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新課標下高中數學應用問題教學的探討(1 / 2)

關於新課標下高中數學應用問題教學的探討

教學研究

作者:李誌偉

【摘要】如果將數學課堂教學與現實運用緊密結合起來,學生就不會覺得數學知識是深奧和枯燥的,也會大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們的學習基礎,重視基本方法和基本解題思想的滲透與訓練,並引導學生將應用問題進行歸類。在具體的教學中,還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教學方法,不至於使應用教學流於形式。

【關鍵詞】滲透;訓練;歸類;教法

對於很多高中生而言,數學學科的邏輯性很強,尤其是一些概念和公式的推理,都要求有嚴密的邏輯思維,因此感覺學習的難度極大。如果教師還偏重於習題訓練,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會漸漸喪失殆盡。其實,數學學科的很多知識都在現實生活中得到運用,這就提示我們教師,要將數學教學與現實運用結合起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得到有效的激發。

高中學生年齡一般在15—17周歲,他們認識過程的各種心理成份雖已接近成人的水平,但智力活動帶有明顯的隨意性,其抽象思維從“經驗型”向“理論型”急劇轉化。能夠逐步擺脫具體形象和直接經驗的限製,借助於概念進行合乎邏輯的抽象思維活動,開始在教師幫助下獨立地搜集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質屬性。因此,應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規律,進行應用問題的教學。

一、重視基本方法和基本解題思想的滲透與訓練

為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中首先應結合具體問題,教給學生解答應用題的基本方法、步驟和建模過程,建模思想。教學應用題的常規思路是:將實際問題抽象、概括、轉化--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回答實際問題。具體可按以下程序進行:

(1)審題:由於數學應用的廣泛性及實際問題非數學情景的多樣性,往往需要在陌生的情景中去理解、分析給出的問題,舍棄與數學無關的因素,抽象轉化成數學問題,分清條件和結論,理順數量關係。為此,引導學生從粗讀到細研,冷靜、慎密地閱讀題目,明確問題中所含的量及相關量的數學關係。對學生生疏情景、名詞、概念作必要的解釋和提示,以幫助學生將實際問題數學化。

(2)建模:明白題意後,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題目中各量的特點,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是否可用字母或字母的代數式表示,它們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係?將文字語言轉化成數學語言或圖形語言,找到與此相聯係的數學知識,建成數學模型。

(3)求解數學問題,得出數學結論。

(4)還原:將得到的結論,根據實際意義適當增刪,還原為實際問題。

例:某城市現有人口總數100萬人,如果年自然增長率為1.2%,寫出該城市人口總數y(人)與年份x(年)的函數關係式。這是一道人口增長率問題,教學時為幫助學生審題,我在指導學生閱讀題時,提出以下要求:——粗讀,題目中涉及到哪些關鍵語句,哪些有用信息?解釋“年自然增長率”的詞義,指出:城市現有人口、年份、增長率,城市變化後的人口數等關鍵量。——細想,問題中各量哪些是已知的,那些是未知的,存在怎樣的關係?

——建模,啟發學生分析這道題與學過的、見過的哪些問題有聯係,它們是如何解決的?對此有何幫助?學生討論後,從特殊的1年、2年…抽象歸納,尋找規律,探討x年的城市總人口問題:y=100(1+1.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