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言習業:好聞道可解三千煩惱絲
無論是學佛還是生存,尋道、修習始終伴隨人的生命左右。古語有雲:學習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隻有不斷增進自己的知識含量,才能時時進步,解除生活中的種種疑惑,在此基礎上有所作為。
床頭放個“草庵鍾”
1936年正月,弘一法師在南普陀寺,有一次他患病了,他的病床上放了一隻鍾,這隻鍾比其他的鍾要慢兩刻,別人都說這鍾不準,但弘一法師卻解釋說:“這是草庵鍾。”原來,弘一法師在草庵時還生過一場大病,耽誤了一個多月,當時這隻鍾的時間便是草庵的時間,比正常的時間慢了兩刻鍾,後來他便一直將這隻鍾帶在身邊,不斷地提醒自己要珍惜時間。所以“草庵鍾”就成了珍惜時間的一個代名詞了。
一直以來,惜時都是被廣為推崇的美德,無論是對於修佛中人,還是對於普通人,珍惜時間都是非常有必要。
有一則廣為[過渡]流傳的佛教故事,就是講惜時的重要性的。:
有一天,如來佛祖把弟子們叫到法堂前,問道:“你們說說,你們天天托缽乞食,究竟是為了什麼?”
“世尊,這是為了滋養身體,保全生命啊。”弟子們幾乎不假思索地說道。
“那麼,肉體生命到底能維持多久?”佛祖接著問。
“有情眾生的生命平均起來大約有幾十年吧。”一個弟子迫不及待地回答。
“你並沒有明白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麼。”佛祖聽後搖了搖頭。
另外一個弟子想了想又說:“人的生命在春夏秋冬之間,春夏萌發,秋冬凋零。”
佛祖還是笑著搖了搖頭:“你覺察到了生命的短暫,但隻是看到生命的表象而已。”
“世尊,我想起來了,人的生命在於飲食間,所以才要托缽乞食呀!”又一個弟子一臉欣喜地答道。
“不對,不對,人活著不隻是為了乞食呀!”佛祖又加以否定。
弟子們麵麵相覷,一臉茫然,都在思索另外的答案。這時一個燒火的小弟子怯生生地說道:“依我看,人的生命恐怕是在一呼一吸之間吧!”佛祖聽後連連點頭微笑。
人的生命可以延續多長時間呢?佛祖的小弟子給了我們一個答案: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間而已。生命易逝,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珍惜時間呢?
人是惜命的,希望生命能夠長久,才會有那麼多的帝王將相苦練長生之道,卻無法改變生命是短暫的這一事實;人是有貪欲的,又是有惰性的,才會有那麼多的“鳥為食亡”的悲劇發生;而人又是爭上遊的,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隻爭朝夕”,從不鬆懈。
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個日語學習班新一期開學報名時,來了一位老者。“給孩子報名?”登記小姐問。“不,自己。”老人回答,小姐愕然。老人解釋:“兒子在日本找了個媳婦,他們每次回來,說話嘰裏咕嚕,我聽著著急。我想能夠同他們交流。”
“你今年高壽?”小姐問。
“六十八。”
“你想聽懂他們的活,最少要學兩年。可兩年以後你都七十了!”老人笑吟吟地反問: “姑娘,你以為我如果不學,兩年以後就是六十六嗎?”
事情往往如此:我們總以為開始得太晚,因此放棄。殊不知隻要開始,就永不為晚。明年我們增加一歲,不論我們走著還是躺著;明年我們同樣增加一歲,可有人收獲,有人依然空白——差別隻在於你是否開始。老人學與不學,兩年以後都是七十,差別是:一個能開心地和兒媳交談,一個依然像木偶一樣在旁邊呆立。
珍惜時間,再晚的開始也不晚。
古語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而兩千多年前,先聖孔子在河邊說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逝水是不會有重歸的,時間也不會重返,所以要珍惜時間。
時間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對於活著的人來說,時間是生命;對於從事經濟工作的人來說,時間是金錢;對於做學問的人來說,時間是資本;對於無聊的人來說,時間是債務;對於學生來說,時間是財富,是資本,是命運,是千金難買的無價之寶。
最吝嗇時間的人,時間對他最慷慨。抓住今天,盡可能少依賴明天。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珍惜時間可以使生命變得更有價值。[建議刪去]
分分秒秒別去放過
不能管理時間,便什麼也不能管理。失去了財富,可以努力再賺回來;失去了知識,可以再學;健康可以靠保養和藥物來重得,但時間卻是一去不複返的。因此,我們稱之為工作成就的生產程序裏,最稀有的資源便是時間。
時間的供給,絲毫沒有彈性。不管時間的需要多大,供給絕不可能增加。時間的供需,沒有價格可供調節,也無法繪製邊際成本效用曲線。更有甚者,時間永遠是一種最易腐損的物資,無法進行貯存。昨天的時間過去了,永遠不再回來。所以,時間永遠是最短缺的東西。
弘一法師之所以在出家前後都如此博學而多才多藝,並且都是頗有造詣的,除了他興趣多樣以外,那便是他十分懂得合理地規劃和管理他的時間,能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時間,從而讓有限的時間發揮它最大的效益。
的確,管理時間是生命的本質。如果我們不做時間的主人,就將成為時間的奴隸;我們若不利用時間,時間便會很快把我們耗盡。
富蘭克林說過:“你熱愛生命嗎?那麼,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的確,一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不應該在瑣碎的事情上浪費我們寶貴的時間,要注意八二法則,即把80%的時間用於工作是取得成功的關鍵,要掌握自己的工作日,把實質性的時間用於生命中最重要的方麵。
世界上有許多人不懂得去管理時間,不懂得去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分一秒。事實上,時間是一分鍾一分鍾浪費的,而不是一個鍾頭一個鍾頭浪費的。
我們一定要學會如何管理好我們的時間,在最重要的時刻做最重要的事。[建議刪去]
時間“四象限”法是目前很時髦的一種時間管理理論,由是美國的管理學家科維提出的一個時間管理的理論。他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不同的程度進行了劃分,基本上可以分為四個“象限”:既緊急又重要(如客戶投訴、即將到期的任務、財務危機等)、重要但不緊急(如建立人際關係、人員培訓、製定防範措施等)、緊急但不重要(如電話鈴聲、不速之客、部門會議等)、既不緊急也不重要(如上網、閑談、郵件、寫博客等)。
重要且緊急的事馬上做,例如處理客戶投訴、處理服務器故障等突發性問題,盡量在最短、最快的時間內完成這些事情。其次是做重要而不緊急的事,這一類的事情影響深遠,例如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等,這類事情的效益是中長期的,科維提出的時間管理理論的重點是把主要的精力和時間集中地放在處理重要但不緊急的工作上。緊急但不重要的事,要學會說“不”。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自己感覺不重要的事情,能不做就不做,想辦法將事情推給其他部門,拒絕或推脫工作要講究技巧,不要直截了當,要委婉,用讓上級覺得確實是合理的理由來拒絕這個新增派的任務。一個人隻有學會說“不”,他才會得到真正的自由。當然這並不等於推卸責任,如果確實需要自己來完成,那麼就使用最短的時間完成這些工作。對於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盡量不去做。如果確實需要做,那麼要嚴格限定時間,比如寫博客,限定一個小時,時間一到就立刻停止寫作,千萬不要被無聊的人和不重要的事纏住。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隻要我們把精力主要放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上,合理安排時間,我們就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我們的時間。
除了學會在最重要的時候做最重要的事以外,學會利用時間的“邊角餘料”也是大有裨益的。在茶餘飯後,聽報告、看電影之前,排隊購物或等車的時候,都可以利用起來。有的人認為,這些零星的時間太短,因而不屑於去加以利用。但涓涓細流,若白白流淌,豈不很可惜?若能將其彙聚起來,便會成為能夠用來發電的水利資源。分分秒秒,稍縱即逝,如果加以利用則可收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之效。古人雲“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利用時間的“邊角餘料”,豈可小看?!
既然歡喜,不妨投入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往往是獲取知識、成就事業的源頭。
一個人隻有對某件事情產生了興趣,他才會去冥思苦想,隻有對一個問題感興趣了,才會主動去尋找解決它的辦法,一個人隻有在做事情時感到其樂無窮,精神才會高度集中,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才能有所創造,有所發明。
有一位作家曾經說過:“興趣造就科學家和詩人。”兒時的興趣往往是點燃科學理想的星星之火。弘一法師的出家並非是一種偶然,他很早的時候便對佛法產生了興趣,由於家庭的原因,他小的時候就經常在家裏接觸到與佛法相關的東西,後來還經常跑去寺廟,結交了一批宗教人士,還和他們一起探討佛理,對和尚們的生活也極其感興趣,還學著和尚吃素,以至於他後來終於選擇了出家。
人生的成功是和個人興趣緊密相連的,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才會離成功更近。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丁肇中說過:“興趣比天才重要。”愛因斯坦對物理學的濃厚興趣使他提出了影響我們一個多世紀的《相對論》;化學家諾貝爾冒著生命危險研製炸藥,終於取得了最後的成功。愛迪生幾乎每天都在實驗室裏辛苦工作十幾個小時,在那裏吃飯、睡覺,但他絲毫不以為苦,“我一生中從未做過一天工作。”他宣稱:“我每天其樂無窮。”
從心理學角度講,興趣是人的需要的心理表現,它使人對於某些事物優先給予注意,並帶有積極的感情色彩。興趣起源於個體的需要,在社會實踐中形成,這種內在的個體心理傾向可以在人的心理和行為中發揮積極作用,使你長期專注於某一方向,作出艱苦的努力,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