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心血來潮下,想起曾經西域進貢的寶物上清珠,此珠潔白,不僅在黑夜滅燭時可照亮一室,凝視珠內,還可看見飛仙、白鶴輕搖舞動,罕見至極,連寵冠後宮的武惠妃都不曾得到。李隆基命高力士將上清珠取了來,親自用絳色輕紗包裹,係於李倓的脖頸之間,以增吉祥。
這等恩寵令人乍舌,不僅子輩中,孫子輩裏也是獨一份。隻可惜這恩寵並未能持續太久,開元十五年(727年)秋,玄宗由東都洛陽返回京師長安的途中,建寧王李倓遭竊,從此下落不明。
-
停車坐愛楓林晚,玉人何處教吹簫。
長安城外,楓華穀中,楓樹杈上,嚴嚴實實地被包裹在錦緞繈褓之內的嬰兒於離懨懨地抬起頭,看了眼麵前這“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秀麗風景,胃袋傳來陣陣咕叫聲,仿佛其中有把鐵鍬在使勁兒地挖著胃壁,痙攣中帶著一種空虛的抽痛。
他還從未這樣深刻地體驗過饑餓的感覺,不知是幾世皇天貴胄的優越生活讓他變得太過嬌氣,還是嬰兒身體的脆弱大幅降低了他的耐受力和自製力……於離心中忽然湧出許多委屈,這種不同於□□或刀劍的疼痛折磨得他昏昏沉沉,未曾多想,便“哇”的一聲大哭了出來。
哭聲震蕩了穀中停息的鳥雀,嘩啦啦地撲騰起一片喧囂。
百餘步外的亭子內端坐著一個身著沙羅長裙的女子,她肩繞紅帛、臂纏輕容,釵環華麗,宛若貴婦,雖已過不惑之年,卻依舊豔若桃李、膚如凝脂,仿佛不過二十出頭,絲毫看不出歲月的痕跡。她朝哭聲傳來的方向望去,秀麗的眉宇間露出些許掙紮和踟躕。
她正是昨夜將建寧王盜出、並將其置於高椏之上挨餓的罪魁禍首,也是在十七年前唐隆之變中詐死於太極宮仙居殿的安樂公主、公孫二娘的親傳弟子、大唐第一美人——李裹兒。
當年韋後毒殺中宗,立少帝李重茂為帝。少帝繼位不過一個月,睿宗三子李隆基便聯合太平公主發動政變,殺韋後等,立睿宗為帝。其實本來以李裹兒的武功,在羽林軍之內是無可抵擋的,誰知又出現了一個與她勢均力敵的宜城公主李裳秋。
李裳秋有大軍相助,李裹兒勢單力孤,在被李裳秋打成重傷、切了一指、削去半截耳朵後,才拚死逃至仙居殿後,又殺了個身形相仿的宮女,換了衣服投入井中,並將自己隨身的“禦神”寶劍扔下,這才逃出生天。出宮後,她改名武姸阮,找到了師父,並得知那李裳秋竟就是公孫大娘的弟子。
公孫二娘一怒之下,徹底與大娘決裂,離開了憶盈樓。李裹兒雖深恨李裳秋及李隆基等人,卻知此間處境當徐徐圖之,便在樂坊中建了內坊,長年隱居不出,一麵暗中策劃複仇,一麵四下尋找弟弟李重茂的蹤跡。
兩年後李隆基即位,十多年來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無論內政外交皆毫無破綻,李裳秋也長居宮內不出,令人無從下手。李裹兒心中戾氣不得宣泄,又見嫡親師妹蕭白胭竟胳膊肘子往外拐地親近於大娘弟子葉芷青,令她心中越發憤然,一時間失了冷靜,衝動地要到西行長安尋李裳秋報仇。誰知途中竟趕巧遇見了李隆基從洛陽回京師的隊伍,李裹兒想起近來坊間流傳的建寧王李倓出生時天降異象、庇佑大唐等傳言,便趁著高力士等人未曾顧及時,將李倓偷出。
李裹兒匆匆逃至楓華穀,期間數次欲殺李倓,卻始終下不了手。李倓極乖巧聽話,又玉雪可愛、笑靨晏晏,很能戳人萌點,又是個隱約可見的美人胚子,這讓本就是外貌黨的大唐第一美人很是喜歡。但削指斷耳的仇恨又燒得她心中焦慌,李裹兒糾結了許久,便將他置於高樹之上,既不殺他,也不放他,無論之後是被人救走了、或是被野獸吞吃了,都算是他的天命。
天邊顏色趨漸昏黃,嬰孩的哭聲也漸弱下去,李裹兒有些坐不住了,便起身上前探了脈搏,見並無大礙才隱隱放下心來。嬰孩哭累了正半闔著眼,見了她才微微瞪大了,掛著淚珠子伸手要抱,李裹兒別扭地給他喂了點水,又聽見不遠處道上終於傳來了少年聲音:“郎君,前麵似有嬰兒哭聲。”
李裹兒收拾牛皮水囊的動作一頓,見嬰孩隱於樹葉之中不易發現,便將他抱起放在樹下,麵色冰冷,動作卻十分輕柔,直至人聲近在咫尺了,才傲嬌地瞪了他一眼:“哼,算你命大。”轉身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