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對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教學實踐進行分析研究,圍繞課前、課堂、課後三個環節,研究開展學生自主性學習的策略。
1、課前自疑、自學。“學起於思,思起於疑”。教師可提前布置學生預習教材,適當預設問題,提前準備導學案並發給學生,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思考。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而是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促進者,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能夠有效地利用已有的知識來提前思考即將學習的知識,不斷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課堂自覺、自調。對於學生而言三分鍾的熱情是很容易達到的,但是要保持一堂課持續的專心是很不容易的。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能自覺的跟著教師的思維進行思考,如何讓學生在不專心的時候進行自我調節,是每一個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作為教師要適時地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有效學習。教師在學生自學後,課堂教學要有針對性地對教學重難點及時做出調整。對於學生自己都能看懂的知識可以簡略帶過,不能再反複囉嗦導致學生注意力下降;而對於學生不好把握,難理解的知識要有條理、有耐心地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和探討,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延長學生有效學習的時間。當學生注意力下降時,可采取多種方式提醒學生進行自我調節,集中注意力。
3、課後自查、自省。課堂教學固然重要,課後同樣也不容忽視。課後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如何利用課後,培養學生自我檢查、自我反思的學習習慣,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三、總結歸納,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好的學習方法不僅要靠教師的指導,尤其要靠學生自己積累。學生隻有通過自己的自我思考、自我總結,才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學習體係。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歸納,完善學生的知識體係,逐步培養其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證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調動了學習的能動性和自主性,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自我管理意識和團體意識有了明顯的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得到了加強。
總之,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不是教師放手不管,而是充分相信和開發學生學習的能動性、自主性,要充分相信和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要從每節課開始,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其學習的自主性和創新性,教他們學會學習,促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作為教師,應將學科的特點與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相結合,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構建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每一個學生都“想學”、“會學”、“堅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