;而舍,則終必得。而舍不舍得,以及怎樣去“舍”,又怎樣去“得”,就全看自己了。

取舍,是我們一生的功課。[建議刪去]

哪裏跌倒哪裏站

“省察以後,若知是過,即力改之。諸君應知改過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偉大之人格。故子貢雲:‘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雲:‘過而能知,可以謂明。知而能改,可以即聖。’諸君可不勉乎!”在弘一法師的眼裏,人是不怕犯錯誤的,怕就怕同樣的錯誤一犯再犯。要知道,孔子曾經說過:“過而改之,善莫大焉!”知錯能改,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品質。

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都是不完美的,總是會犯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懂得悔改,才是難得的氣魄。因此,古代聖人們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改之,善莫大焉。”[重複囉嗦,刪去]

曆史上確有不乏有能改過而終成大業的君主。楚莊王初登基時,日夜在宮中飲酒取樂,不理朝政。後來臣下用“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神鳥故事啟發他,並以死勸諫,終於使他決心改正錯誤,認真處理朝政,立誌圖強。楚國終於強大起來,楚莊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能夠改過自新的人就應該對其既往不咎,寬容對待他人的過失,既能使自己不再受傷害,也給了別人改過自新的機會,何樂而不為呢?

不過,也不乏有過不改以至於喪身的例子。例如商紂王,文過飾非,自以為有權有勢,有上天保佑,把向他提出忠告的大臣一個挖心,一個剁成肉醬。結果臣下都不信任他,沒有人再全心全力為他做事,最後商朝終被周武王的大軍滅掉,紂王隻有自焚而死。還有隋煬帝,剛愎自用,聽不進別人的意見。當有臣下批評他不顧百姓勞苦大修運河時,他大怒之下把這個臣子賜死。這個昏君,最後也落得個眾叛親離、國滅家亡的下場。

聖賢孔子對於過錯的看法,概括來說就是:一個人有過錯不要緊,隻要能改過就好。如果有過錯而不肯改,就成了大過大錯。

敦大倫以凝道,備百行以考德,遷善改過以作聖。

的確,由於各個方麵的局限,人的一生總是難免會犯這樣或者是那樣的錯誤,而問題的關鍵則在於我們該如何去麵對我們的過錯。首先是知錯,若連自己的錯誤都不承認,就無以說到下一步,其後果也必定會是一錯再錯。但若能去正視並且承認自己的過錯,並且能在此基礎之上對其錯誤進行改正,那麼,錯誤對於我們而言便是一筆財富了,要知道,犯了錯誤改得早,就進步快。

古人有句名言:吃一塹,長一智。也就是告訴我們犯了錯誤,要接受教訓,在哪裏跌倒的,就要在哪裏爬起來,知錯能改便是好樣的!

鑿枘相應,功業始成

佛法存在著很多的宗派,而且相互之間存在著差異,但是弘一大師告誡我們,千萬不可因為這樣就妄自評判其優劣。因為佛法本身是平等的,隻是因為世間萬物本身存在差別,佛法是針對這種差別進行調整,以適應不同的人。這就正如世間的病人,病症是千差萬別的,因此也就需要有不同的藥加以醫治,其價格也是高低不等。但不能僅僅尊貴價格貴的藥而廢棄廉價的藥。其實,佛法也是這樣,無論哪一種佛法宗派,隻要能得到其中的智慧,那便是最好的宗派。因此,佛法雖然宗派很多,但是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條件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宗派加以學習和研究。

聰明人買鞋不去挑價錢最貴的,也不會挑最流行的,而是買最適合自己的腳,穿著舒服的。鞋子好不好,隻有自己的腳才知道。的確,對於任何一個人而言,沒有所謂的最好,而隻有合適不合適,隻有合適的,才會是最好的。

鄭淵潔的童話《發型師》裏麵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羅克沒事的時候,在大街上亂逛。一天,羅克看見理發店裏的老板正在大把大把地數錢。這時羅克想:開理發店一定很賺錢。過了不久,羅克理發店開張了。一位小姐走進理發店,特牛地說:“給我理一頭最新潮的頭發。”羅克就給她做了一個獲獎的發型,結果做出來的頭發像個尿盆,把那位小姐給氣跑了。往後的日子裏,羅克理發店的顧客越來越少。羅克就去訪問羅波特大師。羅波特大師就說:“不是獲獎的發型安排在誰的頭上都合適。美發最重要的是根據不同的臉形做不同的發型。”羅克聽完教誨,再一次返回了羅克理發店。以後的日子裏羅克雇了6個收款員還忙不過來。

其實,羅克開理發店不僅僅是收錢,而且還告訴了我們: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不要總把眼光盯在別人好的方麵,對他好證明很適合他,但適合別人的東西則不一定就會適合你。重要的是自己去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因此,我們沒有任何必要去羨慕任何人,找到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以虛養心,以德養身,

以仁養天下萬物,以道養天下萬世。

我們每一個人就像是一個個蘿卜一樣,粗、細、長、短各不相同,存在著客觀的個體差異性。而上天則給每一個蘿卜都安排了一個坑,如果我們能找到那個適合我們的坑,我們便能健壯地生長。愛默生說:“除了一個方向以外,每個孩子都在躲避其他任何方向的障礙物。隻有在那個他選定的方向上,他才得以驅除所有障礙,平靜地駛過深不可測的海峽,到達廣闊無邊的海洋。”因此,對自己進行深入地分析和了解,並且知道自己適合什麼,選擇適合自己的,這些對於我們每一個人而言都是尤為重要的。

的確,一個人隻有在這個世界上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找到合適的人生坐標,找到能夠發揮自己性格優勢的工作,才有可能獲得成功。就像一個火車頭一樣,它隻有在鐵軌上時才是強大的,一旦脫離了鐵軌,它就寸步難行。愛默生說:“除了一個方向以外,每個孩子都在躲避其他任何方向的障礙物。隻有在那個他選定的方向上,他才得以驅除所有障礙,平靜地駛過深不可測的海峽,到達廣闊無邊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