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方原始森林古樹名木衰亡原因及保護措施(1 / 2)

北方原始森林古樹名木衰亡原因及保護措施

林業水利

作者:王明

1 古樹名木的統計與調查

做好調查與統計,摸清古樹資源及分布情況是保護古樹名木的前提條件。調查的內容應具體真實。

1.1 完善資料

對每一株的位置、立地條件、樹種、樹高、冠幅、樹齡、胸徑、長勢、病蟲害情況及種群情況、研究價值、觀賞情況和保護措施等都應詳細記錄。同時還應收集有關古樹名木的曆史及相關資料,如曆史傳說、神話傳說、文獻記錄等。

1.2 存檔

做好檔案的建立和保管製度。檔案應附圖片信息及古樹名木詳細信息,一株一檔,妥善保存。

1.3 配標牌

為古樹名木製定和佩戴統一的身份標示牌。標示牌應明確標明管理編號、樹種名、學名、科屬、樹齡、管理級別及單位等。

2 古樹名木的衰亡原因

古樹衰亡是—種客觀現象,引起原因也極其複雜,摸清衰亡的原因為製定保護和複壯提供必要條件。

2.1 自身衰老生命力減弱

任何生物都有生長、發展、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周期,樹木也是如此。古樹曆經風霜,大都已進入衰亡的周期,生理機能逐漸下降,吸收水分和養分的能力也越采越差,已不能再滿足自身的需要,部分枝條逐漸幹枯,最終導致整株死亡。

2.2 其它植物競爭

由於大多古樹都生長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各種植物共生,其它植物的生長與古樹發生爭奪地上和地下的營養空間,消弱了古樹的生長環境。

2.3 水肥不當

生長地勢較高的古樹,往往因為地勢高,土壤的蓄水和涵養能力較差,風力強影響自身及其它植物落葉等在根部周圍的附著,影響了水分和養分吸收;而地勢低的古樹,往往因為積水和其它植物腐爛堆積、肥效過盛、光照不足,易導致根部病變,影響整體植株的生長。

2.4土壤環境惡化

古樹經過成百上千年的生長,消耗了土壤中大量的營養物質,其冠幅幅度較大,也影響了其它植物的生長,致使不能產生和提供更多營養成分歸還到土壤中,而導致土壤中部分必要微量元素的缺失和部分微量元素的過盛,影響古樹生長。

2.5 自然災害危害

大多古樹樹幹高、冠幅大,風雨、雷電、雪壓等自然災害發生時,往往容易出現大麵積斷枝、樹幹撕裂等現象,由於古樹的細胞再生能力較弱,愈合慢,造成了古樹的衰亡。

2.6 病蟲害

病蟲侵入古樹的內部,吸食古樹的營養成分,破害樹木的傳導係統,加快了古樹的衰老過程。

2.7 人為行為危害

人為危害是古樹名木衰亡的最重要原因。隨著社會進程的加快,生存範圍的擴大和生活需求的增加,人類將生活的步伐延伸到了古樹名木賴以生存的環境,肆意踐踏著古樹名木的生存區域。任意攀登砍伐古樹名木、傾倒垃圾、刻字留名、在古樹名木處燒香祈福、隨意移植改變古樹的生存環境,這些行為嚴重危害了古樹名木的生長,造成大量古樹名木的損毀。

3 古樹名木的技術保護措施

找到古樹名木衰亡的原因之後,就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及時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予以養護,保持和增強樹木的生長勢,提高古樹的功能效益。

3.1 加強樹體維護

3.1.1 支撐加固古樹由於年代久遠,樹體衰老,下垂枝條較多,偏冠嚴重,樹體容易傾斜,因此需要支撐加固。加固應用楔子、螺絲等,嚴禁用鐵絲纏繞,以免造成韌皮部溢傷,支撐可用水泥柱。為保持古樹的觀賞性,可將水泥柱外部做成與支撐樹體相近的造型。

3.1.2 修補樹洞因年久腐朽古樹已形成樹洞,樹洞的形成為有害生物繁衍提供了場所,也消弱了樹體的結構,在受到外力影響的情況下,容易造成折損,因此要及時對樹洞進行修補。修補時應先對洞口進行觀察和清理,小心去掉腐朽和蟲蛀的木質部,並根據樹洞情況進行修整、消毒和塗抹防腐劑,然後選擇合適的填充物對樹洞進行填充。填充要做到緊密、充實且不可留有間隙,填充物應略低於樹木的形成層,這樣有利於愈傷組織的形成,最後應用石灰、乳膠、顏料等對外層進行塗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