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要特點(1 / 2)

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要特點

論苑

作者:張忠利 曹紅梅

一、主要做法

1 以點帶麵

2008年至今,全市以不同形式共舉辦農民專業合作培訓,培訓人員 500人次,主要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法進行培訓。走出去,就是組織有意辦社的人員實地參觀學習合作社的運作。同時邀請市農經站有關領導以及各縣合作社典型代表親臨雲縣傳授合作社創辦和發展的經驗,並在全利用廣播、報刊進行多方麵宣傳《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通過典型示範推動雲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

2.機製推動

農民專業合作社這一組織形式機製靈活,管理民主,與農民利益聯係緊密,聚集各種資源發展優勢突出等特點,被廣大農民所認識和接受。農民專業合作社以經濟法人確定,給渴求富裕、希望發展的農民以較好的時機,農民以飽滿的熱情,迫切的希望興辦和參加合作社,是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必然反映。

3 協調發展

政府出台政策為合作社發展保駕護航,工商部門簡化手續為合作社開辦變更提供方便。縣農經站組織培訓,為合作社提供技術服務,財政部門撥付專項資金並為合作社提供擔保,信用社提供資金解決農民無錢辦社貸款難問題。稅務、供銷、質量技術監督、農業等部門主動提供服務,形成了部門聯動、協作服務的局麵。

二、主要特點

1 方式多元化。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形式:一是純種植業農民組成的合作社,主要由農業規模經營大戶或農業龍頭企業牽頭,與農民合夥興辦合作社。二是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創辦的農民合作組織。三是村組幹部帶頭領辦的合作組織。四是農民技術人才牽頭組織創辦的農民合作組織。

2合作社組織建設內容產業化。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圍繞當地已形成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開展專業性生產經營活動。形成區域產業化,有利促進“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發展,有利於農業區域布局優化調整和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

3 合作開放化。近年來組建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打破農村區域專業等的局限,形成了跨鄉鎮、跨行業的合作社,消除了地方分割和行業、部門壟斷,實現了跨地區、跨行業的資源優化配置。

三、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發展不平衡。一是鄉鎮與鄉鎮發展不平衡。從總體情況看,愛華鎮、茶房鄉、湧寶鎮、幸福鎮、曉街鄉發展相對較快,其他鄉鎮發展十分緩慢。二是運作質量差,第一產業比重大。全市合作社運行質量和發展水平較高的少,而大部分發展滯後門圍繞特色農產品建立的合作社比重大,占90%以上,而二三產業專業合作社發展較少。三是合作社組建規模不平衡。相對大的規模型合作社比較少,僅占總數的2%.而絕大多數合作社社員出資額小,合作領域寧,服務功能弱,輻射帶動力不強。

2自身建設不規範。一是決策機製不規範。發起人既是社長又是理事長,一人控製合作社,決策不民主,合作社社員難以參與決策和管理,合作社缺乏凝聚力。二是利益分配機製不規範。沒有利潤返還機製和必要的監督機製,利益聯合機製不完善,沒有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緊密型利益共同體。三是管理機製不規範。有的合作社章程、理事會製度、監事會製度、財務管理製度雖然建立,但大部分都不按照規章製度運行,有的合作社僅是為申報項目和貸款而建立,導致合作社辦社宗旨與實際操作兩個樣,隨意性較大。四是實力不強,帶動力弱。現有合作社總體規模小。大部分合作社社員人數20人,多數在村組或本鄉鎮範圍內組建,服務功能較弱,組織化程度較低,帶動力有限。五是產品單一。全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以生產單一的農產品為主,受自然因素、市場因素影響較大,抗風險能力較弱,對農民缺乏足夠吸引力。六是技術和信息服務手段落後,和社員的聯係比較鬆散,對農戶的帶動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