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對學數學的反思
對於在數學課堂每一位學生來說,他們的頭腦並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著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著“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裏“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曆等方麵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應該怎樣對學生進行教學,教師會說要因材施教. 可實際教學中,又用一樣的標準去衡量每一位學生,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掌握哪些知識,要求每一位學生完成同樣難度的作業等等.每一位學生固有的素質、學習態度、學習能力都不一樣,對學習有餘力的學生要幫助他們向更高層次邁進.平時布置作業時,讓優生做完書上的習題後,再加上兩三道有難度的題目,讓學生多多思考,提高思維含量。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降低學習要求,努力達到基本要求。布置作業時,讓學困生,盡量完成書上的習題,課後習題不在家做,對於書上個別特別難的題目可以不做練習。
四、遵循教學反思的三個視角
1、將自己的經曆融入教學過程之中。在教學過程之中,我們常常把自己學習數學的經曆作為選擇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參照,我們每一個人都做過學生,我們每一個人都學過數學,在學習過程中所品嚐過的喜怒哀樂、緊張、痛苦和歡樂的經曆對我們今天的學生仍有一定的啟迪,當然,我們已有的數學學習經曆還不夠給自己提供更多,更有價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麼我們可以“重新做一次學生”,以學習者的身份從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動,並有意識地對活動過程的有關行為做出反思。
2、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教學行為的本質在於使學生受益。教得好是為了促進學得好。在新課程實驗中,學習分段函數時,讓學生去了解出租汽車的出租費用,或家長工資中的扣稅標準,並寫出調查報告。在講習題時,當我們向學生介紹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時,特別是一些奇思妙解時,學生表麵上聽懂了,但當他自己解題時卻茫然失措,我們教師在備課時把要講的問題設計得十分精巧,連板書都設計好了,表麵上看天衣無縫,其實,任何人都會遭遇失敗,教師把自己思維過程中失敗的部分隱瞞了,最有意義,最有啟發的東西抽掉了,學生除了讚歎我們教師的高超的解題能力以外,又有什麼收獲呢?所以貝爾納說“構成我們學習上最大障礙的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
3、要多與同事交流。因為同事之間長期相處,彼此之間形成了可以討論教學問題的共同語言、溝通方式和寬鬆氛圍,便於展開有意義的討論。由於所處的教學環境相似,所麵對的教學對象知識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關注的教學問題展開對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
反思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和動力。解後的反思方法、規律得到了及時的小結歸納;解後的反思使我們撥開迷霧,看清“廬山真麵目”而逐漸成熟起來;在反思中學會了獨立思考,在反思中學會了傾聽,學會了交流、合作,學會了分享,體驗了學習的樂趣、交往的快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