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鄭板橋丟烏紗
山東濰縣(今山東濰坊)曾經是個多災多難的地方,經常發生水災、旱災,揚州八怪之一的鄭燮(xiè)(即鄭板橋)在當地任縣令7年,就有5年發生災情。在他剛到任那一年,濰縣發生水災,十室九空,餓殍滿地,其景象慘不忍睹。鄭板橋據實上報,請求朝廷開倉賑災,可朝廷遲遲不準。在危急時刻,鄭板橋毅然開倉放糧,他說:“不能等了,救命要緊。朝廷若有怪罪,就懲辦我一個人好了。”由於及時放糧,災民幸免於難。
鄭板橋做任何事,首先想到的是人民。他招民工修整水淹後的道路城池,讓人們通過勞動去換取食物、錢財,而不是施舍給他們,這樣既可以解決溫飽問題也可以創造價值;他同時責令大戶在城鄉施粥救濟老弱饑民,不準商人把糧食和日用品囤積起來;他自己帶頭捐出官俸,並刻下“恨不得填滿了普天饑債”的圖章。
在救濟百姓的時候,鄭板橋得罪了一些富戶,特別在整頓鹽務時,更是觸動了富商大賈的私利。濰縣瀕臨萊州灣,盛產海鹽,長期以來,富商勾結,欺行霸市,賤買貴賣,並且缺斤少兩,以次充好。產鹽的百姓和吃鹽的百姓都生活得很困苦,隻有富商們從中牟利。鄭板橋嚴令禁止商人胡作非為,因此,很多富商對他懷恨在心,便匿名舉報他。1752年,濰縣又發大災,鄭板橋申報朝廷賑災,上司怒其多次冒犯,又加上聽信讒言,不但不準,反而罷了他的官,削職為民。
離開濰縣時,百姓傾城相送。鄭板橋為官十多年,並無私藏,隻是雇三頭毛驢,一頭自騎,兩頭分馱圖書行李,由一個差丁引路,坦然地向老家走去。臨別他為當地人民畫竹題詩:“烏紗擲去不為官,囊囊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魚竿。”
知識拓展:鄭板橋智解對聯。
一年春節,鄭板橋陪一位州官外出。走到南門街,看一戶人家貼著這樣的春聯: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橫批是“南北”二字。鄭板橋看後,皺了皺眉,扭頭便走。
過了一會兒,他拿著幾件衣服,提著一塊肉,肩上還扛著一口袋糧食回來了。他敲開這家大門,隻見一家老小縮在一張床上,衣單灶冷。鄭板橋說:“過年了,這點東西給你們留下用吧!”那家人千恩萬謝。
出了門,州官問鄭板橋:“你又不是神仙,怎麼知道他家沒有衣服、沒有糧食呢?”
鄭板橋指著春聯說:“這裏都寫著呢:‘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是‘缺一(衣)少十(食)’,橫批‘南北’,不就是‘沒有東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