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馬鈴薯病毒病症狀的識別與綜合防治
論苑
作者:段淑玲
馬鈴薯是我當地每家每戶都要種植的一種蔬菜,近幾年馬鈴薯病毒病又叫馬鈴薯退化病,在我當地發病逐年上升的趨勢,特別是從冷涼地區調來馬鈴薯種薯,第一年還能高產,以後則逐年減產並伴隨著植株矮小、畸形等現象。下麵把病毒病症狀的識別與綜合防治介紹給廣大的農民朋友們。
一、症狀識別
常見的馬鈴薯病毒病有三種類型
(一)花葉
1、輕花葉:葉片基本不變小,反呈深淺不一的褪綠花葉,重者病葉輕變下垂或葉尖扭曲。
2、重花葉:葉片變小,花葉,有時葉脈、葉柄和莖壞死。嚴重時,全部葉片幹枯下垂,但不脫落。
3、皺縮花葉:植株矮化,花葉嚴重,葉緣皺縮。嚴重時,全株發生壞死性斑駁,甚至枯死。
4、黃斑花葉:葉片呈現黃色斑駁,逐漸發展成全葉變黃。有的病株矮化,莖頂部易壞死。病薯畸形,在貯藏中易發生壞死。
(二)卷葉型
病葉厚而脆,葉緣向上卷曲成圓筒形。有時葉背呈紅色或紫紅色,節間縮短。嚴重時,植株矮化,薯塊少而小,維管束壞死呈黑紫色。
(三)條斑型
葉脈、葉柄發生明顯的深褐色壞死斑,葉片由下而上逐漸萎垂幹枯,頂部葉片顯著皺縮,結薯塊小。
二、發病原因
馬鈴薯病毒病的毒源種類繁多,最重要的有三種:即馬鈴薯X病毒、馬鈴薯Y病毒、馬鈴薯卷葉病毒。病毒主要在帶毒的種薯中越冬,因此,可通過種薯調運作遠距離傳播。其中馬鈴薯X病毒主要靠汁液摩擦傳毒,不能由蚜蟲傳毒,主要引起輕花葉型病狀。馬鈴薯Y病毒主要靠蚜蟲和汁液摩擦傳毒,引起重花葉型症狀。馬鈴薯卷葉病毒隻能靠蚜蟲傳毒,不能摩擦傳毒,引起卷葉型症狀。在25℃以上的高溫有利於病毒病的發生。
三、綜合防治
1、選用抗病良種。抗花葉病的薯種有中薯2號,克新1號,鄭薯4號、豐收東農303、呼薯4號、5號等。
2、建立無病留種基地。原種田應建立在冷涼地區(18-20℃)或遠離馬鈴薯生產田地塊。留種的春播馬鈴薯適當早播早收,留種的秋播馬鈴薯要適當晚播。原種田要及早拔除中心病株,並及時防蛀蚜蟲。
3、種薯處理、脫毒。一是將馬鈴薯塊在50℃溫水中浸泡20分鍾或在4℃以下培養2個月,可降低馬鈴薯病毒的發生。二是采用莖尖脫毒技術:利用病毒病在馬鈴薯中分布不均勻的特點,越靠近莖尖病毒分布越少,其生長點尖端1毫米範圍內基本不含病毒,將其進行組織培養,可獲得無病毒株。
4、實生苗塊莖留種。利用由種子長出的實生苗所結的薯塊作為種薯,可以減少病毒病。
5、加強栽培管理。采用高壟深溝,合理灌溉,增施肥料,及時淘汰病株、病薯,噴藥治蚜和清除田間雜草,以減輕病毒病的為害。
(作者單位吉林省東豐縣特產管理中心)