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語文教學訓練要紮實
小學語文教學,最重要的就是要奠基固本,要求切實,訓練紮實,效果落實。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虛化現象比較普遍,熱熱鬧鬧走過場,認認真真搞形式,語言訓練不到位、不落實,難認的字不多念幾遍,難寫的字不多寫幾次,該解釋的詞不解釋,該辨析的詞不辨析,該品味的句子不反複品味,該歸納的段意不歸納,至於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識、標點符號知識更是一溜而過。要認真研究教學過程,這既是學生思維、想象的過程,也是能力培養的過程,是教學的“三維目標”統一的過程。過程由各個環節組成,隨著教學進程,要環環相扣,步步為營,遇有錯誤要及時矯正,遇有遺漏要隨時填補,發現生成性的課程資源,要隨機應變,充分開掘利用。不要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仍按“預設”,一成不變。由於語文學習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時需要回旋反複,有時需要重槌敲打,有時又需要“輕攏慢撚”,有時甚至需要以退為進。教師要善於審時度勢,穿針引線,因勢利導。
三、語文教學應輕鬆進行
當前語文教學,師生都感負擔重。多數老師反映:班額大、作業多,師生不堪重負,考試頻繁,加之統考,壓力太大。老師們呼喚:救救老師,救救孩子!為何老師負擔重、不輕鬆、不開心,有教育體製的製約,尤其是考試製度的羈絆,也有學校自身的問題。就語文教學而言,要求太高,任務太多,擠得滿滿的,填得死死的,作業多多的,哪有多少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就一堂課而言,也是鋪天蓋地,傾盆大雨,教師氣喘籲籲地牽著學生走,學生匆匆忙忙地跟著教師跑。我認為,為了輕輕鬆鬆、開開心心地學習,首先要營造民主、和諧、寬鬆的教學氣氛,讓學生無拘無束地放言高論,盡情地表露他們的喜、怒、哀、樂,毫無顧忌地表達他們獨特的感悟、獨特的理解和獨特的體驗。其次要留下空白,留有彈性。所謂留下空白,就是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鑽研文本,堅持和文本對話,善於從文本中詞與詞、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關係中去發現文本中的空白,從文本的字裏行間去揣摩作者的未盡之言、未了之情,從作者寫出來的文字中去發掘未寫出來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所謂留有彈性,即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勢,能伸縮自如,進退有節,開合有度。
一個教育家曾說:“教師的個人範例置於學生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最有用的陽光。”所以,課堂應該是教師用心去經營的。隻有對學生多一點關心和愛護,對教學多一份熱愛和鑽研,才能使學生學得開心,使課堂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