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解疑惑:執與不執在於心(1 / 3)

大師解疑惑:執與不執在於心

世間繽紛事物最容易惹人憂思。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們因執著執著和奢求,常常不自覺陷入忙碌,團團亂轉,不可自拔。要知道,人的執與不執,其實並不是花花事物引起的,而是人的心變得軟弱,以致被繁華表象所迷惑。弘一法師告訴世人,不要為紅塵遮住自己的望眼,一切功名利祿如同南柯,不去在意,不去可以追求,得到便接受,得不到也自在,這樣才能過得幸福而快樂。

執與不執全看本心

人人都喜歡被他人尊重,有幾人想過,要自己尊重自己呢?如果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就沒有機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大家都是普通人,要想尊重自己,就要給自己一個尊重自己的理由。弘一法師教大家,尊重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讓自己變得不普通,要時時想著:我要做一個偉大的人,做一個了不起的人。法師舉例說,比如你想做一位清淨的高僧,就拿高僧傳記來讀,看他們怎樣做,你也怎樣行,所謂:“彼既丈夫我亦爾。”又比如你想將來做一位大菩薩,那麼就按照經書中記載的菩薩行去做。這就是自尊。

自尊固然好,切勿不要把自尊與但驕傲搞混。驕傲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而自尊是自己增進自己的德業,其中並沒有一絲一毫看不起人的意思。同樣是一顆肯定自我的心靈,你在尊重自我的時候尊重他人,就能使自己進步、積攢善緣,若是隻知道尊崇自我,目空一切,就背離了自尊的真意。所以,無論是出家還是在家的信眾,對自我的要求都要嚴格。

有些人想,我年輕,歲數小,偶爾隨便些沒關係。甚至寺廟中的一些年輕的小師父也會認為,我隻是一個平常的出家人,並不敢希望做高僧做大菩薩。這樣的想法非常危險。沒有一個做人的目標,做事就會隨隨便便,甚至自暴自棄,走到墮落的路上去了。

做人一定要誌氣高,這與年齡、身份等等都無關係。凡事全在自己做去,能有高尚的誌向,沒有做不到的。

六祖慧能隻是一位夥頭僧,地位卑微的隻能去廚房舂米。即便如此,他也沒放棄鑽研佛法的心,嚴格要求自己,試試聆聽佛法的教誨,悉心揣摩佛法的真意。正是因為六祖沒有因為自己隻能舂米而輕視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位學僧的位置來要求自己,所以才能在五祖的傳位試練中寫下千古流傳的“菩提本無樹”偈子。

當代名僧證嚴法師,慧根非凡,德行深厚,她創辦的慈濟會是成千上萬的人走出痛苦她創辦的慈濟會是成千上萬的人走出痛苦,得到救助。誰能想到,最早證嚴法師連出家都無門呢?

證嚴法師俗名景雲,出生在台灣中部的一個富裕家庭,從小非常懂事、孝順。

十五歲時,法師的母親因胃穿孔需要開刀。在五、六十年代,醫學還不發達,開刀非常危險五0、六0年代,開刀是很危險的。因此,法師向天祝禱並發願“願減少自己十二年的壽命、茹素,為母親增壽祈福”。也許是孝心感動了神佛,母親的病奇跡似的不必開刀,服藥而痊愈。

又過了八年,證嚴法師父親因腦中風突然去世了,給了她很大的打擊,探索父親的去處促成她接觸佛法的因緣。

父親早逝,母親多病,使年輕的證嚴法師對人生充滿了困惑,又由家庭的痛苦想到眾生的痛苦,幾度想要離家棄俗,都被拒絕。法師並沒有因此而氣餒,用出家僧人的儀軌嚴格要求自己,一邊修行,一邊在台北、台中、台東四處掛單,最後在花蓮縣秀林鄉下的小廟普明寺安住下來。

一九六二年秋天,法師已經二十五歲了,仍然沒有剃度的師父,法師毅然自行落發,靜靜踏上僧侶修行的生涯。

一九六三年二月,證嚴法師隻身到台北市臨濟寺準備受戒,卻因沒有剃度師父而無法報名。戒場報名截止前一個小時,由於到慧日講堂請購《太虛大師全集》的因緣,巧遇印順導師,至為驚喜,並以一顆謙卑恭敬,姑且一試的心,請求拜印老為師,想不到竟獲導師應允,證嚴法師喜出望外。由於時間緊迫,印順導師在簡單的皈依儀式中對證嚴法師開示說:“你我因緣殊勝,我看時間來不及了,但是既然出家了,你要時時刻刻為佛教、為眾生啊!”並且馬上為他取了法名“證嚴”,字“慧璋”,行了簡單的皈依禮。

追求佛理卻屢次不能出家,如果是信仰不堅定者,恐怕早已放棄了。證嚴法師並沒有因為那一次次的拒絕而氣餒,她始終把自己當成是一位真正的僧侶,終於得到了印順導師的認同。在這讓人感動的堅持中,她淬煉了心靈,積累了德業,讓佛法之蓮如願在生命中盛開。

弓長鬆弛宜適中

所謂“過猶不及”,我們為人處世都應該把握好“度”的問題。任何事物都不能走極端,一旦走了極端,過度,好的事物便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從而變成壞的事物。弘一法師就時常提醒著自己:心思要縝密,不可瑣屑;操守要嚴明,不可激烈。可見無論修行還是做人,適可而止都非常重要。

克契到佛光禪師那裏學禪也有好一段時間了,他個性隨和,遇事總是自己想辦法打理,盡可能不去麻煩別人,就連修行,也是一個人悶著頭默默地進行。

一天,佛光禪師問他說:“你來我這兒也有12個年頭了,有沒有什麼問題?要不要坐下來聊聊?”

克契連忙回答:“禪師您已經很忙了,學僧怎好隨便打擾呢?”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一晃又是三個秋冬。

這天,佛光禪師在路上碰到克契,又有意點化他,主動問道:“克契啊!你在參禪修道上可曾遇到些什麼問題嗎?有的話就要開口問。”

克契答道:“禪師您那麼忙,學僧不好耽誤您的時間!”

一年後,克契經過佛光禪師禪房外,禪師再對克契語道:“克契,你過來,今天我有空,不妨進禪室來談談禪道。”

克契趕忙合掌作禮,不好意思地說:“禪師很忙,我怎能隨便浪費您的時間?”佛光禪師知道克契過分謙虛,這樣的話,再怎樣參禪,也是無法開悟的,得采取更直接的態度不可了,所以當佛光禪師再次遇到克契的時候,便對克契說:“學道坐禪,要不斷參究,你為何老是不來問我呢?”

隻見克契仍然應道:“老禪師,您忙!學僧實在是不敢打擾!”

這時,佛光禪師大聲喝道:“忙!忙!我究竟是為誰在忙呢?除了別人,我也可以為你忙呀!”佛光禪師這一句“我也可以為你忙”的話,頓時驚醒了克契。

謙虛固然是一種美德,但是過度謙虛就不好了,閉門苦思數年也許還不如與禪師的一席對談來得好。

一個人突然做出極端相反的事情,必定會產生排斥的現象,所以,一個人言行若是走向極端,實在很危險。

《四十二章經》中記載了這樣一段話: 

佛曰:“弦鬆是如何?”對曰:“不鳴。” 

佛曰:“弦緊是如何?”對曰:“聲絕。”

這段話的來曆是這樣的:

要做到恰到好處,是根本無法理喻的,隻能靠經驗去體會。因此,我們每天的一舉一動,都是在不斷地走到中庸之道。

人生就好像在蜿蜒崎嶇的道路上駕駛汽車一樣,如果脾氣暴躁,猛踩油門,車子便會橫衝直撞;如果顧慮太多,又會常踩刹車,使車子行進緩慢,甚至完全停頓下來。如果過於緊張的話,會使方向盤向左或向右轉,而滑出道路;過於鬆懈的話,轉彎時又會因疏忽而來不及刹車。

在生活中,為人處世如果能做到不走極端,就能夠遊刃有餘。

不畏紅塵遮望眼

佛經上說,一個學佛的人,你首先觀察他有沒有發起厭離心,也就是說厭煩世間的洪福,對洪福有厭離心,才能走向學佛之路。

俗話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生在世總是喜歡過一種富裕的生活,總是會羨慕那些富貴的家庭,這是常人的一種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

但紅塵滾滾,這個世界是被名利的浮雲彌漫的。人世間為什麼叫做紅塵呢?唐朝的首都在長安(今西安),交通工具是馬車,北方的紅土揚起來,人們看見是紅顏色的灰塵,所以稱為紅塵滾滾。紅塵裏的人生,就是功名富貴,普遍叫做享洪福。皇帝用的“洪福齊天”因為“洪”字不好意思寫,就寫個“鴻”字。很多世人追求的無非就是洪福齊天,圓心中的那個大富大貴的美夢。

但遠遠超越洪福的是另外的一種,常人是難以消受的,那就是清淨、清涼的福分,叫做清福。人生洪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卻不然,沒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北宋宰相王安石有詩雲: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

的確,世間以富貴功名、洪福湯湯為極致,所以“洪範”五福,富居其一。但在佛家看來,那也是一場虛空,真正的幸福、真正的解脫之道,還在於能不能拋棄這些,如果你能夠拋棄富貴,那就是解脫的開始!你能解脫是因為你在“最高層”,你擁有了最高遠的境界,達到那種極樂的清涼,這樣你就能不畏浮雲遮望眼了。

有的人,本來可以享清福了,卻反而覺得痛苦,身在福中不知福。因為一旦無事可管,清情境淨,他反倒忍受不了,他就活不下去,無緣福分了。

所以,一個人先要養成享受寂寞的習慣,在高寒處享受最大清涼的滋味,那你就差不多可以了解人生了,就可以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這才會看到洪福是厭離心。

清朝的順治皇帝,作為,這位大清朝的君主,19歲的時候置皇後和眾多後宮佳麗不顧,偏偏愛上了一位江南總督進獻的秦淮名妓董小宛,且愛得刻骨銘心,封為貴妃。不幸兩年後,小宛溘然病逝,順治痛不欲生,徹底看破紅塵,三次逃離宮中,最後悄然在五台山出家。傳說這位“癡道人”順治初到五台山的時候,就窟居在荒蕪的善財洞,他跋山涉水、形跡古怪、裝瘋賣傻、顛三倒四。後來,康熙在五台山一家寺廟發現大殿的山牆上題了一首長詩,最後一句這樣說:“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戰幾時休?朕今撒手歸西去,管你萬代與千秋。”在這首詩中,順治皇帝認為自己本來就是做和尚的料,卻偏偏落在了帝王之家,成為人生的一大憾事。全詩一氣嗬成、反諷喻事、詼諧有趣,流露出一種在世的傷懷情緒、看透世俗的超逸,具有濃厚的禪味。

皇帝是人間洪福的頂峰,但是順治卻甘願舍棄這一切,雖然有情感的原因,但最重要的還是順治更喜歡出家解脫的清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